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大单元设计的微专题教学路径探微
作者: 彭永成摘 要: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新《课标》全面推进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发挥语文学科的价值。大单元教学可以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下单篇教学的问题,微专题教学则可以将大单元教学内容细化,从而使学生做到深度学习,真正理解所学内容。本文主要探究基于大单元设计的高中语文微专题教学的路径,确保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 大单元设计 微专题教学
大单元教学为很多高中语文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应该看到,大单元教学很容易出现“大而泛”“虚而空”等问题,课堂虽然热闹起来了,但学生只看到了知识的表面,没有进行深入探究。因此,微专题教学可以弥补大单元教学的不足,基于大单元设计开展微专题教学能够使得二者优势互补。教师在开展大单元教学的同时,可以利用微专题来细化教学内容,化“大”为“小”,“小”中见“大”,引导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一、基于单元内容,提炼微专题
基于大单元设计的高中语文微专题教学,需要教师在认真分析单元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微专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教师在提炼微专题时,不需要打破单元结构,而是要基于单元重点以及课文内容找到微专题教学点。教材是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载体,所以教师需要依靠教材中的单元框架,来开发微专题。首先,教师可以在聚焦单元主题的基础上提炼微专题。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可以看到,单元教学资源打破了文体限制,将具有相同主题、内容或者写法的文章聚合起来,供学生学习,具有明显的整合性质。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要看到大单元教学的整合性质,利用整合思维提炼微专题教学点,让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和单元重点,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教师在看到单元整合性质时,需要围绕与此对应的学习任务群提炼微专题,结合各项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重要内容。其次,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在文本纵深处,提炼微专题教学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开阔学生的眼界,可以将课文与课外经典名著结合起来,同时需要将教师讲解与学生自学相结合,不断探索文本的深层次内容,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下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课时,教师要突破单篇以及单一的文本教学,需要将课外经典名著与之相关联。教师可以利用《水浒传》的情节来开展微专题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与《水浒传》中相关情节描写时,教师可以设置以下两个微专题,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这两个微专题分别是“鉴赏与分析名家观点”“理性思考故事情节”,这两个微专题符合小说教学的特点,因为在小说教学中,教师一般会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这两个专题符合小说教学的逻辑,并且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明确学习方向。在这两个微专题的指引下,教师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不论是基于单元主题提炼微专题,还是在文本纵深处挖掘教学点,教师都要结合新《课标》、教材以及学情来开展教学活动,突出单元教学的整合性,依托教材以及单元主题来整合设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从问题出发,设置微专题
教师在基于大单元设计设置微专题时,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整合文本,提炼重点问题。在设置微专题时,则要以解决单元重点问题为最终目的,将大单元教学、微专题教学与核心问题相关联,努力做到切口小,引领学生深度学习。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提到,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语文又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体,同时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所以教师又需要将学生遇到的问题作为微专题教学点,注重问题的解决。教师要关注每个大单元主题和内容的重难点,结合学生遇到的问题设置微专题,以此来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深入理解所学内容。总而言之,教师要关注教学重难点,关注语文学科范畴内的重要问题,同时要利用微专题教学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全方位提高微专题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外国作家作品研习《大卫·科波菲尔》《复活》《老人与海》《百年孤独》这四篇小说时,教师可以结合每一篇小说的特点,提炼微专题,最终将这些内容整合到一起,完善学生知识体系。《大卫·科波菲尔》运用了比较传统的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师则可以将刻画人物的方法作为微专题教学点;《复活》最突出的特点是注重心理描写,教师则要让学生分析心理描写的作用和特点,将心理描写小说流派——“意识流派”作为微专题教学点,让学生分析“意识流派”小说的特点,并与《复活》作比较;《老人与海》注重细节描写,《百年孤独》彰显魔幻与现实交织的特点,都运用了象征手法。教师则可以提炼“小说的艺术手法”等问题构建微专题。与课文以及单元紧密结合的问题,可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真正发挥微专题教学的价值。又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先秦诸子散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在整合单元内容的基础上,从“儒道精神”出发,设置微专题。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作为微专题教学点,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例如,向学生提问:“儒道精神是什么?”“儒道精神如何与我们的写作相关联?”这些也是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以此来作为微专题教学点,继续设置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学习。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整个单元内容后,引导学生回忆、品味、借鉴儒道精神,在此基础上学以致用,将儒道精神与写作相关联。最终,教师要帮助学生在标题、立论、论证等环节上融入传统文化,真正发挥微专题教学的价值,在增强学生文化底蕴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分析以及思辨能力。由此看到,微专题切入口较小,但是可以帮助学生化大为小,让学生融会贯通。
三、重新组元,构建微专题
重新组元,是指教师需要打乱教材中各个单元课文的秩序,基于教材目标,重新整合教材中的课文,以此来构建不同的微专题。重新组元可以检验教师是否具备对课程深度开发的能力,教师本身就是教学的载体,可以对课程进行深度开发,按照教学目标重新整合课文,则可以满足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新《课标》也提倡教师进行课程设计,重新构建教学内容,所以教师梳理、整合、重组、构建微专题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首先,教师在重新组元时,需要着重关注教材中群文之间的关联性,并且要具有一定的拓展性,将课外名著经典引进课堂教学中。重新组元、构建微专题与群文阅读具有很大的关联性,因此,教师可以从关联点出发,提炼微专题教学点。教材内部不同单元的文本具有关联性,教师都可以增删、提炼、重组,利用微专题将其关联起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例如,《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合欢树》具有相同的主题——母爱,这三篇课文从多种角度展现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儿子的悔恨和对母亲的怀念,教师则可以利用三篇课文的相通点构建微专题教学点。例如,在教学《我与地坛》时,教师可以构建“理解史铁生作品中对母亲情感的变化”的微专题活动,《我与地坛》突出了作者与母亲之间的深厚感情,也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体会作者内心真实的感受,从而感受史铁生对母亲的悔恨和怀念。教师同时需要将《秋天的怀念》《合欢树》中的情感部分与之相结合,在微专题阅读以及比较阅读中,使得学生真正理解文本内容,并且可以在课后继续阅读整篇文章或整本书,让学生做到深度学习。其次,教师可以围绕教材中的文化话题,构建微专题教学点,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需要与教学内容融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教师则可以在探究教材的基础上,挖掘文化要素,将教材中涉及文化的课文整合到一起,引导学生鉴赏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四、依标据本,创设微专题
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丰富学生的知识,还需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理解文化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审美鉴赏能力。新《课标》提出了语文课程内容中所包含的学习任务群,每个学习任务群都有特定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教师和学生需要明确其重点,因此,教师在提炼微专题教学点时,要关注新《课标》中所提出的要求。例如,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中,教师需要对学生提出三方面的要求——增强思辨意识、判断能力与理性表达素养,以专题性学习为重要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任务群中也彰显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处处要求教师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因此教师在创设微专题学习活动时,需要突出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内容。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教师要让学生在解读文本时,着重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语言风格,学习作者的写作逻辑,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在教学人教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反对党八股(节选)》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写作微专题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例如,教师可以将写作微专题设计为“有针对性地发表议论”,让学生学习毛泽东写议论文的方式,学会写驳论语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内容。
又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时,教师也可以将写作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创设微专题教学点,围绕“有条理有层次地表达观点”这一微专题进行学习。主要学习内容则是“烛之武”的说辞,引导学生学习其表达逻辑和思维方法,有层次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教学必修下册第八单元时,则需要从“针砭时弊的论证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学习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让学生在微专题学习活动中提高写作能力。
在基于大单元设计的微专题教学中,教师需要着重分析文本价值,在此基础上创设微专题教学点,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在教学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时,教师需要以“自然情怀”为微专题教学点,结合文本学习目标和任务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教师可以创设以下微专题:在教学《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从情景关系出发设计微专题,“景与情的融合”可以作为阅读的切入点,在细读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魅力,让学生体会情景交融的美好。在教学《我与地坛》这一课时,“天地与生命”可以作为微专题教学点,使得学生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感情。在教学《赤壁赋》《登泰山记》时,教师可以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在群文阅读的基础上创设微专题——寄情于山水,安放心灵。学生在解读文本时,会更加明确学习的重难点,以上微专题能够彰显每篇文本的核心价值,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
又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时,教师需要兼顾单篇教学与群文教学,在此基础上创设微专题学习活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的核心价值是理想社会与生存姿态,教师可以从社会与生存的角度引领学生学习,设计核心任务,让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形成核心素养。《齐桓晋文之事》《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说理艺术值得关注,同时也是本单元的写作任务,因此教师可以创设“读经典,学说理”的微专题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在讲《鸿门宴》一课时,教师则可以引入后人对项羽、刘邦的评论文字,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群文阅读,探究英雄性格与命运的关系,凸显文本的核心价值。
综上所述,基于大单元设计的高中语文微专题教学,为教师指明了教学方向,教师则需要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设计微专题时,需要基于单元主题和单元教学内容,依据教材提炼科学合理的微专题学习活动。教师也可以从教学重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出发,设置微专题,让学生及时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每个单元中的课文文本价值是构建微专题的出发点,教师则要通过微专题学习活动,让学生深度解读文本。同时,教师不仅要落实单元教学任务,还要让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形成核心素养,挖掘文本的内涵。此外,新《课标》中的学习任务群也可以作为微专题学习活动创设的依据,因此,教师要从多个角度来发挥微专题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蒋莉《化“大”为“小”,“小”中见“大”——大单元教学模式下高中语文“微专题”教学策略研究》,《语文月刊》2023年第10期。
[2] 章俊《构建微专题,实现语文深度学习》,《学语文》2023年第5期。
[3] 李艳《提炼高中语文微专题教学点的策略》,《云南教育(中学教师)》2023年第Z2期。
[4] 陈静《微专题: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的新路径》,《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2年第9期。
[5] 樊庆辉《论高中语文微专题教学的策略》,《学语文》2022年第2期。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重点规划课题“基于学习任务群大单元设计的微专题教学研究——以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为例”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B-a/2020/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