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整本书阅读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探究
作者: 刘翠芹摘 要:在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利于弥补传统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更加强调阅读资源的整合性,强调从学生兴趣的角度出发,激起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让学生能够轻松、快乐的阅读。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教学活动时,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资源的搜集与整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技巧的总结和归纳,营造积极的阅读气氛和班级环境,从课外阅读书籍中的故事情节出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分享,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3.005
语文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的课外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明白阅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能只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上应构建起一个完善的课外阅读指导体系,通过多种有效的方式来推动课外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参与课外阅读;引导学生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制定课外阅读计划,认认真真地完成一本书的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在语文学科方面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价值
整本书阅读是现阶段新课程改革在语文教学方面的一大亮点,是当下所有语文教师都面临的一大难题和挑战,同时也是教师在语文阅读上开展教学活动的新途径。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学习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技巧,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经验,从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1.有利于弥补教材在选材上的不足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大多数的课文都是以单篇的形式出现的,这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学习和理解造成了阻碍,容易导致学生“断章取义”,片面地对文章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而整本书阅读的提出和实施则有效地弥补了这种不足,同时还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推动学生从整体的角度上对文本进行理解和深度学习。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促进学生在阅读方面的素养的提高是整本书阅读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教材中的文本包含的知识点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不仅能够从书籍中获得语言文化知识,同时还能够从其中充分地感受情感。整本书阅读是一个促进学生不断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活动过程。学生可以把书读透、读懂,在读书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一本书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整本书阅读就是理解这个系统的过程,在这个系统的理解过程中,学生自身的阅读素养也在不断地提高。
3.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兴趣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比较漫长,而单篇的阅读无法实现这一目标。这时就需要将单篇的文章放进完整的书中。整本书涵盖的内容丰富且全面,这对于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课外阅读的书籍相较于教材内的书籍而言,在总量上更多。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对外界事物保持好奇心与兴趣的重要时期,他们能够通过对书籍内容的阅读,在模仿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
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教学方法
1.凭借现代化的信息设备,点燃学生阅读的兴趣
学生对书籍的阅读主要是建立在一段时间内的兴趣之上的,但学习的周期或者阅读花费的时间越多的话,学生很容易就在中途放弃阅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原本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有趣,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外阅读上,进一步打造高质量水平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课堂。
例如教师在进行《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的教学时,首先要明确的是《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出身于文明国家的人在出海航行时不幸流落荒岛并最终成功回到故乡的故事。
课文主要涉及的是鲁滨逊流落到荒岛之后发生的事情。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相关的视频、图片或者影视资料的检索和整理,然后在教学环节的导入部分利用多媒体进行“鲁滨逊漂流”相关影片的播放,使学生对这个故事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和了解。
因为这篇选文涉及探险的元素,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阅读学习上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关于《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籍的阅读活动,并根据故事中的前后情节,向班上的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如:“鲁滨逊是什么时候开始漂流的?”“在孤岛上有什么与他做伴?”“他找到几本什么书?”“他的狗是怎样到岛上去的?”“他的鸟会说话么?”“《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全名是什么?”“他刚刚到岛上时思考了哪些问题?”“他救下了谁?(有两个)”“他的衣服是什么做的?”“他最先做的事是什么?”“他在荒岛上生活时的主食是什么?”“后来他又自己种了什么,养了什么?”“那些粮食的种子是怎样来的?”“他曾经几次到船上搬东西?”“他在船上找到了哪些东西?(请列举)”“书中最经典的一句名言是什么?”“他看见野人的脚印后是怎么样的?” “他看见能带他回祖国的人后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他是怎样离开荒岛回到文明国度的?”诸如此类。通过问题的形式将整本书的内容进行串联,促使学生从整体上着眼,带着问题进行整本书的阅读,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主人公鲁滨逊是怎样回到英国的,形成对他的一个完整全面的认知,以便更好地结合文章内容对作者使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学习。
2.讲解阅读方法技巧,提高学生课外阅读效率
在小学语文的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科学且有效地教学方法的使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效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要抓住现阶段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阅读方式方法的教学。
小学生在阅读上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有效的方法对他们加以引导,帮助学生以正确的阅读方法来展开阅读。教师要从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理念出发,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促进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教学方式。
例如教师在进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阅读教学时,可以通过对这篇课文的详细讲解,推动学生从卖火柴的小女孩五次划火柴的行为体会到她命运的悲惨,以及作者对社会底层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同情。然后在此基础上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童话故事,进一步地加深学生对童话故事的阅读感受,提高学生对同类型作品的阅读效率。
以《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具体阅读教学为例。如在课文的引入阅读部分,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进行课件中关于课文插图的展示,接着进行提问:“仔细观察这幅图画,你关注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疑问?”组织班上的学生根据出示的图片进行观察和交流。教师在学生观察结束后可以进行相关情景的几种预设,如:“这是一个冬天的夜晚,因为屋子里、街道上都亮着灯,屋外正下着鹅毛大雪;屋顶上、街道上都覆盖着一层白雪。街道上只有一个小女孩,衣服穿得很单薄,光着脚走在雪地里,她的身后留下了一串串孤独的脚印;这么冷的天,还下着雪,小女孩为什么一个人光着脚走在街道上呢?”以情境的方式推动学生进行对课文的初步阅读。
教师在课本具体内容的引入上可以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如:“是啊,这还是一年的最后一大年夜呢,家家户户团聚的日子,小女孩为什么会孤零零一个人流落街头呢?让我们一起到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名篇《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去找答案吧。”
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的句子来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且可以推荐学生去找包含《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内的安徒生童话进行阅读。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准备一个小本子进行句子的摘抄,对印象深刻的部分可以进行反复阅读和品味,加深对作品的整体感悟。
3.打造阅读环境,组织丰富的课堂活动
教师开展各种活动有利于在教学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在进行小学语文的课外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课堂环境和班级阅读氛围的营造,为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来促进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高。如教师可以定期开展读书活动,可以是读书分享会等。教师通过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通过阅读,在相互的读书经验分享与交流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静夜思》的阅读教学时,教学的重点在于对诗人李白的介绍。如从《静夜思》这首诗歌入手,逐步拓展到李白以及与李白同时代的诗人及其诗歌。如《静夜思》这首诗描写了旅居在外的诗人在看到窗外的景象时内心油然而生的思乡之情。整首诗运用了多种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歌表达出来的那种思想感情进行体会。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去阅读《唐诗三百首》,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关作品的阅读分享会,组织班上的学生按照小组进行唐诗的阅读和交流分享,来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古诗的记忆和理解,丰富学生在古诗这方面的文化知识储备。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班上的学生根据自己阅读的书籍进行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如,教师在组织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整本书之后,可以让班上的学生从自身兴趣出发,选择其中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故事进行表演。如学生可以对《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五次划火柴时眼前出现的不同景象进行表演。教师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将班上的学生划分为五个人数固定且学习能力均等的小组,让小组进行表演内容的准备,对原文描写以及自己的理解进行演绎。以小女孩第四次划火柴的为例,原文中是这样描写的:
小女孩太想她的奶奶了,她真想马上见到她奶奶,她飞快地又掏出一根火柴,在墙壁上狠狠地擦了一下,又是“嗤”的一声,火柴又被擦燃了。小女孩发现这根火柴比前面三根火柴都要亮,小女孩能看得到的地方都被照亮了,她那个慈祥的奶奶从遥远的天堂里走来,奶奶带着微笑出现在她的面前,小女孩高兴得差点跳了起来。她大声地喊道:“奶奶!你怎么到现在才来看我呀?你不知道我一个人是多么孤单,这个世界上真是太冷了,我真的受不了,求求你,我的奶奶!请让我跟你在一起吧!我要离开这个世界,我要和你在一起,你要知道,这根小小的火柴马上就要熄灭了,我就什么都没有了,大大的壁炉、肥大的烧鸡、高大的圣诞树以及慈祥的您,很快的什么都没有了,你快把我带走吧!”
组织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二次演绎和创作。小组合作的形式有利于促进学生间对阅读内容的交流,在演绎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阅读内容的印象。
4.从故事情节入手,增强学生的阅读感受
教师还可以从课外阅读的故事情节入手,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以有趣的故事情节来推动学生展开整本书的阅读。如教师可以以《草船借箭》为基础,进行《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情节的讲解,来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书中重要情节有:诸葛亮舌战群儒、空城计、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刘备三顾茅庐、赵云单骑救主,等等。
在《草船借箭》的教学中,以问题来为课文的学习做铺垫。如:“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谁在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的结果怎样?”以问题将诸葛亮借箭的故事情节串联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故事情节的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就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以及最后的结果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描述,将文中的一些比较精彩的对话挑选出来进行绘声绘色的朗读或讲解。如文中诸葛亮与周瑜商议军事这一部分。课文的原文为: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
教师可以在班上挑选两名学生来配合,进行这部分情节的演绎。在一来一往中将诸葛亮与周瑜之间那种不动声色的交锋展现出来。教师也可以在学生中随机进行挑选,让他们进行角色扮演,并分享自己在读这一段时内心的真实感受。进一步推动学生从故事情节出发,自主地对故事发展脉络进行整理,感受语言的魅力,增加学生的切实感受。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整本书阅读来进一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方向,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此外,整本书阅读还可以有效拉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参考文献:
[1] 王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19年第11期。
[2] 刘凤弟《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20年第12期。
[3] 张鹤云《基于标准化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整本书推进策略研究》,《中国标准化》2022年第20期。
[4] 陈聆《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以〈西游记〉的整本书阅读为例》,《语文新读写》2023年第1期。
[5] 陈素青《小学语文课外“整本书阅读”教学方式的开展策略研究》,《考试周刊》2023年第14期。
[6] 郑虹《基于标准化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整本书教学策略分析》,《中国标准化》2023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