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作者: 武彦云

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关键课程,是一门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是对青少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小学道德法治课程教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教师局限于单一的规范告知,而忽略了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关注,缺乏对具体行为的指导以及实践活动的巩固,很难使习惯保持长久。教师可以借助已有的经验,通过实践活动、角色扮演、趣味探究等多种形式来组织教学,促进学生能够知行合一,让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法治意识融入学生的生活中。

关键词:“双减” 小学道德与法治 高效课堂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较为密切,教师要利用生活化的故事和经典案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小学道法课中讲中国故事,开展实践探究讨论活动,结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启发学生的思想认知,提高道德品质,并学好道法课程,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并且,教师需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以有趣的、有价值、有教育意义的典型故事案例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在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渗透我国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体现中国精神和中国态度,感受故事中所蕴含的强烈爱国情怀和民族团结精神,落实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为培养具有良好品行和正确“三观”的青少年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现状

小学阶段是道德与法治意识以及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促进道德与法治意识有效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中,这是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与主要目的,小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中对于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教学资源十分丰富,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发现,当前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单一规范告知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课本教材中,图片和文字结合的形式使教材内容更为丰富,学生也尤其喜欢,但是经过调查发现,大多数道德与法治教师不具备较强的专业水准,钻研教材的时间较少,所以在教学的时候生搬硬套教材中的内容以及情景图片,就图说图,让同学们判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学生只会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知道对与错,却并不能感同身受。甚至有些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只存在于课表上,根本没有按照课表开课教学。学生的思想、意识从知道到认同需要一个自我知识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能单纯依靠教师的规范告知以及灌输式的讲解来实现,而需要在生活中经过实践与发现来不断形成。教师的问题缺少针对性,照搬教材中的情景以及范例,这样的讲课方式缺少生动性、形象性,而且学生在讲述的、评论的内容也不是自己所切身经历和感受的事情,并不能感同身受,在回答的时候没有带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就会显得夸夸其谈。

2.缺乏生活行为指导

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更应该突出这一教育功能。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师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言传,而忽略了身教,缺乏实践行为的指导,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具体该如何去做。根据调查发现,当前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道德与法治意识,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并不是不认同而是不会做,这是一个主要问题。常见的不良习惯比如拖拉,小学生往往会说“等一下”“马上好”这样的口头禅,造成了做事情拖拖拉拉的问题,他们知道这样做是不好的,但是却没有具体的方法和途径来改正和解决。例如,在一年级下册《我们爱整洁》这一课的教学中,“照镜子”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意识到整洁的概念以及文明的样子,从而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小朋友形成爱整洁以及保持整洁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二、“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1.创设主题活动,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抽象知识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素材应该来源于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事件,对小学生来说,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好动贪玩,且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教师只会照本宣科地按照教材来灌输理论知识是行不通的,抽象的、枯燥的言传往往不能吸引他们的兴趣,而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坐一坐、唱一唱等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能够引导学生去正确地认识生活并理解生活,知行合一,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并能够按照所学知识去努力完善自我。

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我的好习惯》单元中《我们有精神》这一课为例,在教学的时候如何让学生理解“有精神”的内涵这一教学重难点是课堂的核心。经过调查发现,学生所理解和关注的精神往往是外在的某人的精气神,比如站得笔直、坐得端正,但是“有精神”并不仅仅包括外在的人的动作、神态的精神,还包括内在的有精神,怎样使学生能够理解这一抽象的概念,就要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切入点,让他们切身去感受并理解。例如,可以设置“小松树”主题教学活动,“小松树”是小学一年级刚学过的歌曲,可以通过音乐导入的方式,先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和强烈的兴趣,然后带领学生进行唱歌比赛,让学生一边高声大胆地演唱歌曲,一边观察自己和同学在不同精神面貌下唱的歌曲有什么不同。并让学生通过不同状态、动作、声音亲身实践,比如兴奋地唱、悲伤地唱、有气无力地唱,从而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去理解“有精神”这一抽象的概念。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体验这两个过程使“有精神”更加具体化、具象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并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良好得精气神会对自身的情绪、学习、与人沟通的方式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从而保障学生能从小树立积极乐观、健康向上、勇往直前的品质。

2.借助童话故事,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形成道德法治意识

每个小学生心中都装着自己所熟知和喜爱的童话故事,童话是他们生活的快乐源泉,好的童话故事能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正确的道德认知和价值观念,因此,在教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时候,教师应将童话故事和教材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使两者之间形成一个沟通的桥梁,能够让学生在欢快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成长得更迅速、思维更活跃。

同样以一年级《我的好习惯》单元《我们爱整洁》第二课时为例,单元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形成爱整洁的好习惯,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童话故事的方式,使同学围绕童话故事的内容进行自主讨论分析,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法治意识。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通过童话故事《皮皮小猪》来引入:在美术课上,教师要求同学们一起合作制作一个精美独特的陶罐,但是皮皮小猪不愿意,他说怕弄脏了干净的手掌和漂亮的衣服。接着,教师提问:“故事中的皮皮小猪是不是爱干净的好孩子呢?”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同学说皮皮小猪爱干净,有的同学说皮皮小猪不应该拒绝和同学一起合作完成制作陶罐的任务。教师需要适时进行引导和点拨,比如,故事中的皮皮小猪和生活中每一位同学的想法都有点相似:“教师我不想做陶罐了,因为制作陶罐的陶泥脏脏的,会弄脏了我的小手还有我的衣服,我不想做邋遢不受欢迎的小猪猪,以后我都不想做这样的事情了。”从故事中皮皮小猪的做法可以引导学生去讨论一个话题:皮皮小猪这个做法是真的爱整洁还是只是为了保持整洁呢?学生从问题入手在激烈的讨论中明确一个问题:爱整洁的习惯并不是指任何时候都不能不整洁,而是要在快乐学习和生活的基础上能够保持整洁。在此过程中,学生从质疑和探讨开始,然后从他们感兴趣的童话故事入手对爱整洁这个话题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让他们形成辩证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法治意识和观念。

3.满足学生需求,在竞争中共同成长

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好胜心较强,喜欢竞争,在学校中,身边同学以及好朋友的影响也对他们极其重要,他们喜欢和朋友在一起共同分享、共同成长、聊共同喜欢的话题、分享快乐和沮丧,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利用同伴的影响作用来促进小学生道德法治意识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小学阶段中,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这一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在教授《我不拖拉》这一课的时候,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设计“收拾书桌和文具”比赛,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以及参与热情,不光使学生和过去的自己比,还让学生和身边的同伴进行比较竞赛,此过程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了榜样的力量,为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而努力。

4.开展故事性实践探究,提高思想认识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过程中,如果单纯依靠教师单方面的讲述和分享,并不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讨论和探究中来,开展以“故事分享”为主题的先进个人、优秀组织的事迹的讲述分享,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将中国精神付诸实践,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课前,教师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搜索资料或者询问家长等方式,结合生活中的素材和身边的先进故事,在课堂上分享交流自己从故事中学到了那些可贵的精神品质。在社会中、学校中参与到公益事业和实践活动中,凸显先进事迹所蕴含的中国精神和民族文化。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二年级上《我爱家乡山和水》这堂课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理解深度、广度,教师要组织以“讲中国故事”为主题的讨论活动,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和学习自信心,在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养成热爱家乡、爱护自然、爱护生态环境的环保意识。首先,教师要通过生活化的故事分享提高学生热爱家乡、珍惜资源、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以2019年内蒙古举办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英模先进事迹报告会为例进行背景铺垫,报告中讲述了“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和玉荣在内蒙古的大漠深处不惧高温,为了能多做一点贡献,保护草原的集体财产,每天四五点钟就起床给树浇水,赶骆驼、灭老鼠的故事,这一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并且主人公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故事,更能激起学生心中爱护环境、自然,保护家乡的意识,学生主动代入故事中的角色,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认同感。教师可以再让学生结合此类事件进行调查访问,搜集相关的故事主题在课堂上分享先进的“绿色故事”,并付诸行动,在生活中、学校中为了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乱扔垃圾、不滥用塑料制品,保护家乡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珍惜自然生态环境,引申出“废物改造利用”的环保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谈一谈为减少大自然的负担可以做些什么?我们作为小学生可以为家乡的长远发展做哪些力所能及的贡献?比如,回收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成有用的手工艺品,在班级展示交流改造制作的理念、主题和所用到的废旧材料,让物体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也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在积极的实践参与中提高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再如,开展主题分享活动,谈谈自己在生活中看到不文明现象,对家乡生态有害的行为是怎么做的?今后打算怎么做?如,在任何地方看到乱扔垃圾的行为要勇于制止,主动捡起地上的果皮纸屑,不踩踏、砍伐花草树木,周末或者假期和父母主动参与社区公益活动,为家乡环保做出自己的贡献。

再如,教师可让学生课后踊跃交流自己家乡的特色、有哪些生态旅游景区,有哪些具有地域特色的花草植物、动物。最后以“画家乡”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尽情回忆,或者发挥想象力,描绘出自己家乡最美丽、最吸引人的一面。将道德与法治教学和美术绘画创作相融合,渗透美术学科的绘画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创作乐趣,让学生从最直观的视角,或写实、或想象,大胆地描绘家乡最美的景色,教师也能直观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态环保意识塑造的效果,增添课堂的趣味性。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学习兴趣,而且在自主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感受道法课程的巨大魅力,领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和主题讨论探究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故事分享讨论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并利用所学知识积极参与到公共服务事业中,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同感和法治意识,贯彻落实新《课标》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丽铃《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读与写》2021年第6期。

[2] 聂碧园《“双减”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第36期。

[3] 朱新慧《乘“双减”东风,扬“课改”风帆——“双减”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孩子》2022年第1期。

[4] 何彦龙《“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实践》,《德育课堂》2022年第8期。

[5] 黄春桂《“双减”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的优化》,《新课程研究》2021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