

新《课标》背景下低年级小学语文读写训练探索
作者: 王敏摘 要:语文是语言与文字的载体,发挥着提升学生语言能力,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作用。在我国基础阶段的教学中,语文是基础课程也是重要课程,尤其是对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语文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影响学生的发展与成长。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小学低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阅读量少,知识积累量少,缺乏文学素养等。学生在语言组织、表达方面需要教师的科学指导与培养。读写训练包括阅读与写作两部分,教师要认识到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通过读写结合教学等模式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语文 低年级 读写训练
在新时期环境背景下,新《课标》与要求进行了较大改革与调整,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挑战。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课程,也是低年级学生提高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的主要渠道之一,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阅读与写作是小学语文的两大重要模块,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知识视野的拓展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等起到促进作用。面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语言表达以及文章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增强读写训练力度,借助读写训练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一、新课程背景下低年级小学语文读写训练教学的价值
1.能够实现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双提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联系十分紧密的两个模块,读写训练有助于促进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完成文字阅读的能力,写是学生语言表达,思维加工的能力。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十分广泛,但是学生缺乏有效阅读的能力,在运用语言与文字表达的过程中也经常出现表达不清等问题。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低年级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2.可以提高学生语言情境中理解以及应用文字的能力
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语言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也侧重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读写结合训练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扩大学生阅读信息的来源和知识面。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知文字与意境,在情感共鸣中加深理解,积累素材。阅读过程中积累的素材也能够促进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核心素养对学生将来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有助于学生形成适应社会以及满足终身学习的必备品质与能力。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能够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核心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教师将核心素养融合在听、说、读、写等环节,借助读写训练引导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促进学生语言感知能力、想象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能够深化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对文化现象的感知。
4.有助于学生良好读写习惯的养成
在传统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并没有认识到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阅读与写作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学生在阅读与写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的知识也无法有效融合与应用。新《课标》背景下的低年级语文读写训练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低年级小学语文读写训练教学实施现状
1.缺乏阅读兴趣
低年级学生认识的文字十分有限,学生更喜欢图画多、文字少的绘本。学生的思维方式也不足以应付成段的,具有较强逻辑关系的文章。在选择书籍以及选择阅读方式方面学生没有自主权。缺乏科学阅读指导的学生表现出阅读能力不足、阅读兴趣较低的情况。
2.写作能力不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两大重要模块,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由于学生阅读动力不足,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也就不能高效掌握语言知识,进一步影响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写作的第一步是阅读与模仿,然后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尝试写作,借助阅读活动中积累的素材与方法完成创作。低效阅读学习导致学生写作缺乏素材,写作能力有待提升。
3.没有进行读写结合教学
部分经验丰富的教师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教师更加习惯通过“灌输”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点,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学生主要通过朗读、学习、识记的流程掌握知识。如果教师不注重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那么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就会是短暂的,并且也不能灵活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小学阶段的学生知识储备少,在接触阅读与写作活动的过程中并不能完全理解文本的意思与要求,这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也限制了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在选择书籍的过程中,市场上的文学书籍类型繁多,内容良莠不齐。部分书籍为了方便学生理解进行大量删减与修改,学生的阅读体验大幅下降。低年级的学生接触读写的时间较短,还没有意识到读写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产生抵触心理,为后续学习埋下隐患。
三、新《课标》背景下低年级小学语文读写训练教学策略
1.以仿写为先导,让学生模仿自己喜欢的句子
模仿是学生与生俱来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可以抓住学生的模仿天性,在阅读教学中融入模仿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段落、句子等进行分析,把握精彩语句的写作手法,然后进行模仿写话,在阅读与写作融合教学的过程中将文本内容内化。借助具有趣味性的文本,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
仿写是新《课标》对小学低年级语文写作的要求,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随文写话能力之一。在模仿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将掌握的写作方法进行练习与熟练,为之后的自主创作奠定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融入仿写训练,促使学生在仿照语文文本内容创作的过程中增强写作能力。在仿写的过程中,学生对示范例句的主要内容、思想情感、文本结构等进行分析与探究,了解具体的表达方式,然后进行自由创作,促进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提升。
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课《植物妈妈有办法》采用韵文的形式,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为我们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这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整篇文章阅读十分有趣。诗歌语言朗朗上口,简单易懂。教师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总结几种种子传播的方法,然后在精读环节了解作者介绍几种植物种子传播的写作技巧以及表达效果。
以蒲公英为例,教师提出问题:“蒲公英的种子是怎样的?为什么离开妈妈?”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并且理解重点词语:降落伞。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蒲公英的种子,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回答问题降落伞指的是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得出是一朵毛茸茸的小花,并且模仿降落伞进行实物演示,学生一个紧跟着一个没有顺序地四处散落。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分析词语“准备”,为什么说“准备”?学生在阅读中得出种子的毛茸茸小花是从蒲公英的孕育生长过程中具备的答案。在分析“乘着风”时,教师出示“乘”的三个意思,让学生读一读,选择正确答案。(1)搭坐公共交通工具。(2)表示利用条件。(3)登,由低处到高处。(4)进行乘法运算。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蒲公英种子传播需要哪两个条件?蒲公英的种子像什么?以怎样的形态传播?
在完成植物种子传播方法的学习之后,教师让学生进行仿写,根据文本中的拟人、比喻等写作手法将植物赋予人的性格与情感,结合自己生活中常见的植物进行写作。为了帮助学生进行写作的准备,教师让学生先确定自己要写的植物,然后查找资料,了解自己要写的植物的种子播种过程,并且结合生物知识进行学习。
2.以改写为基础,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改编创作
在小学低年级写作训练中,改写是十分常见的活动,也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创作活动。改写需要学生在原有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的二次创作与加工,可以是故事结局的改写,也可以是语言表达方式的改写等。改写是有要求的,要在原文逻辑思路上进行,不能脱离原文的内容,并且情节合理顺畅。
改写训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学生在掌握文本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以及写作方法之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创作,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进学生多元表达能力的提升。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语言学习特征,教师可以将改写训练融入古诗词教学中,借助古诗词与白话文的转化改写提高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能力,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课文3第八课《古诗二首》的《望庐山瀑布》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诗文对照,理解诗意。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诗句,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对诗句的理解,然后PPT出示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请学生说说日照、香炉、紫烟的意思;并且在“生”字下面重点标注,顺势提出问题:为什么不用“升”?学生根据香炉燃烧产生紫烟的现象分析得出诗中是“产生然后升起”的意思。教师让学生发挥想象,跟着教师的语言在脑海中构建情境:太美啦,阳光照耀下,香炉峰生出了紫色的云烟,袅袅上升。
在对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色进行赏析之后,教师让学生假设自己是诗人李白,看到这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PPT出示“疑是银河落九天”,学习生字“疑”。这神话般的想象,正是李白诗词特有的风格。
在完成古诗词的赏析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改写,也就是将古诗词改写为白话文,这十分考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大部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都能完成古诗词的改写任务。比如,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李白在群峰之间游览,在雾气缭绕之中听到了巨大的声响,但又不辨其貌,于是他向着香炉峰攀登。在攀登的过程中,他仿佛一时忘记了瀑布,转而沉浸在香炉峰的美景中。日光照射山峦,形成紫色的烟雾,瀑布从高崖上倾泻在下面的河道里,仿佛挂在长河之上,而这个长河又流经香炉峰下,在李白身下、面前……”
在学生完成改写训练之后,教师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欣赏一下其他学生如何描绘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表达了怎么样的感情。在朗读中提升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得到文学素养的提升。
3.以缩写为创新,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读写训练强调学生在阅读与写作结合的过程中掌握语言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缩写是学生对原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与浓缩,需要保持原文意思不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阅读的六要素出发总结整合文本信息,提升学生的信息提取与整合能力,促使学生在概括与总结的缩写训练中得到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二十二课《狐假虎威》的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故事的中心思想。这是讲述狐狸假借老虎威风在森林中称霸的故事,揭示不要仗势欺人的人生哲理。在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用词语来形容一下狐狸和老虎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在学生心中树立起狐狸与老虎的形象。然后让学生进行分段学习,了解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教师在黑板上列出提纲,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结局等信息。
在阅读第一自然段的过程中,学生提炼出关键信息老虎的威风,在阅读第二到第四自然段时,教师提出几个关键问题:“狐狸对老虎说了几次话?都说了什么?老虎听了狐狸的话有什么反应?”通过教师的问题设计,学生完成文本内容的梳理,了解到狐狸的狡猾性格。在第五自然段的学习中,教师则让学生画出描写动作的词语,并且分析听了狐狸的话,老虎和狐狸是怎么做的?百兽真的是被狐狸吓跑了吗?它们到底怕谁?能用自己的话把真相告诉老虎吗?
在进行缩写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简要概括故事内容,揭示文本道理。但是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的缩写中存在较多个人的想法以及描述,出现保留狐狸大闹森林的故事情节并且直接说明哲理。教师调整教学思路,先让学生提炼故事的主要线索,主要讲述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说明故事的哲理,不要添加自己的想法和主观认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阅读、说话、写作等学习训练活动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思维能力的提升以及情感的培养等具有促进作用。在新《课标》要求下,教师要坚持学生主体地位,遵循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借助趣味课堂的构建提升学生参与读写训练的热情,通过阅读、说话、写作、课外拓展等训练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在由易到难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阅读知识与写作技巧,促使学生在语言积累与情感表达的过程中得到自我发展与提升,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房程《新课标背景下低年级小学语文读写训练探索》,《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年第9期。
[2] 夏冰心《随文写话,自由表达——浅谈小学语文低年级读写结合教学策略》,《考试周刊》2023年第19期。
[3] 马鑫《小学语文仿写课堂的构建研究》,《华夏教师》2021年第20期。
[4] 黄丽玲《随文写话,自主表达——谈低年级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策略》,《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年第2期。
[5] 赵文娟《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低年级读写能力培养策略探析》,《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年第7期。
[6] 郭雪《对小学低年级语文读写结合策略的分析》,《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1年第5期。
(王敏,1991年生,女,汉族,福建福清人,大学本科,二级教师,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