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向学习兴趣提升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马翠平摘 要:由于小学生的思想尚不成熟,并没有形成完善的道德观念,因此需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重视学生的德育,将其与智育放在同等位置上。教师灵活应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提高道德品质,了解法律常识,便于学生在未来适应社会生活。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将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让学生可以在生活中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进一步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出发,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学习兴趣 小学道德与法治 生活化教学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时刻铭记“教书先育人”,让学生在掌握教学知识的前提下,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在学习与生活过程中会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需要教师灵活应用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内容,在学生的心中建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并融合生活元素,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加快学生的理解速度,实施有效的德育。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时,常常会出现无法掌握知识点的情况,阻碍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这是因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只关注知识点的讲解与分析,并没有使用多元化的方式帮助学生分析理论知识,也没有使用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分解知识点,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无法实现创新,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长此以往,学生便会逐渐遗忘学习过的知识点,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在授课过程中引用生活元素,将教学知识生活化,便于学生理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
教师只有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才能够实施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若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学生便无法在课堂中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可以尝试将生活元素引入教学课堂中,将原本复杂的知识点进行分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受到生活实例的影响,逐渐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从而实现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提升。
二、实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意义
1.满足时代的发展趋势
随着教育改革的贯彻落实,相关的教育制度逐渐得到完善,各个学科都迎来了发展的契机与方向,教学方式也需要跟随时代的脚步产生相应的变化,并不断进行升级与更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也应当产生相应的改变,在新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应当跟紧时代的发展,正确认识到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等问题,教师在创新型教学手段的帮助下,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与价值观念,为以后的长远发展探索方向,充分发挥出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价值。
2.为学生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道德观念,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随着素质教育力度的增加,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小学课程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学生通过学习这门知识,可以在心中建立道德评价体系,建立未来奋斗的目标,对其人生的发展道路进行合理规划。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学生提升道德素养的基础,教师在创新教学环节,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并引用生活元素,简化重点知识,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师要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课堂组织者与引导者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为其成为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三、实施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增加生活元素占比,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
大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为保证教学的准确性,会下意识地按照教材中给出的范围进行授课,学生所了解的知识点也集中在教材中,导致学生的思维出现局限性,这一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也曾出现,这样会导致教学课堂成为空讲大道理的课堂,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重视精神引导的课程,应当建立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上,让学生在思想上认同这些知识,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增加生活元素的占比,使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师在备课时,应当对学生的实际生活形成基本的了解,确定学生感兴趣的元素,筛选出合适的教学内容,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在强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时,可以尝试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思维带到其熟悉的环境中,便于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心智尚未成熟,难以接受枯燥、烦琐的理论知识,且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无法长时间关注教学内容,因此,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通过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将各种类型的事物引入课堂中,让学生可以受到情景元素的感染,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强化情境的真实性,丰富情境中的声、光、影像,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比如,学生在学习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中的《生命最宝贵》这一课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到生命易逝,通过相关的教学案例感受到生命的珍贵,从而学会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教师在课堂中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与生命相关的新闻事件,比如2021年10月10日这一天,永州市第四人民医院的救护车在返回医院的途中偶遇一起车祸,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看到这一幕后,立刻下车对伤者进行紧急处置,抓住了伤者的黄金抢救时间,并与伤员家属共同将伤者送往医院。学生阅读这一新闻时,会感觉到医生救死扶伤的伟大,并没有意识到生命的可贵,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相反的案例,比如每年都会在水库附近发生的溺亡事件。这些悲剧提醒我们生命易逝。教师可以借此为学生介绍生活中潜伏的危险,让学生可以在生活中规避这些风险。
2.深度挖掘教材内容,丰富课堂的教育价值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没有使用生活案例,会导致教学内容枯燥,不利于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教师需要在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将烦琐的理论知识形象化、直观化,让学生通过生活化教学内容的帮助,理解教材中的内容,教师不仅需要重视生活化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还需要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做好课堂导入工作,让学生细心观察生活。教师在备课环节应对学生的兴趣点有所了解,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元素作为课堂教学的案例,与教学内容相连接,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如果教师选择的生活实例脱离实际生活,不仅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还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添加真实的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在课下时间了解并关注社会事件,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在设计课堂导入环节时,教师应当利用社会新闻,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的注意力可以长时间集中在教学内容上,利用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需要充分发掘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根据相关资源深入思考教学内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建立完整、健全的道德观念。由于学生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利用生活资源分解重点知识,让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点产生更加全面的了解。
比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课时,学生需要通过教学环节感受规则的重要性,从而意识到生活处处有规则。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猫捉老鼠的游戏进行完善,丰富游戏规则,比如猫不可以抓圈内的老鼠,老鼠也不可以随意规划逃跑路线,应当按照顺时针的方向逃跑,猫如果碰到老鼠的肩膀便算是捕捉成功,老鼠出圈后需要顺时针跑三圈才可以进入圈中,圈内的老鼠通过石头剪刀布确定出圈的人选,当老鼠被抓到后,猫和老鼠交换角色等等。教师将教材中的游戏进行完善,让学生可以顺利进行游戏。当学生按照规则完成游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不按照规则进行游戏,学生会发现游戏的很多环节无法进行下去,教师这时便可以向学生强调规则的重要性,并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规则,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
3.创新课堂教学形式,进行知识点有效延伸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从学校、社会、家庭的角度出发,收集相关的德育素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与拓展,在丰富学生情感认知的过程中,帮助其快速理解相关知识。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并没有根据教学内容深度开发教学资源,选择的教学内容较为陈旧,未能与时俱进,致使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并没有达到要求,无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需要坚持生活化的教育观念,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将重要的道德与法治内容进行分解,应用与时俱进的社会新闻素材,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中获取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知识点。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新课堂教学形式,应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教学。对于一些比较基础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使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独自完成学习任务;对于一些难度较高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让学生根据学习能力自行分工,讨论出最终的答案。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趣味性的生活情境,并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情境中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师在授课时,还可以尝试将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进行拓展,帮助学生积累与之相关的知识,丰富道德知识点的内涵。教师在授课时可以使用讲故事的方式,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思考,并结合实际情况,带领学生进行实地探究。
比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少让父母为我操心》这一课时,学生需要通过相关实例体谅父母的艰辛,产生感恩父母的意识,将正向的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异质分组,由学生自行选择角色,并根据父母在家中的形象进行表演,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可能无法深刻感受到父母的辛劳,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与父母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了解父母在工作时的心理状态与想法,从而对父母的行为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在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回家后想为父母做些什么,比如为父母揉肩、收拾餐桌等,通过实际行动感谢父母的付出与帮助。
4.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进行生活化教学评价
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教育课程,在传统教育课程中被长期忽视,尽管学校尝试增加课程数量,却因为教师与学生对该课程认知的片面性,导致该课程形同虚设,常常会出现被占用的现象,为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转变自身教育观念,尝试创新课堂教学环节,站在实际生活的角度上对学生进行详细指导,充分发挥出该学科的教育作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需要做到因材施教,以教材内容为根本和基础,并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为教师提供了明确的教学方向。教师需要为学生进行拓展,将教学课堂挪出去,让学生站在更全面、更真实的角度上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依旧只讲解教材内容,便会导致学生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阻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不利于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教学评价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师教学成果的方式,在生活化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同样适用,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能够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当教师对学生形成较为全面的了解后,便可以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使其受到科学价值观念的影响,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与道德观念,充分展示出教学评价的指导作用。
比如,学生在学习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我们的好朋友》这一课时,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与朋友相处的科学方式,珍惜与朋友之间的友谊,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能够严于律己,明确与其他学生建立友谊的方式。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播放与朋友相关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回想自己与朋友的相处过程,是否因为一些小事产生矛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说出自己的故事,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在课后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表现、学习行为进行评价,了解其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并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为后续的教学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站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上,尝试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元素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当正确认识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增加生活元素在教学课堂中的占比,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丰富课堂的教育价值,教师还需要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为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延伸与拓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行生活化的教育评价,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以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为目标,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文君《指向学习兴趣提升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亚太教育》2023年第15期。
[2] 韩建平《探究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当代家庭教育》2023年第15期。
[3] 李举霄《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思考》,《新智慧》2023年第4期。
[4] 梁志红《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当代家庭教育》202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