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和”育人,融合创新,提升素养
作者: 许庆美摘 要:“和”即“和谐,和睦”,是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承认、包容、尊重差异,在丰富多彩中达成的和谐。以“和”育人的至和课堂,教学各要素之间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稳定、和谐的状态,教学在有向开放、师生交互反馈中实现外显素养(认知性素养)与内隐素养(非认知性素养)的聚合生成,促使学生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相互更替上升,成全师生的“至慧”人生。“以和育人”构建的小学语文“至和课堂”,“至明”指向教学目标与内容版块,是核心素养培养的前提;“至真”指向学科的课程性质,是核心素养培养的保证;“至趣”以儿童的视角,基于儿童为了儿童而教,是核心素养培养增效;“至合”则树立开放的课程观,汇融丰富的课程资源,为核心素养培养提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 以“和”育人 核心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在语文课程中有着重要地位,通过语文教学夯实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底子,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但我们不难发现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简单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积累背诵素材,只要求学生记忆背诵,或作为群文阅读的对比材料,把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当成单纯的任务去完成,淡化优秀传统文化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使语文教学程式化和呆板,进而失去语文教育的灵魂和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浅层化和碎片化,未能从课程结构入手,抓住传统文化的核心,让学生真正传承文化。
“以和育人”的小学语文“至和课堂”寻求文化本味与学科真味,找寻情感共鸣与儿童情趣真情,遵循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的真知,从而进行学科育人,培根铸魂。教学中,笔者倡导基于传统基因的教学方式创新,从传统教学中汲取营养,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从玩味汉字的奥妙,到体味汉语的优美,再到品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一脉相承,做有灵魂教育,从而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
教学中紧密围绕以和育人的四个维度:“至明”“至真”“至趣”“至合”,致力构建“以和育人”小学语文至和课堂。因而教学中整合设计了《“春之景”组诗教学》,力求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想象情境,大致了解诗意;通过多形式朗读,让学生有感官上的感受,情感上的感动,继而产生联想,最终达到熟读成诵,积累古诗词,树立传统文化自信的教学目标。“春之景”组诗教学重在引导学生积累《滁州西涧》《大林寺桃花》,初步感受借景抒情,体验两首诗不同的情感。积累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词,激发学生对传统古诗文的喜爱,并将古诗融入生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力求以“和”育人,融合创新,提升素养。
一、异中求同,“至明”中找准“融合点”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古诗词共计九首,第一单元四首写景诗词,重在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说景象;第三单元三首描写传统节日古诗,重在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说景象。《滁州西涧》《大林寺桃花》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景色,诗人都通过描写不同景象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非常适合引导学生迁移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进一步内化习得素养。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学中力求教学目标“明确”,凸显学科特点,体现学段目标;教学内容的设置和选择“鲜明”,源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与学力,适切地引入社会、生活、自然、各种媒介资源;教学过程的预设“简明”,弹性设计,版块推进,清晰有条理,教学组织方式、策略有效,反馈和评价及时恰当,彰显教师较高的教学技能及学科素养。基于“至明”维度,拟定凸显学科特点,体现学段的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滁州西涧》《大林寺桃花》。
2.积累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词,激发学生对传统古诗文的喜爱,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古诗意境。
3.了解家乡美景,将所学古诗融入生活,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中,教师采用“首—类”迁移比读教学策略,让学生迁移运用第一单元习得写景诗学习方法,结合导学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习过程有支架,学习活动有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小组间的各个差异得到有效互补,实现不同层次进阶,从而习得能力、提升素养。教学内容的设置和选择“鲜明”,源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适切学生年龄特点与学力。教学过程的预设“简明”,弹性设计,版块推进,清晰有条理;教师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策略有效,注重教学生成,反馈和评价及时恰当。从而落实了至和课堂中“至明”教学维度。
二、同中求异,“至真”中习得“能力点”
“至和课堂”教学,能上出学科特有、地道的“真味”,杜绝“串味”;能立足“真学”,促进学生在学科思维、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得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稳步提升;积极探索基于新技术和资源平台的网络化、个性化、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发展高阶思维能力和真实情境下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特色,习得“真思”;在循序渐进中引导学生获得“真知”,把从学科实践中获得的“知”又反馈到实践中去,使学习始终处于一种激活状态,在循环反复的过程中积累“实践量”,使之发生“质变”——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春之景》两首古诗同样是借景抒情,同样是描写春天景色,却有着不同的景观与教学要求。《滁州西涧》景物成串,意境清幽淡雅,寄托自在、悠闲之情;《大林寺桃花》是首叙事诗,景物单一,全诗就写了桃花盛开情景,意境艳丽奇美,寄托乐观向上精神,富有诗趣。《滁州西涧》重在引导学生想象情境,联系上下文推测词句意思;《大林寺桃花》重在想象作者浏览时看到始盛开的桃花春之景会说什么,感悟诗人的惊喜之情。因而教学中立足“真学”,设计了“创境抢答,共忆春景诗词;初赏景象,开启春景序幕;组诗教学,共寻春天景观;大展身手,共创春景诗配画”四个教学环节,力求让学生在“真思”中习得“真知”。针对不同的教学侧重点,教学中设置小组合作学习时设计不同的作业练习,《滁州西涧》重在引导学生找景物想象画面;《大林寺桃花》重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由芳菲尽到始盛开的心情转变,体验诗人的情感变化。
在导学—练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个人思考、查找资料、小组合作交流等协作式教学模式,促使学生潜心深思,多感官参与。从教师角度适时放手,不再是学生听教师讲授型课堂,而是创设真实学习探究活动情境,学生结合自身的理解同学习伙伴进行深入交流探讨,从而不断汲取更新自己阅读体验。
三、美美与共,“至趣”中悟得“共鸣点”
“至和课堂”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儿童身上,教学方法与形式富有儿童“情趣”,使之激情迸发,饶有兴致地学习。其次,倍加呵护、珍视“童心”,巧妙利用学生独特的见解、想法、困惑等生成性资源,“二度”设计,将教学引向深度互动,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春之景组诗教学,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避免就诗教诗,纸上谈兵式空洞教学,设置相应情境的教学:课前通过“小小诗词擂台赛”比拼,创设诗意课堂,调动学生古诗储备,激发课堂学习热情,使学生较快融入诗词课堂学习氛围之中。古诗欣赏有三重境界:感官上的感受、情感上的感动和感发的联想,也就是引导学生感悟诗词的音声之美、意境之美和品格之美。依据语文新《课标》(2022年版)针对古诗文教学提出的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结合有别于单元文本编排的日积月累教学目标,教学中,我们力求形式多样的朗读创设:
课堂伊始指名竞赛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音声之美;小组合作学习中,组员之间根据课堂学习单进行探究时一遍一遍朗读,渐入诗境,读出意境之美;集体汇报交流时,教师一边板画,一边引导学生进行评读,学生轮番分享交流之后,教师再紧扣“自”“转”两个诗眼嵌入作者创作背景和诗人所处背景,反复导读、吟唱。学生悟出诗人所表达之情,诗歌所创设意境,悟得诗人品格之美。学生通过诵读获取感官上的感受、情感上的感动,感受音声之美、意境之美,体验诗人情感。美美与共中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形成坚定信心,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以《滁州西涧》片段教学为例,在实际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向各小组进行提问说:“结合本首古诗哪个小组能够谈一谈你们看到了何种景色?”其中部分小组成员说:“我看到了幽静山谷河流边上长满了野草,茂密的树林中不时传来婉转动听的黄鹂鸣叫声。”还有部分小组成员说:“我看到了傍晚时分下起了雨,河水上涨犹如春潮湍急向前,野外渡口没有人,只有停泊着的小船在河面上自在漂荡着。”对于各位小组成员给出的答案,教师应该给予有效的肯定,以此来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借助景物来有效感悟清幽,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介绍诗人的创作背景,并配备相应的背景音乐,以此来构建一个生动形象的诗境,引导师生共同吟唱和背诵《滁州西涧》。
而针对《大林寺桃花》的片段教学而言,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各小组对诗人心情变化进行交流沟通,可以向同学们提问说:“作者白居易带着友人游览庐山时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中部分学生回答:“我认为诗人心情原来是有些失落的,后来又有了惊喜的成分存在。”还有部分学生回答:“诗人带着友人浏览庐山,目之所及满山的花朵已经凋谢,正惋惜春天的景色已逝去无处可寻,但是正当踏入大林寺后,面对盛开的桃花诗人惊喜万分,没想到原来春天跑到寺庙来了。”对于同学们的回答,教师都应该给予有效的肯定,“同学们能够有效理解‘恨’字代表惋惜的含义,并可以有效解读诗人的内心世界非常棒,下面让我们边诵读这首诗边感知诗人心情的变化”。在诵读古诗期间,教师可以先解读每句诗词的含义,让同学们诵读相对应的诗句,如教师可以解读诗意“四月已是暮春时节”,同学们可以诵读“人间四月芳菲尽”;教师解读“望着这芳菲尽的景象,大家难免会有些许的伤感与惋惜”,学生可以诵读“长恨春归无觅处”;教师解读“一行人来到大林寺却有着不期而遇的惊喜”,学生诵读“山寺桃花始盛开”等。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小学生对于诗词含义和诗人内心世界的变化产生有效感悟,望着盛开的桃花,诗人心中满是惊喜,原来春天就像个调皮的孩子,不仅有趣极了,而且还惊喜无限。当同学们对诗词含义全面理解之后,教师同样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应的背景音乐,打造更为生动形象的学习氛围,以此来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更高效地将《大林寺桃花》背诵下来。
如此课堂教学,构建学习中心课堂,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致力于营造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出来的教学环境,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运用富有儿童情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潜能,引导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探索,学习真实有效地发生;关注个体差异,呵护、珍视“童心”,让学生轻松、自信地学习,巧妙利用学生独特的见解、想法、困惑等生成性资源,“二度”设计,将教学引向深度互动,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四、融合增效,“至合”中寻得“串联点”
“至和课堂”主张教师要把准各门课程的性质,体现其“综合性”,倡导课程“融合式”教学,不“就课教课”;在一节课中,以本门课程的学习为主,适时有机融合相关课程,链接生活,学用“结合”,活化教学内容,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合理选择、整合和应用数字教育资源,支持学生学习、师生互动和评价反馈;多元“聚合”,提升教学实效,“认知性素养”与“非认知性素养”同步提升。
语文新《课标》(2022年版)提出情境式教学和跨学科融合教学,注重组织有趣味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印象泉州诗意四季诗配画征稿的情境创设中,结合跨学科学习,学生绘制家乡美景,从而提升学习品质,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真实的学习情境创设,将课内外知识学习巧妙勾连,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正值春天,与美术教师携手引导学生走进家乡探寻春天美景将其绘制出来,再配以相应古诗。一来积累古诗词,二来深化古诗理解,学生兴致盎然,传统文化种子和热爱家乡情感已在他们心间绽放。
如此教学,把握语文课程性质,体现“综合性”“实践性”,采用“融合式”教学,有机整合相关学科课程资源,活化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经历“阅读汲取、思考内化、表达运用”完整的学习过程,从学以致知走向学以致用;积极探索基于新技术和资源平台的网络化、个性化、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合理选择、应用数字教育资源,支持学生学习、师生互动和评价反馈。
在以“和”育人的至和课堂中,教师从“学科本位”转向“素养本位”,从偏重“如何教会”转向使学生“如何学会”,从相对封闭的课程视野转向开放融合的课程视域,做到“跨而有联,找准联结点”“跨而有度,排除干扰点”“跨而有核,建立支撑点”“跨而有评,寻找生长点”,实现教学各要素的相融共生,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成尚荣《学科育人:教学改革的指南针和准绳》,《课程·教材·教法》2019年第10期。
[2] 胡晓《部编语文教科书编写中国家意志和学科规律的互动关系》,《课程·教材·教法》2022年第6期。
[3] 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年。
(本文系2023年度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立项课题《“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备、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编号:MJYKT2023—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