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诵·欣赏·体验

作者: 孙楠

摘 要: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悠久且灿烂的瑰宝,是文人墨客、官僚政客、劳动人民抒情达意的重要载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鉴赏古诗词,不但有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沉淀学生文化底蕴的作用,对学生的成长、全面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之效。鉴于此,本文从教学经验出发,对初中古诗词特点进行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品诵、欣赏及体验三个方面论述引领初中生深度赏析古诗词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赏析 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3.007

古诗词有着极特殊的格式与韵律,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语言精炼、内涵丰富、意境深远,是中华文化之美的重要体现,古诗词包含的审美及文学价值是其他文体所无法比拟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从品诵、欣赏、体验三个方面入手,引领学生展开古诗词赏析,不但能够有效降低古诗词的理解难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够让学生在品诵中体会古诗词韵律之美,在欣赏中获得古诗词内涵之美的浸润,在体验中获取古诗词意境之美的熏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部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为突出。为了让学生们从初中起学好古诗词,教师要加强对古诗词的重视。古诗词教学对于学生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继承优秀的文学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特点分析

古诗词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基本特点,同时也在丰富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经验、提升学生高阶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提高与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等方面有无可替代的突出优势。因此,为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教学中确保中学生能够通过品诵、欣赏及体验古诗词,形成良好个性、健全人格与正确“三观”,初中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古诗词特点的分析解读。部编版七至九年级语文教材共收录了85首文质兼美的古诗词,综合对这85首古诗词内容、思想、情感及意境的分析梳理,可把握到初中语文古诗词具有以下三个共性:

(一)具有较强的抽象性

初中语文古诗词的抽象性,主要体现在古诗词的语言文字运用方面上。文人墨客在进行诗词创作时,十分注重对语言文字的推敲与遣词用句,致力于创作出情理兼胜、意境高远的佳作名篇。并且,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在语言文字运用规律上存在一定出入与差异,这就使得语言文字运用经验及能力仍处积累、发展阶段的中学生,在进行古诗词赏析时,往往会因缺乏充沛、丰富的语言文字运用经验而出现学习浅表化状态,从而影响其古诗词鉴赏水平与审美能力的提升。

(二)具有突出的体验性

相较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初中古诗词大多都隐含着古代诗人、词人对自身人生际遇、生活变故、理想追求、志向抱负的思想情感与内心感受。初中生在语文课程中进行古诗词赏析时,不仅要从字里行间中积极探索与深入挖掘诗人、词人的思想意识、情感精神与心路历程,同时还要设身处地,思作者所思,感作者所感,悟作者所悟。

(三)具有较高的审美性

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代表,是传递、弘扬我国古代语言艺术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重要载体。在初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教学中,积极引领中学生开展鉴赏、品析古诗词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但能够让学生从字字珠玑、句句凝练的诗句、词句中感悟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独特美感与丰富内涵,促使学生形成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思想情感,同样也能够让学生在感悟文人墨客理想追求、思想操守与高尚情操的过程中,由衷地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与源远流长,从而得到审美情趣的陶冶、审美品位的提升与审美创造能力的发展。

二、初中古诗词赏析教学策略

(一)品诵古诗词——体悟古诗词韵律之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品味与诵读是中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与分析的重要方式,也是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实践中引领学生走近古诗词、品鉴古诗词的绝佳切入点。在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教学中,教师可立足古诗词的语言文字的运用特点及规律,将行之有效的诗词品诵技巧与方法渗透给学生,让其通过品味古诗词,体悟到诗词的情感思想之美;通过诵读古诗词,感知诗词的韵律变化之美。

1.品——体味古诗词情感思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词是古人抒发情怀、思想的重要载体。教师可引导学生以细细品味诗句、仔细咀嚼字词的方式初步感知诗人借诗词所传达的情感思想,以此来有效摆脱机械背诵对学生造成的负担与压力。

如,在品诵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一诗时,就可让学生将诵读的重点放在“悠悠”一词上,让学生仿佛与陈子昂一同登台看到天地之广大、宇宙之无穷、个体之渺小,进而对个人生命形成反差;在感叹生命之短促、人生之有限的过程中,与诗人生成情感共鸣,生成悲凉慷慨、遗世独立的孤独感。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联系诗人陈子昂的生平事迹与创作此诗的背景,以此来深度理解诗人为什么而“涕”,并在语言文字的煽动与感染下体会“独怆然”所承载的悲伤与孤寂。

2.诵——感知古诗词韵律之美

韵律独特、节奏分明是古诗词的特点之一,同样也是品诵古诗词的重中之重。引导学生品诵古诗词的韵律变化,便可让其在抑扬顿挫的节奏、平仄对仗的格律中得到美的熏陶与浸润,其文学造诣与功底也会在此影响下而节节升高。

如,在品诵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一诗时,教师便可基于七言绝句的格律特点,引导学生以“仄起首句起韵型”将古诗的节奏划分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并展开古诗的品诵。如此,学生便会在节奏分明、对仗工整的诵读中感受到李贺诗篇的奇诡与妥帖:首联“黑云压城”暗喻敌军气焰之嚣张,“甲光向日”彰显守城战士之英勇;颈联颔联声色结合渲染战争的残酷与战场的悲壮;尾联则引用典故显示将士报效国家的决心。这便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但古诗词诵读能力会在此过程中得到提升,同时也为学生感知与领会古诗词内涵与深意打好了基础。

(二)欣赏古诗词——领会古诗词内涵之美

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说理、借景抒情,是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共同特征。以陶冶中学生审美情趣、提升中学生文学艺术鉴赏水平与增强中学生文化自信为出发点,引领学生进行欣赏古诗词时,初中语文教师可针对教学对象——青少年学生的认知特点、思维习惯,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和对比分析诗词赏析技法融入实际的古诗词赏析教学实践之中,在切实降低古诗词抽象性、隐喻性的同时,更好地拉近中学生实际生活与古诗词的距离,促使其形成积极思考、主动悦纳、自觉积累的古诗词学习习惯。

1.情感赏析,深化体验

“真正伟大的诗人,都是用自己的生命和生活来印证和实践自己的诗篇。”对照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所收录的古诗词,我国诗词专家叶嘉欣的这句话可得到充分验证。由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引领学生欣赏古诗词时,便可由生活教育思想出发,合理引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经验与真实素材,让学生更为透彻地感知到古诗词情感的生活化内涵,理解古诗词源于生活的本质,并学会从生活的视角上鉴赏古诗词。

如,在欣赏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时,初中语文教师就可结合诗人所描绘的西湖早春风光向学生提问:“古语有言:一年之计在于春。同学们,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你观察到的春日景象是怎样的?与诗人白居易所描绘的景色有什么不同?”以此来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驱使下主动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积极踊跃地进行语言表达,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希冀与盼望之情。在此之后,教师再引领学生带着情感情绪展开《钱塘湖春行》一诗的欣赏,通过抓住诗中的几个意象如“水面初平”“云脚低”“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浅草”“白沙堤”,感受《钱塘湖春行》一诗语言的平易浅近、清新自然,把握诗人白居易借景寓情的语言表达技巧,从而实现对诗人溢于言表的喜悦之情的透彻感悟与深刻理解。

2.对比分析,内化理解

对比是初中语文古诗词欣赏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实践价值极高的教学方法。古诗词凝练精悍的特点让思维与认知存有较大提升空间的初中生百思不得其解,进而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而在古诗词欣赏中,引领学生进行多篇古诗词的对比分析,则能够有效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在分析古诗词异同的过程中时实现对古诗词情感思想的深入认识。

如,在引导学生欣赏杜甫的《望岳》一诗时,教师就可以“登高”为主题让学生对比赏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登高必赋是我国文人骚客的传统,《望岳》与《登幽州台歌》均是诗人在登高时所赋的诗。通过诵读这两首诗,可以发现《登幽州台歌》并没有具体描写登高所看到的景象,短短四句诗均是诗人情感的表达,是发自内心的呐喊;而《望岳》全篇里没有一个“望”字,却处处体现了泰山的壮美景色,并以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了杜甫“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通过对比欣赏这两首古诗,学生便会感受到诗人在登高之际的不同生命感慨,从而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内涵与深意。在后续的古诗词赏析中,学生便会自觉主动地从借景抒情的角度出发,透过诗人所描绘之景感受诗人所抒发之情。

(三)体验古诗词——领略古诗词意境之美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教学中,启迪学生把握诗人、词人在古诗词中传达的思想情感,使其与诗人、词人共情十分重要与关键。这不仅是深化升华初中生古诗词赏析体验、丰富充实初中生语文学习感受与进阶提升初中生语文学习品质的主要方式,同时也在促进与推动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形成受益终身语言学习品格等方面上有不容小觑的增益作用。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就可以厚植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出发点与落脚点,针对中学生想象力丰富、情感细腻、思维灵活的特点,为学生打造与创设更为开放、民主与和谐的古诗词体验学习环境,让学生不受束缚与限制地将自身的主观感受、创造性见解体现到对古诗词的赏析之中,使其通过对古诗词深远意境与人文内涵的个性化解读,达到充分领略古诗词意境之美的深度鉴赏的学习目的。

1.自由体验,升华感悟

我国古代诗词中所凝聚的思想、情感与意识是极为深远与悠久的。因此,为让古诗词赏析教学的育人价值与思想启迪作用得以充分彰显,在引导学生体验古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就可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主观感受进行大胆联想与自主解读,放大学生的主观色彩与情感体会,从而在有效锻炼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从古诗词中获得极具个性的感悟与体验。

如,在体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就可让学生基于自己的品诵欣赏感受进行图像的绘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便会主动联系曲中的九种景物“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与“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几个鲜明的修饰词绘制出一副苍凉悲怆的深秋晚景图。在此之后,教师再向学生设问:“这些景象是在什么大色彩之下?”让学生为所绘制的深秋晚景图附上“夕阳西下”迟暮苍凉的情调与氛围。如此,学生便会对这一小令的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所包含的深意形成更为深刻的感悟与理解,即游子游走天涯,因思乡而断肠。

2.创设情境,沉淀修养

将情境教学法融入学生古诗词体验,能够让学生以更为直观、形象的方式看到言简意赅诗句所营造的意境,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与效果。学生也会在真实情境的作用下对古诗词的内涵与深意形成更为透彻的感知与掌握,并在古人情感思想的浸润下得到情操的陶冶与文学修养的沉淀。

如,在体验王维《使至塞上》一诗时,教师就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构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真实情境,让学生产生仿佛与王维一同出塞赴边的体验,并鼓励学生将自己体验感受以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此,学生便会在情境的作用与启迪下,感悟到诗人对边疆战士爱国之情的赞佩与诗人“单车欲问边”内隐、含蓄的抑郁、孤寂之情。

又如,在体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时,初中语文教师可借助音乐在调动学生感官与积极情绪的优势作用,为学生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让学生在聆听歌曲的同时,跟随音乐的旋律与节奏将词默唱出来,使其在音乐感染力的作用下,学会抓住词中的月意象体会、体验苏轼的情感变化;分析、思考苏轼在词中所勾勒的意境,从而使其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与词人共情,得到古诗词赏析水平的提升。

总而言之,对于思维与认知尚未发展成熟的初中生来说,赏析古诗词是语文学习中较难攻克的重难点。因此,为更好地保障学生深度语文学习的实现,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稳步发展,初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发挥自身的教学组织与引导作用,基于古诗词的特点引领学生分品诵、欣赏、体验三步走展开高效古诗词赏析活动。要让学生以层层递进的方式走进古诗词,在感知感受古诗词独特魅力的过程中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传勇《浅论高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年第6期。

[2] 马云霞《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有效教学策略探究》,《新智慧》2021年第34期。

[3] 马德山《以趣入境  走进诗意——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