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价值本位,落实核心素养
作者: 周禹延摘 要:革命题材课文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含了大量的专业知识点,还承载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经验,并致力于平衡革命文化主题文本的文学属性与育人要素。通过高效的师生互动,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不仅能掌握革命题材课文的阅读方式,还能形成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斗争、勇敢无畏等精神。本文从革命题材课文的特点出发,深入分析具体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价值本位 核心素养 革命题材课文 小学语文
随着立德树人理念的渗透,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教材内容中的育人价值并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此过程中,革命题材课文作为德育的重要载体可以让学生在品读人、事、物的过程中形成理性思考,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的行为习惯。然而,无论是语文能力的提升还是德育的渗透都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有充足的耐心。
一、革命题材课文中蕴含的育人价值分析
(一)发展核心素养
从前文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革命传统教育选文不仅语言形式丰富,还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审美情趣、文化传承要素。因此,文章内容的合理输出可以积极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帮助他们形成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一般来说,革命传统教育选文颇具故事性、人文性。所以,学生可以快速进入阅读状态并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与此同时,不同的选文其题材、年代背景均是不同的。当学生面对内容、形式各异的文章时,他们将在归纳、对比、分析中提升形象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思维。此外,革命传统教育选文的体裁多样,其隐含的节奏美、韵律美亦有所不同。比如,诗歌包含大量的节奏美、韵律美,散文包含丰富的结构美、语言美,小说包含丰富的情节美。在日常的阅读与学习中,学生一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提炼文中的人文要素,一边感受其中的精神美。
(二)形成国家认同
从定义来看,国家认同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为人们在政治生活中产生对国家的认可。其二为人们对国家的情感倾向和亲近心理。从本质上来看,国家认同既是一种心理,又是一种政治态度。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国家认同的重要性并将其融入日常的课程设计。在此过程中,革命题材课文不仅能发挥学科育人的作用,还能让学生产生国家认同感。受年龄的限制,小学生缺乏对历史的认知,这就导致他们无法深刻理解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以及“目前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辈以血和泪铸就的”。这时,革命题材课文作为连接现实生活与革命年代的纽带既能增加学生对革命传统文化,对我国领导人的认知,又能引导他们与革命先烈产生心理、情感上的共鸣。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国家认同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一方面,学生要明确:革命传统并非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它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学生要明确:拜金主义、娱乐至死的风气是错误的。针对上述教育、引导需求,革命题材课文将最大限度地宣传正确的革命思想,通过故事化的人物事迹引导学生形成正向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信仰。
(三)形成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随着德育的贯彻落实,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从定义上来看,文化自信就是人们对传统文化,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文化产生的自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容易将小学语文教学简化为知识点的学习。因此,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学生经常会受杂乱信息的影响盲目崇尚外国文化并对本国文化产生自卑感。在此过程中,革命题材课文的合理引入将填补革命传统教育的空缺。一方面,课文中的故事、描述可以让学生深刻了解革命传统。另一方面,课文中隐含的人文精神赋予了课程讲解以新的内涵。凭借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探索活动,学生逐步形成文化自信。
(四)培养学生道德情操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受到了多个方面的冲击。首先,文化的兼容性促进了道德观念的多元化,同时也让人们产生了诸多种类的困惑。其次,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放大了负面舆论对道德情操的影响。小学生的年龄尚小且未形成成熟的认知体系。因此,针对形形色色的观点、想法,他们经常会出现道德危机。为了改变上述情况,将学生培养成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教师要紧扣学科特点并借助革命题材课文输出正确的道德观点。一方面,革命题材课文中再现了大量的,有关革命先烈英勇奋战的故事。另一方面,革命题材课文承载了丰富的爱国主义、理想主义、牺牲精神。凭借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逐步被革命文化吸引,形成正向的道德情操。
二、革命题材课文的教学困境
(一)学生层面
革命题材课文包含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革命题材课文包含了大量的革命人物、革命案例、革命历史。其二,革命题材课文承载了丰富的人文要素。因此,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学生要完成对多个方面的内容的理解。一方面,学生要理解课文中的专业知识点。另一方面,学生要把握课文中的德育要素。然而,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这就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诸多困境。首先,“学生不爱读”。虽然课文中的人物、案例均兼具生动性、教育意义,但文中涉及的内容与学生相距甚远,这就使得他们很难产生阅读积极性,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同类型的文章望而却步,不愿意展开相应的探索。其次,“学生无法理解”。虽然,教师有意识地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民族文化认同感,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这就使得他们的理解过程较长。
(二)教师层面
从前文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要想最大限度地凸显革命题材课文的作用,发挥课程讲解的价值就要平衡专业知识讲解与育人价值渗透。然而,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容易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文本解读过浅。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将语文学习简化为对知识点的学习。由于小学生极易受外部环境影响,所以,他们在学习革命题材课文时习惯性地忽略了对人文要素的理解、应用、迁移。其二,文本解读过深。为了提升教材讲解的效率,教师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到对人文精神的分析、总结上。然而,革命题材课文的讲解包含两部分内容,如果教师过于强调育人价值就会忽略专业知识的输出。
三、革命题材课文的讲授方法分析
(一)设计教学目标,整合教育资源
在课程讲解开始之前,教师要设计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资源。其中,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充分考量教材内容、学生学情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从教材内容来看,每一篇课文内容都有所不同。针对其中蕴含的人文要素,教师制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学情来看,不同年级、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对革命文化的学习需求均是不同的。在备课阶段,教师深入理解《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并结合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制定科学、合适的教学目标。当教学目标被明确之后,教师就要搜集、整合教育资源。目前,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搜集教育资源、整理教育资源。其一,参观当地的革命教育基地,了解当地的革命英雄人物,了解他们身上的革命精神,搜集丰富的革命故事。其二,利用互联网技术搜集与教材主题相关的革命资料。此外,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生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将探索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凭借大量的学习任务促进他们自主搜集资料、分析资料、理解资料。
(二)引入多元策略,优化课程讲解
1.发挥专业素养,提炼文章主题
讲解革命题材课文就是基于历史真相进行二度创作。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素养,提炼文章主题。目前,教师在提炼文章主题,输出文章主题时容易存在两个问题。其一,仅关注文章主题忽略故事情节的讲述。一般来说,革命题材的课文往往包含大量的历史素材。这时,如果教师不强调文中的历史要素,甚至歪曲历史故事就会丧失教育的意义。其二,过于强调细枝末节,强调历史故事的重要性。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为了传递革命题材课文中的专业知识点、人文要素,教师致力于调整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策略。通过将价值观、作者的创作意图、文章的核心思想融入知识架构,融入文章内容分析,学生一边增加知识积累,一边提升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以讲授《狼牙山五壮士》为例。从教材内容来看,本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以生命为代价换来大部队和群众安全的故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围绕“五壮士击退敌人”的故事情节,抗日战争时期的资料输出课文的精神内涵。此外,围绕五壮士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教师亦进行深入讲解。
2.搭建教学情境,调动课堂氛围
基于新《课标》以及德育的要求,教师在讲授革命题材课文时要积极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学习价值体系的内涵。一般来说,小学生的能力有限,所以,要想达成上述目标教师要从故事情节出发搭建教学情境。考虑到情境搭建的质量,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首先,搜集贴合教材内容、贴合学生学情的教学资源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次,从情感感知的角度展示多模态的教学资源。通过动态化、视频化的展示形式,学生逐步与文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再次,搭建问题情境并通过循序渐进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归纳文中的写作技巧,分析、推测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其中隐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于每一名同学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所以,教师要秉承差异化的原则展开相应的引导。
3.引入读写结合,优化知识输出
革命题材课文的讲解包含知识输入、知识输出等步骤。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读写结合理念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将文化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相融合。比如,在讲解《开国大典》时,教师一边输出文章中蕴含的德育要素以及革命知识,一边阐述点面结合的具体内涵。结合“画出开国大典的流程图”等任务,学生逐步将抽象的、文字化的知识点转化为直观的、可视的流程图。在课程讲解的最后,教师围绕“点面结合”设计写作任务。从后续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可以借助读写结合输出自己对革命文化的理解,输出自己的所思所想。
4.引入项目式学习,培养核心素养
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项目式学习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围绕文章主旨设计相应的学习项目。基于项目要求、内容,学生或以个体为单位搜集相关的资料,形成完整的答案,或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项目实现知识点的应用、迁移。比如,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教师围绕“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内容”设计学习项目。根据项目要求,学生将利用“主要人物+事件”叙述文章的前因后果,利用“主要人物+事件”评价少年时期的周恩来。
5.引入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效率
一直以来,教师秉承三个中心论,即,“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传统的学习模式被打破。一方面,学生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地点。另一方面,学生不再囿于教材内容和课程讲解。基于丰富的互联网信息,学生既可以跟随教师的脚步了解革命题材课文背后的故事,掌握故事中的教育意义,又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了解革命题材课文中蕴含的人文要素。一般来说,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互联网信息的搜集还是多媒体资源的整合、分析都以信息素养为基础。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提升自己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三)设计课后任务,拓展课程内容
革命题材课文的讲解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基于文中未明说之处,教师设计大量的课后任务并延伸课程内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设计任务内容和形式。其一,设计读书会、读书沙龙、故事会等活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阅读活动不再拘泥于线下。在日常的活动设计中,教师借助社交媒体搭建线上阅读小组。基于丰富的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革命故事,了解故事背后的人文要素。虽然,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且缺乏抽象逻辑思维,但他们可以通过高效的生生互动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其二,组织线下参观任务。一般来说,爱国基地不仅包含了大量的人文故事,还承载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展示革命精神的演变。通过线下参观任务,学生一边感受革命先辈身上的人性之光,一边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后续的学习与生活。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并致力于将德育要素融入课程内容。在此过程中,革命题材课文作为德育的重要载体不仅包含大量的知识点,还承载着丰富的革命思想、革命文化。基于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文章内容,教师从育人的角度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形式。通过知识输出与革命要素传递的平衡,学生既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又能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值得一提的是,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教师要设计好课程内容以及后续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代蓉《立足价值本位落实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探索》,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社会形态 基础教育论文集》2022年。
[2] 魏邦秀《小学语文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的教学策略》,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区域辐射 基础教育论文集》2022年。
[3] 付步雄《立足价值本位 落实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探索》,《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