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韵童心
作者: 沈丹丹摘 要:新《课标》要求在当前小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结合教材内容开展多元阅读活动,以加强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锻炼。为了克服当前碎片化阅读的弊端,教师可积极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并积极应用趣味教学法、思维导图法等方式引领学生进行深层阅读,以使学生更好地享受阅读带来的愉悦感,进而充分提升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阅读整本书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整本书阅读 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3.003
整本书阅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篇幅长、内容多的特点,导致当前小学生读起来较为吃力,读积极性不高。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全面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优化与改革,以多元、趣味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读的动力,以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对整本书内容的整合梳理,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能力,进一步提升整本书阅读教学质量与效率。
一、趣味导读,激发阅读兴趣
“导读”是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很多教师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时,通常采用“直接导入性”方法,直接就开启整本书阅读,导致很多学生在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开始了整本书阅读,整体阅读速度较为缓慢、阅读质量也较低。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进行阅读,读的速度会更快,“读”的质量会更高。因而教师应该充分注重导读环节的设立、导读活动的开展,并增添其中的趣味性,使得学生在趣味导读下能够对整本书内容产生较高好奇心、阅读欲,并能够在兴趣的助推下高效开启阅读学习,更认真、耐心、积极地去读懂课文中的故事情节、思想感情,进一步提炼出文章的中心主旨,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例如,在部编版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2课《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进一步延伸《中国寓言故事》这本书的阅读,并基于此组织整本书阅读活动。在阅读活动开始前,教师首先要注重导读环节的趣味设计,激发学生的读的兴趣,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融入相关寓言故事的动画视频,如“刻舟求剑”的片段,然后设计悬念:“在他丢了剑后,会怎么做呢?”“如果你们丢了剑,会怎样做?”以此使学生在“读”的初期对此寓言故事产生好奇心,积极投入到整本书阅读中,发散学生的阅读思维。又如,在五年级下册第7课《猴王出世》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延伸《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活动,在这本书的阅读教学前,教师可以引入关于“孙悟空七十二变”的相关动画视频,使学生在视频中感受到孙悟空的神通广大,对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产生好奇、兴趣,然后教师可再有机导入《西游记》这本书的整本书阅读活动,能够更好地增强学生读的兴趣,转变学生对整本书阅读枯燥、无聊的错误认知,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有趣之处,从而更轻松、更愉悦地参与到整本书阅读活动中。“趣味导读”环节的合理设立,能够增加整本书阅读活动开展的“缓冲期”,使学生不再处于“什么都不知道”的状态下阅读,而是在对整本书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兴趣后进行阅读;能够增快学生读的速度,使学生能够在充满热情、喜悦心情的状态下进行阅读;能够促进整本书阅读教学质量、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二、加强引导,梳理阅读内容
整本书阅读具有篇幅长的特征,学生很容易读着读着就失去了阅读兴趣,无法坚持读下去;且整本书中蕴含的故事情节复杂、丰富,小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都尚处在发展中的状态,所以在阅读活动中也可能无法正确把握、梳理读的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做好组织者、引导者的工作,加强对学生的教学引导,通过一系列新颖、合理的方法带领学生梳理阅读内容。如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思维导图法”的方式,给读分层次、分过程,使学生在此循序渐进的阅读环节中深入梳理、掌握整本书阅读内容,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整本书阅读内容的理解、思想情感的掌握。
例如,在《昆虫记》这本书的整本书阅读活动中,教师就要积极发挥自身引导者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阅读教学。此书中作者以拟人化的语言展示了各种昆虫的习性,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就可以基于此书籍文本特点,融合“任务驱动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阅读,促进学生的全面把握。首先,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利用略读、跳读等方法,了解、掌握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构建学生对书籍内容的整体性感知。第二,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书籍中关于描述“圣甲虫”的章节阅读,并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详细讲解,引领学生在师生共读中品味、感知作者描写手法,并在读的过程中深入认识、感知圣甲虫的生活习性等,以此种精读的方式把握科普说明文的特点。第三,布置仿写任务,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对现实生活中昆虫的观察、了解进行仿写,学习及模仿作者在书籍中精炼准确的语言表达。在教师引导及任务驱动下,学生能够快速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方法,且对本书籍文体特点、描述手法等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掌握,且也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迁移。教会学生继续利用此种方法进行后续的整本书阅读,也能够充分锻炼、培养学生的整本书自主阅读能力,促进学生阅读兴趣的生成。
三、问题设计,发展阅读思维
问题是锻炼学生阅读思维的强力助手,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能够更主动、积极地进行思考,在反复的思考、探究下得出问题的答案。在以往单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就课文中的字、词、句等进行问题的设计,引领学生进行深层分析、研读,但由于“整本书阅读”中涉及书籍篇幅大多较长,此种问题设计方式也就失去了作用。在组织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时,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对问题的设计,以合理的问题调整和引导学生阅读、思考的方法,以充分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全面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成长、发展。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中,也要坚持“以学生为根本”的教学原则,基于学生理解水平、思维能力进行问题设计,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促进学生读的能力提升。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第6课《将相和》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拓展延伸《史记》这本书,并以问题引领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如《史记》这本书的篇幅较长,教师就可以合理设计问题:“《史记》这本书一共分为哪几个部分,分别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在《史记》中你可以看到‘将相和’之后发生了哪些事情?”以此些问题引领学生读的方向,避免学生出现“不知所措”“东看西看”的现象,使学生的读更有目的性、规划性,助力学生阅读效率的提升。且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运用书签、折页等工具或方式,将问题的答案或是书籍中的重要情节标注出来,以方便后续的深入阅读、分析。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在问的一步步带动下,深入探究、阅读书籍内容,并形成良好的整本书阅读方法、阅读习惯,在今后的整本书阅读活动中能够更高效地进行阅读,快速抓住文章中心、厘清书籍的整体脉络、主要故事情节。又如,在《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合理地进行问题的设计,以问题的大框架一步步引领学生梳理书籍主要故事情节、脉络,引领学生阅读的思维。如教师可以设计问题:“鲁滨逊为什么会漂流到荒岛上?”“在荒岛上鲁滨逊是如何获取食物和居住的?”“荒岛上除了有鲁滨逊,还有别人吗?”以此带领学生去梳理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等,使学生在“问题”引导下能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读得更轻松、读得更愉悦。学生在脑海中能够构建出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主题的阅读脉络,推进学生的整体性阅读。以此种问题引导的方式,整本书阅读教学能够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也契合了当前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引领学生进行深层阅读、深度感悟,进一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提升。
四、合作交流,领悟深层情感
每位学生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的阅读方式,所以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们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对于整本书内容的理解、把握也有所不同。开展针对整本书阅读的合作交流活动能够进一步使学生敞开心扉,互相交流,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和乐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分享互动,增添课堂的趣味性、互动性。且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在读书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困惑,合作交流的方式也能够帮助学生将各类问题整合到一起,合并相似的问题,类分不同的问题,然后共同进行探讨、解答。这能够促进学生的深入阅读和语言能力发展,推动学生对书籍内容、故事情节的深入感悟,使其领会深层思想情感,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积极开展“我来说一说”“故事大会”等活动,引领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上说一说自己读到的故事情节、得到的收获与感想,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整本书内容的梳理,使学生们在合作交流活动中获得全新的阅读体验。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第5课《草船借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延伸阅读课文所属书籍《三国演义》,并组织整本书阅读活动,开展合作交流互动。学生阅读完《三国演义》后,对其中的主要人物都具有了一定的了解,且也产生了自己的一些见解、想法。如很多学生都喜欢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想做一个像诸葛亮一样聪明的人;很多学生喜欢刘备、曹操,向往成为他们那样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教师可以基于此开展“我的读书体验”主题阅读合作展示活动,并围绕“我最喜欢的人物”“我最喜欢的故事情节”等分主题进行阐述、讲解,营造活跃、自由的读书交流氛围,使学生更全心地投入阅读分享中。由于学生读的侧重点不同、喜欢的人物不同,所以对其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理解可能较为片面,而此读书分享会的开展,能够使学生从他人口中更全面地了解到书籍中的故事情节及各人物的形象特点,构建学生对整本书内容的直观、全面的感知,也能够更好地带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更加积极进取、更认真地进行书籍的阅读、学习。增加课堂上的交流活动,使得整本书阅读活动更具趣味,更具活力,促进学生的全方位成长。
五、多元评价,调整阅读方案
在小学语文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多元评价活动的开展,并根据评价的效果进行阅读教学方案的调整,以促进整本书阅读活动的高效开展,发掘学生的阅读潜力、学习潜力,使学生能够在查漏补缺中更全面、客观、深入地把握整本书阅读内容,以充分发挥出整本书阅读的育人价值。教师要改变传统单一式的评价方式,对评价主体进行拓展,使家长、学生也能够参与到整本书的阅读评价中,以改变传统评价方式单一性、片面性问题,实现课内及课外评价的深层融合,以更好地提升整本书阅读活动质量。其次,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动态表现、能力形成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教师也要加强“过程性评价”的比重,并丰富考核形式,或开展“故事会”活动、或开展“手抄报”活动,深入地对学生阅读情况进行全面考察,以得到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再根据此情况进行后续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调整,以促进学生的快乐成长,使得学生真正地爱上读书。
例如,在《红楼春趣》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延伸《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活动,并在这本书的整本书阅读活动后,教师就要积极地对学生阅读的情况进行即时评价,并依据评价的内容计划,调整后续的整本书阅读策略、方法等。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改变单一式的“问题考核法”方式,可以布置“情景表演剧创编”“手抄报绘制”等活动,让学生以“演”的形式将书籍中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故事呈现出来。学生在演绎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对肢体动作、说话语气的把握,以彰显《红楼梦》中各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教师在学生进行演绎的过程中也能够了解、感知到学生对各人物形象特点、故事情节的理解、把握。或是让学生以“我最喜欢的角色”为主题绘制手抄报,在手抄报中学生要写出这一角色的优点、缺点或特点,并补充相应的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故事情节,并就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进行分析,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人物,原因是什么。在学生的手抄报绘制完毕后,教师再统一收集,并带领全班学生观看、点评,借助手抄报内容感知学生对《红楼梦》中主要人物、内容的理解。此类多元化活动的开展,能够充分丰富教学评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也能够促进教师对学生整本书阅读成果的检验,提升教师对学生阅读情况的把握。此外,教师还可以积极组织小组互评、学生自评等评价互动活动,引导学生互相交流、互相点评,以进一步拓展评价的主体,提升学生评价的能力,推进学生的自主反思与纠正,进而更好地以评价辅助于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活动的高效、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是非常必要的,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让学生从阅读中领悟各地优美的风土人情、精彩的故事情节等,也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了解及掌握更多的写作手法、描述方法。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组织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并通过精心、合理设计,为整本书阅读增添色彩,进一步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充分提升。
参考文献:
[1] 蒋佳萍《核心素养视野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考试周刊》2023年第42期。
[2] 肖文华《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当代教研论丛》2023年第10期。
[3] 顾思宇《整本书阅读教学“任务链”设计》,《语文世界(小学生之窗)》2023年第11期。
[4] 鲁伟娟《整本书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探究》,《考试周刊》2023年第40期。
[5] 王燕《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教师博览》2023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