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政策下初中历史教学的优化策略探究
作者: 赵桂花摘 要:“双减”政策出台后,如何构建高效历史课堂,已经成为一线教师研究的重点。鉴于此,教师应转变以往以大量记忆和练习为主的机械学习模式,聚焦“减负增效”的原则,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拓展教学渠道,使得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历史知识的魅力,并完成对历史知识的深度学习。本文聚焦于此,简述“双减”政策下的历史教学优化意义,并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提出了“双减”政策下历史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双减” 初中历史 优化策略
“双减”政策下,积极落实“双减”政策,构建高效历史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历史核心素养的落地,已经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重点。就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来说,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依然面临着教学模式陈旧、单一等现象,致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停留在“重复记忆多、主动探究少、低阶思维多、高阶思维少”等浅层阶段中,难以从中获得综合性发展,阻碍了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在“双减”政策下,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要及时转变教学思路,聚焦“双减”政策的内涵,重塑历史课堂教学新模式,使得学生在全身心参与中,通过体验、探究等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最终在深度探究中获得综合性发展。
一、“双减”政策下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双减”政策下,积极推进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主流趋势。“双减”政策的落实能够更好地实现历史教学改革,释放学生活力:
首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就初中历史学科来说,主要对我国古代历史、近代史进行了简单介绍,旨在引领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国家的伟大,由此形成浓厚的爱国情怀。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始终停留在浅层学习阶段中,难以满足新《课标》的要求。鉴于此,面对“双减”政策的要求,教师要从历史学科的本质出发,引导学生从简单记忆的学习模式进入到深层探究学习模式,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并在学习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其次,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学习目标聚焦学生的学习成绩,弱化了学生心理状况、身体情况的发展。在“双减”政策下,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也随之更新、丰富,不仅活跃了历史课堂氛围,也增强了学生的热情,让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史料对历史事件背后的规律进行分析和推演,掌握历史学习方法,提高自身的素养。
最后,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双减”政策落实之前,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呈现出一定的师本性。学生始终停留在被动接受的状态下,机械化记忆历史知识。而在“双减”视域下,历史课堂教学也出现了明显的转变,学生具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自主学习空间,在教师的组织下,开展各项历史探究活动,实现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双减”政策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一)融入背景知识,唤醒学生学习欲望
经研究证明,学生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鉴于当前的初中历史学习情况,教师在落实“双减”政策时,应关注初中生的历史学习动机,并结合初中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偏好等,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展现当时的历史背景,铺垫学习氛围,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
例如,在《抗美援朝》的教学中,为了唤醒初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教师就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使得学生在激昂慷慨的旋律中,真切感受到志愿军斗志昂扬的斗志,以及钢铁般的意志力。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能够感受到当时志愿军的恢宏气势,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新知识探究中。再如,在《甲午中日战争》教学中,由于这一章节内容主要涵盖了“黄海大战”“《马关条约》”两个部分。在这两个部分中,存在一个连接点——李鸿章。鉴于此,为了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历史教师就应该聚焦李鸿章的生平事迹和政治主张,为学生甄选与本节课教学目标相契合的内容,以李鸿章这一人物,将本节课教学内容串联起来。经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历史故事的融入,契合初中生的学习特点,也对教学内容共进行了拓展与延伸,使得学生在历史故事的辅助下,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二)依据个性差异,优化教学设计
“双减”政策下,历史课堂最为显著的转变,就是及时变革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契合性、针对性,使得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获得综合性发展。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历史教材中涵盖的知识点繁杂,且历史事件的时间跨度大、空间分布广,学生不容易系统、透彻地理解历史知识间的联系,难以发现历史背后的规律。教师在教学时基本上都是千篇一律地照本宣科,单纯引领学生进行死记硬背。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历史学习始终停留在浅层阶段中,难以对教材内容形成深刻理解,自然也无法从中获得综合性发展。鉴于此,历史教师在落实“双减”政策时,必须要立足历史教材特点,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不断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例如,在《盛唐气象》教学中,讲解“曲辕犁”这一知识点时,由于城市中的学生从来没有见过农村耕地的场景,对“犁”这一农具缺乏直观认知,教师可以展示用犁耕地的珍贵影像,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知曲辕犁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而对农村的学生来说,基于其认知和生活经验,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即可一带而过。
另外,在“因材施教”的原则下,教师也应该基于学生的需求,设计出层次化的教学方案。例如,在《三国鼎立》教学中,为了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就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了全面调查,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具体来说,基础薄弱学生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集中到三国鼎立的基本人物、相关的历史事件中,掌握三国时期的基础历史常识即可;对于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来说,不仅仅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还应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拓展、理解、分析相关的历史史实;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应以自主学习为主,拓展学生的知识渠道,设计出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探究三足鼎立形成的历史原因,分析三国鼎立的历史必然性。
(三)启发引导,强化学生科学分析能力
初中历史教师在落实“双减”政策时,还应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将自己视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帮助者,科学组织课堂教学方案,引领学生自行运用历史常识和规律去分析和推演历史发展的必然,总结历史规律,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主客观原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具体来说,在探究历史规律时,教师不能直接将结论抛给学生,而是为其搭建活动和探究的平台,让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和探究,并从中内化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在《五四运动》教学中,鉴于“双减”政策下的教学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就转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聚焦“青年民众的选择”这一主题,为学生设计了层层递进的问题链:1.为什么我国会在巴黎和会上以失败告终?2.当时的民众,在面对侵略的时候,他们的态度如何?3.为什么当时的民众态度会出现变化?4.在五四运动中,谁充当了主力军?5.为什么工人阶级能够全力支持学生运动?针对此次运动,北洋政府所持有的态度是什么?6.针对五四运动,你怎么看待?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层层递进问题的引领,学生在主动思考与探究中,逐渐进入到历史知识的深度探究中,并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渐能够辩证、客观地看待五四运动的国内外历史背景,使得学生在深度探究中,将新旧知识串联起来,最终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了历史思维。
(四)创设认知冲突,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
在以往的历史课堂中,教师常常误认为历史教学就是将教材上的知识一字不落地传授给学生,忽视了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鉴于新课程标准下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落实“双减”政策时,必须要及时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认知冲突,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深入探究真相,并鼓励学生互相合作,拓展思维广度。对此,教师可结合学生现有认知创设与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使得学生在认知和非认知的冲突下,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促进历史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要聚焦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出具备讨论性的问题:1.在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选择了“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政策?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存在什么样的关系?2.既然西汉初年“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什么在汉武帝时期,又要调整治国思想,将原本的“无为”改变为“有为”?3.汉武帝在巩固统一的方面可谓是“大有作为”,你能简述一下汉武帝的历史功绩吗?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在对历史问题的思考与讨论中,通过历史思维的认知和碰撞,使得学生在探究学习中,逐渐认识到推进大一统是加强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和延续,这是引领学生理解中国历史发展总趋势的重要途径。另外,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也在问题思考与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运用开放的眼光、多维的角度审视历史、分析历史现象的学习习惯,使其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拓展思维广度,提升了思维的敏捷性。
(五)回应学习困惑,点燃思维火花
面对“双减”政策下的要求,教师应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基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回应点拨,并借助启发诱导,使得学生在循循善诱中达成新的教学目标,并从中获得综合性发展。鉴于此,初中历史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不仅要关注师生、生生互动,还应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包括:一个迷茫不解的眼神、一个跃跃欲试的举动,一个随口说出的问题等,教师应及时捕捉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反应,通过分析、评价和引导,使得学生在思考中完成对历史知识的深度学习。
例如,在《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商鞅变法时,就为学生讲述了移木取信的故事。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发现多数学生都知道这一历史故事,但是针对这一历史故事的启示却存在一定的疑惑。针对这一现象,历史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就要深挖历史故事背后蕴含的道理,带领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最终得出了“人心向背,得人心者得天下”这一道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又趁热打铁,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步骤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了历史学习技能。
(六)开展实践活动,拓展历史学习面
面对历史核心素养下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在落实“双减”政策时,应围绕教材中的历史规律和知识,分析其具有的现实意义,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在丰富多样化的历史实践活动中,感悟历史学科的魅力,并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学习心态和历史价值观等。
首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表演。历史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很多学生喜欢的人物和故事,教师应鼓励学生依据历史故事或是内容,以历史角色参与表演活动,感受当时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分析其中的历史知识和规律,进而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综合性发展。例如,在《辛亥革命》的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就借助了角色扮演的学习模式,引领学生分别扮演孙中山、林觉民等角色,教师又为学生准备了相应的服装、搭建了合适的场景、提供了相关的道具等,使得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对这一部分历史知识形成了深刻理解。同时,在这一表演活动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也随之提升,为后续更好地开展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开展辩论活动。鉴于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可以开展一些辩论小活动,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充裕的时间,让学生依据自己收集的史料和教师的提供的资料开展辩论,并从中获得新的认识。以《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为例,教师就聚焦“唐玄宗个人的成就”设计辩论活动主题。正方聚焦历史的客观规律,提出唐朝繁荣与开放是历史的必然,反方则认为这是唐玄宗的丰功伟绩。之后,教师又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行搜集资料。
最后,组织历史实践活动。历史遗迹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也能够让学生从中感受岁月的痕迹,教师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户外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亲身实践中优化体验感,并感悟到历史学习的快乐。例如,在《抗日战争》的教学中,为了促进“双减”政策的落实,教师和学生共同参观烈士纪念馆,倾听革命战争故事。在这一学习中,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得看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聚焦新《课标》的要求,基于学生的主体地位,精心选用历史资料,设计历史活动,让学生能够参与、思考、交流和总结,发现历史现象背后的规律。鉴于此,初中历史教师唯有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深挖历史学科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科学组织历史课堂教学过程,才能使学生在多样化的历史学习中,高效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并由此完成知识内化、思维发展、能力提升、价值观塑造,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贾燕《“双减”要求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优化研究》,《学周刊》2023年第25期。
[2] 刘军燕《“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研究》,内蒙古民族大学2023年硕士论文。
[3] 季勇铭《“双减”背景下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策略》,《亚太教育》2023年第7期。
[4] 顾敏《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创新教学路径思考》,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创新教育实践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六)》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