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跨学科阅读教学策略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作者: 高雄英

摘 要:跨学科学习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一大亮点。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中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科间的互通。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一个重要的项目,它为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提供了支持。本文认为,在跨学科学习培养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充分挖掘课堂内外的丰富教学资源,拓展跨学科阅读教学方式,使学生认识到跨学科的价值,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跨学科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3.00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许多指导性的意见,其中一个就是多学科学习问题组。新《课标》还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时间为主线,以发展为导向”的教学思想,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中学语文教学要注意跨学科间的学习,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谓跨学科学习,就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语言素质为目的,将各种学科的知识内容和思维方法等进行融合,从而解决语言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也是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把重点放在跨学科阅读上。

一、核心概念阐述

(一)跨学科

《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把“跨学科”解释为“跨越学科的,各学科间的”。金吾伦在《跨学科研究引论》一书中阐述了跨学科的新含义,他认为跨学科是指将多个学科的研究范式相结合,促进以前被专门学科忽略的研究,从而突破了学科分工的垄断;促进了不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产生了大量新的学科;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开创了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研究范式,促进了一系列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刘仲林主编的《跨学科学导论》对“跨学科”三个层次进行了阐释:第一个层次是指将各种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融合,从而突破学科屏障的研究活动;第二个层次,跨学科并不是指一个单独的学科,而是指以跨学科为特征的各种学科;第三个层次,跨学科是一种高级学科,它是以研究跨学科的规律与方法为基础的。

(二)跨学科学习

基于以上对跨学科的分析,“跨学科学习”的内涵可以总结为:学习者对两个或更多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有了认识,并将其进行了融合;由此获得了新的认识,并将其应用到了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利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某个问题;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完整性等特点。

(三)语文跨学科学习

语言学科跨学习是以语言学科为中心的跨学科学习,为防止描述的混淆,提高文章的严密性,必须指出,本文中涉及的跨学科学习都是从语言学科的角度出发的,属于语言学科的范畴。

第一,新《课标》将跨学科学习纳入了拓展性的学习任务组,并明确指出:“指导学生将课堂内外、校内、校外结合起来,围绕主题设置和开展教学活动。”经过对语文跨学科模式的探讨,我们发现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如下四个方面特点更为突出:

首先,对语言学科跨学习的重视程度更高,既包括其他学科,也包括环境、安全人口、资源公共卫生、心理健康和体质。其次,语言学科间的学习范围与学习资源是更加全面、开放的,学习的范围不仅限于语文学科、语文课堂,还包括其他学科、生活实践,将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应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等。第三,语言的跨学科学习更注重各种媒体的功能,利用媒体来创造情景,对学习的进程进行纪录,并将学习结果公布出来,例如利用图文、信息资源库等形式将学习探索的结果展现出来。第四,更多地关注科学的、可操作的评估,例如开发专用的评估量表,邀请相关学科的教师、父母和社会公众参与。

广州大学人文科学院温小军教授对语言学科的跨学科学习做了比较全面的阐释,他认为在大语文视野中,语文学科是一个载体,而小语文视野中的语文跨学科学习则是以语文课堂为载体的。广义上的跨学科学习是一种以观念的形式,贯穿于语文学习之中,联系着语文课堂内外、语文学科内外、学校内外;狭义上的跨学科学习是一种有着独特价值追求、内容和评价模式的特殊学习形式。在语言教学中,跨学科学习不仅是一种教育观念,也是一种学习方法,采用跨学科的学习方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和思维方法进行融合,并以此来实现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课堂形式。

二、语文跨学科学习的价值

语文跨学科学习有重要的价值。在德育理念上,体现了新《课标》对德育的要求;在教学方法上,可突破“学科分割”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转变语文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不断提升综合素养。

(一)彰显新《课标》的育人要求

在高考压力与日俱增的大环境中,“应试”曾经一度占领着教育的高地,造就了一大批“高不成低不就”的“人才”。社会发展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新《标准》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目标,其被赋予了特殊的“育人基石”地位;“五育”的有机结合,是贯彻“以人为本”根本原则的重要方式。语言的跨学科学习并非单纯的学科整合,它是基于特定的学科、具体的主题和具体的情境,运用各种学科的知识和学科的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科交叉教学的实施,也就是“五育”一体化的进程。

(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转变

跨学科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比如在开展《乡愁》的教学时,可采用跨多学科的方式,通过画邮票,让学生体会到一枚小邮票所蕴含的深意。在画邮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绘画与《乡愁》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去体会余光中借助邮票抒发的对母亲的无限眷恋。在课堂上,教师们还可以安排一些艺术展览,让学生们用一枚小印章来表达他们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语言科目和艺术科目的融合达到了非常密切的程度,学生们借助艺术手段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表达来体会诗中邮票的深层含义,体验到真诚的感情,从而对自己的阅读有了更深的认识,并得到了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从而形成了对父母和家乡的感恩之情。

(三)助推学生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跨学科教学能使学生进入实际问题的环境。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进行主题的迁移、思维的拓展,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通过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语言能力。例如教授诗歌《乡愁》时,教师可以从诗句“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出发,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墓穴,这都体现了生活中的常识。然而,这条海峡本该是宽广无边、深不可测的。诗人为何称它为‘浅浅的海峡’?可以用‘深深的海峡’来代替吗?”受此启发,同学们的思路也随之拓宽,搜集有关“海峡”的地理、历史、政治等方面的信息,并对其深层意义进行分析,从中感受到作者的乡愁和对国家早日统一的无尽渴望。在解题的全过程中,学生能够加深自己的思维,体会到语言特有的魅力,从而促进他们的思维与审美意识的发展。

三、初中语文跨学科阅读教学策略

(一)建构大语文的观念

传统的阅读教学基本上是以文本为中心进行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辨别文章的种类。在明确了文体特点后,教师应对文体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学生快速把握文体特点,把握主旨。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即学生的阅读思路比较简单,思维方式受限,让学生很难从多个角度、多层次地进行阅读和理解,从而导致对文章的认知不够全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突破“文体本位”的枷锁,树立“大语文观”,激发学生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理解、掌握课文。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利用跨学科的知识、多角度的思维方法来完成阅读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例如,在讲授《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时,可以通过整理课文中所包含的海拔、气候、纬度、经度等地理信息,理解影响植物生长的各种要素,从而更好地掌握文章说明的目标和解释的次序,从而实现对说明文教学难点的突破。

(二)遵循课程标准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中心,严格遵循新《课标》,把阅读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新《课标》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和“跨学科”,其实质是一致的,都不局限于语言学科,而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内容非常宽泛的学科,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新教材的内涵,积极探索如何把跨学科思维与阅读教学相结合。比如,在教授《河中石兽》这一课时,学生们对石兽在河里的位置以及造成其位置变化的原因有一定的理解困难,教师们可以通过图片或者动画的方式,将重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物理方面的知识进行渗透,把河里的石兽移动的路线生动、科学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明白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与此同时,学生们还学会了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要武断地去做任何事情,而是要按照客观的规律去做。

(三)围绕核心概念

在跨学科的视野下,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立足于教科书的内容,有所拓展,而不是仅仅依靠教科书的内容。教师按照教学需求,可以对其他的教学资源进行补充。学生要具备全面分析文本、深入挖掘文本所蕴含的知识、从多学科角度去理解文本的能力。围绕这个核心,把各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可以让学生获取更多的阅读素材,进而加深学生对所读资料的理解。比如,在讲授《卖炭翁》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围绕着“历史与历史的冲突”来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理解作品的背景,进入到情景中,从而在精神上产生共鸣。总而言之,在国家的教育制度不断深化的情况下,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打破学科的限制,用新的教学方式和跨学科的视角来增加阅读教学的宽度和深度,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开发课内外教学资源

新《课标》提出在课程资源建设中,要以目标为中心,调动多方参与,使其教育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课堂内、课外的丰富学习资源,以促进跨学科的阅读教学的扎根。

1.课内:通过阅读资料,探索全面的研究方向

部编版语文教材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课程教学资源,也是指导学生进行跨专业阅读的依据。语文教材由五个主要的部分组成,综合学习是其中的一部分。“综合学习”板块内容丰富,教育价值高,是进行多学科阅读教学的最佳选择。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语言材料,运用综合学习模块进行跨学科的阅读教学。目的是既能充分发挥语言材料的作用,又能为学科间的阅读提供新的空间,为综合学习注入新的活力。

比如,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就以“青春少年”为主线,设计了一个“进入小说世界”的综合学习任务。在这一综合研究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活动,如整理小说的剧情,组织会议,让学生分组合作创建一种记录卡片,进行课堂问答。可以运用科学技术或软件进行思想导图的制作,通过框架、线条等将故事的原因、发展、过程与结果、主角等人物的性格特征等进行展示。借由“思维导图”之协助,同学可提升阅读的效率,建构对文本的整体认识,并为进一步探索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知识做好铺垫。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语言学习中,学科间阅读的时间是很短的,而课堂上的活动却是多种多样的。在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学科间的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方式,保证学生有机会进行跨学科的学习。

2.课外:联系生活,发掘日常生活中的学习素材

新《课标》提出了“主题之间的学习”的概念,并提出在教学中,要通过课内和课外的实际活动引导学生扩展自己的语言能力和运用能力。在语言学习中,跨文化阅读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生活化。在课堂之外,教师应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发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为跨领域的阅读创造条件。在进行学科交叉的阅读教学前,教师可以根据教育目标,整合跨学科的阅读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有意识地使用各种方法,发掘有价值的学习资源,最大限度地获得多方面的本文素材。

综上所述,有效的跨学科阅读教学能让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思维方法等对阅读材料进行探索,从而形成对阅读的深层认识,培养核心语文素养,改变自己的阅读风格,让自己变成一个真正的读者。基于这一点,中学语文教师要以跨学科的学习任务群为导向,以多种方式进行研究与实践,不断强化跨学科的教学观念。尤其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研究,将其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开发出大量的课内外的教学资源,从而获得跨学科的阅读教学基础。然后,充分利用课堂或多媒体技术,拓展师生之间的交流时空,帮助学生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思想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化解难题,实现跨学科的学习,提高阅读教学品质。

参考文献:

[1] 柳迎春《跨学科视野下的初中语文整合教学实践研究》,《吉林教育》2023年第9期。

[2] 冯春萍《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策略》,《语文课内外》2022年第23期。

[3] 陈飞《语文跨学科学习发展探讨——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例》,《小学教学设计》2022年第25期。

[4] 薛肖《跨学科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分析》,《作文:高中版》2023年第5期。

[5] 刘凤兰《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国际教育论坛》2022年第2期。

[6] 黄友芹《“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实施的三个关键——以初中语文跨学科学习观摩课“大美中国色”为例》,《教育家》2023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