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策略初探

作者: 杜浩

核心素养导向下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策略初探0

摘 要:近几年,跨学科主题学习方兴未艾,成为历史教学的热词。《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提出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板块,这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如何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方法与策略,架构理念和实践之间的桥梁?如何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跨学科视野的时代新人?本文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概念界定”“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题选定”“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活动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评价”“跨学科主题学习对日常教学的启示”五个方面对核心素养导向下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核心素养 跨学科主题学习 历史教学

一、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概念界定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历史学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阐释为“引导学生围绕某一研究主题,将所学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方法以及课题研究等结合起来,开展深入探究、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新《课标》课程内容的第七个板块,是对前六个板块学习内容的提升和拓展,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他们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实践的能力,促使他们能够深入探索历史发展的脉络,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在一个主题的基础上巧妙融入多个学科因素形成的学习活动,其知识的学习并不是分散或碎片化的,反而是对知识的一种整合。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加强各学科的内在联系,突破传统分科课程的藩篱,有助于学生从更宽广的视角理解事物,更好地解决书本知识与现实问题割裂的弊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核心素养。

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题选定

主题是整个跨学科学习的中心。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首先要确定活动的主题。只有科学、合理地选择主题,才能使跨学科主题活动有明确的活动方向、具体的活动内容、实际的活动意义。

初中历史新《课标》中列出了10个学习活动主题:“中华英雄谱”“小钱币,大历史”“历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历史上水陆交通的发展”“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在身边发现历史”“探寻红色文化的历史基因”“看电影,学历史”“历史地图上的世界格局”“古代典籍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各个主题涉及的内容,都来自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六个板块,从特定的问题意识出发,将分散在不同地方的内容整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形成既在时段上纵通又在领域上横通的通史意识;同时借助不同课程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新《课标》所列的活动主题,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可参考选用,但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是要符合新《课标》要求。新《课标》是教材、教学、评价的依据。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的教学,都要体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不能脱离课标、另起炉灶。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所选择的主题应积极落实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的总目标。

二是要反映真实的问题。主题的选择,无论是从历史角度还是现实因素考虑,都应该是真实的问题,而不是虚拟或想象的问题。主题要含有对真实生活的认知脉络,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及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是要有深入探究的意义。主题所涉及的任务和内容,不应只体现课本知识。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上讲,活动的主题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挑战性,需要让学生对此进行深入探究,从而顺利解决问题。

四是要有充分的跨度。要考虑到主题会“跨”到哪些学科,会涉及哪些综合素养的培养,会运用到哪些人力和物力的课程资源。主题的跨度还要适当,并有一定的聚焦,避免选用宏大叙事、难度过大、过于空泛的主题。

五是要有价值的引领。主题最好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或富有精神内涵,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有价值引领、思想涵养的内容。特别是在跨越多个领域的课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情感、道德及价值取向。

三、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活动设计

确定研究主题后,教师如何实施、开展活动呢?开展这类活动的最终目标又指向何方呢?从课程实施的教学设计上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应包括四个方面:选题、规划、实施、总结。在选定主题之后,要制定活动的总体规划,包括跨学科主题学习所涉及的学科、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任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标。下面,我们以“寻红色印迹  忆峥嵘岁月”这节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为例进行深入探讨。

(一)主题阐释

红色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它以其独特的中国风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形成了无穷的革命精神和强大的社会力量。本节课的主题是“追寻红色印迹  传承红色基因”,围绕这一主题,结合威海地方党史,共选取了四个革命时期进行课时设计:从共产党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到延安时期党中央领导抗日战争,再到西柏坡时期党领导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

基于以上学习内容,确立本节课的立意:通过讲述共产党人的红色革命故事,弘扬家国共命运的红色精神。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结合地理、语文、美术、音乐、道德与法治各个学科,多角度地分析展现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体现各学科领域的渗透融合,促使学生形成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提升家国情怀。

(二)活动目标

1.观看一大视频,讲述一大故事,了解共产党建立的过程,感悟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分析历史地图与史料,理解选择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必然性。朗诵赏析毛泽东诗词,感悟坚定信念、勇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

2.进行革命歌曲大联唱,观看天福山起义故事,了解党中央领导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体会抗战时期军民的革命热情,感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

3.鉴赏和解读革命纪念馆中的代表性文物,了解解放战争时期党领导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基本史实。

4.通过国史与地方史相结合,感悟威海党组织的发展史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的缩影,国与家血脉相连。

(三)活动内容(见表1)

(四)过程与方法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例如课程探究、讨论会、舞台表演、短篇小说撰写、实地调查等。在选择课程类型时,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学生的喜好、所需的教育资源、所需的课程长度来决定。

1.问题驱动

将所探究的主题分解成一系列有一定难度的具体问题或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多角度、跨学科地进行思考和探究。例如,在革命战争的岁月里,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精神内涵又有怎样的差异?

2.合作探究

全班分为若干小组,分别对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史进行深度学习和研究。同时把收集的文献、地图、影像等信息整理成一份综合性报告,从不同的学术视野,系统性地解读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并归纳和总结各个历史时期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3.成果展示

每个小组都要把自己组的研究成果通过PPT演示、短视频录制、现场历史剧表演等形式向全班展示,学生们可以互相交流、分享。

4.活动评价

通过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综合评价等多维度进行评价,对活动的成果进行全面反馈和总结。

(五)活动延伸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地图上哪一个红色故事打动了你?革命家的哪些精神感染了你?每一个小组以一处地点、一种精神为中心,在“红色留言簿”上写下本节课的所思所想。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今天,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如何延续这些红色革命精神?

四、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评价

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需要历史教师与其他相关学科教师共同合作,对学生参与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表现出来的综合素养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在遵循历史学科主题学习的基础上,融合多学科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评价;二是针对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过程中所体现的历史素养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思考;三是结合多学科的共性,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共通性素养进行评价。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评价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评测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活动目标的达成情况;评测学生是否理解主题学习任务并充分参与其中;根据学生的表现性评价,制定具体的量规和量表;采用多样化评价形式,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宗旨的活动课程,这决定了它的评价必须是“行为指向”或“实践导向”的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教师应当通过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帮助学生发掘自己的潜能,更好地适应未知的世界。具体分析见表2。

五、跨学科主题学习对日常教学的启示

(一)提升教师跨学科思维

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丰富自我的知识广度,深入培养跨学科思维。跨界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拘泥于学科知识体系,转变所教授学科的固定思维模式,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对问题进行思考,使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融合。

(二)凝练跨学科教学主题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最终落脚点是学生的成长,有了教学主题的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会跑偏,就能“以大概念为核心,实现不同学科内容的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将跨学科间的‘共同主题’作为联结各学科的‘共同线索’,促进跨学科主题教学中的内容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有效衔接”。

(三)设置跨学科探究问题

在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过程中,一线教师要精设问题链,通过问题驱动,鼓励学生主动开展探究性活动,从而引导学生从单科思维转变成多科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模式,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新《课标》中一大亮点,也是呼应当前国家育人方式转变的新要求。开展跨学科历史主题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也可以拓展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思维探究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广大一线教师需要立足新《课标》的新要求,不断前行,勇担使命。

参考文献:

[1] 石翠芳、胡振莉、张明阳《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探索》,《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年第15期。

[2] 任学宝《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内涵、困境与突破》,《课程·教材·教法》2022年第4期。

[3] 江如蓉、宓翠、刘智彬《“五育融合”背景下初中历史跨学科教学探索》,《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年第13期。

(杜浩,1986年生,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