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问题设计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策略探究
作者: 魏丹丹 岳蓓摘 要:随着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创新,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致力于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合理的问题设计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重构他们的学习习惯、阅读习惯,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问题设计的效用,教师需要坚持“生本”理念,并根据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设计循序渐进的、科学的、符合学科核心素养的问题。本文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出发,分析问题设计对于发散性思维培养的优势以及具体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发散思维培养 问题设计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3.010
发散思维又称“分散思维”。在《西方教育词典》中,分散思维就是“对具有一种以上正确答案的无限制的问题能提出各种解决方法的思维方式或学习方式”。从特点来看,发散思维包含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等。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发散思维的培养离不开问题的设计,离不开对问题的探索。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构教学理念并重视问题的设计,充分发挥教学经验并提炼教材内容,提炼其中的提问点。凭借生动、有趣且兼具教育意义的问题内容,一边使学生深入理解专业知识点,一边将社会资源、学校资源相结合。值得一提的是,高中生的知识积累有限,所以,教师要及时跟进他们的思考过程,予以及时、科学的引导。
一、利用问题设计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优势分析
(一)符合发散性思维的内涵
从发散性思维作为直觉思维、形象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的集合,不仅与阅读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还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就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并活化课堂氛围。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作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习惯性地接受教师的“单向传递”。虽然,上述教学策略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但单调且枯燥的知识传递方式很容易让他们将阅读学习视为一项 “苦差事”。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问题设计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通过开放的、创新的、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问题,学生尝试着从多个维度、多个角度思考最终的答案。区别于以往的教学模式,学生不再执着于具体知识点,可以借助问题内容实现思维的辐射与扩展。
(二)符合高考语文的改革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考语文亦产生新的发展趋势。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要拥有对语言文字信息的理解、提取、概括能力,又要拥有对信息的解构和应用能力。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教师需要重构教学模式并将教学重点转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文字的能力”。一般来说,要想提升学生的文字分析、处理能力,就要提升他们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循序渐进的问题设计,学生一边增加知识积累、开阔视野,一边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的文章体裁和内容对应的设问方式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用不同的设问方式。然而,从实际的教学案例来看,教师习惯性地使用相同的设问方式。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予以适当调整。
二、利用问题设计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策略分析
(一)丰富教学资源,为问题设计做铺垫
从目前的高考试题来看,语文题目涵盖了社会各领域和层面,具有极强的时代感。作为问题设计的前提,教师要丰富阅读教学的资源并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为了方便后续的问题设计,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应致力于从以下两个方面丰富阅读资源:其一,结合高考趋势大胆地处理教材内容。通过适当的增加、删减,使学生逐步开阔眼界,提升其的综合能力。其二,结合新《课标》增加校本内容。增加政论文、社科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甚至科幻文本,让学生一边根据任务要求提炼文字信息,一边基于问题实现对文字内容的解构和创新。
(二)优化提问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1.借助问题设计,培养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发散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直觉思维就是针对某一未经解决的问题做出的快速判断、猜想、设想。区别于仔细的、深入的思考,直觉思维更加讲求对问题的灵感和顿悟,即对未来事物的预感、预言。通过对直觉思维的合理使用,学生不仅能快速地做出自己的选择,还能做出一些创造性的预见。根据直觉思维的内涵、定义、特点,教师优化问题设计,丰富教学内容。一般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问题内容:其一,在课程导入中设问。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大多围绕某一具体的主题,它们或基于题目内容输出作者的情感,或围绕某一论点输出作者的观点。基于上述特点,教师可在课程导入中展示文章的题目或主题:“从题目(或主题)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觉得文章会讲述哪些内容?”结合适当的提问,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猜测文章可能讲述了什么。凭借前期的互动,教师积极搜集学生的答案,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并在后续的引导中调整具体的方式方法。
2.借助问题设计,培养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一种基于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知觉、想象、幻觉、轮廓、图形和图像,在大脑中形成的表象为基础的思维。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有关情景的描写。基于具体的、生动的情景,教师可拟定丰富的问题内容,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感觉,感受文本中的所写、所述。比如,在讲授《荷塘月色》时,教师不急于让学生提炼作者的写作意图,而是基于文章内容和问题设计引导他们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还原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荷塘小路有什么特点?路上的朱自清心境如何?”“朱自清眼中的月下荷塘有什么特点?他是如何描写的?”“朱自清描写荷塘的月色有什么特点?暗示了他怎样的心境?”“作者如何通过荷塘四面的景物烘托情感?”结合循序渐进的问题,学生分别从写作技巧、写作手法等多个角度分析文章内容。比如,在分析“荷塘四面的景物”时,学生紧扣文章内容并输出自己的观点:“作者在分析荷塘四面的景物时,有关景物的色调开始变淡,印证着作者的心情重回孤寂、忧愁。”凭借高效的引导,学生一边体会文章中的文字美,一边提升形象思维能力。
3.借助问题设计,培养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包含两部分,其一为思考,其二为辨析。教师可以借助质疑、反思、推论、判断、分析等多个环节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一般来说,高中生已具备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引入丰富的教学策略并匹配以不同的提问方式、提问内容。考虑到最终的提问效果,教师要把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情况,适时地提问。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问题内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首先,从矛盾处设计问题。所谓的“矛盾处”并不是错误,而是一些看起来有些矛盾之处。比如,在讲述“大王来何操”时,教师并未直接阐述句中的“倒装”结构,而是从表达习惯层面引导学生寻找不同之处:“‘大王来何操中’的‘何’是疑问代词,所以,正常的语序应该是‘大王来操何’。”针对学生的质疑,教师阐述“为什么此处的语序出现了问题”,引出“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这一语法规律,使学生在提升辩证思维能力的同时加深对具体知识点的理解。其次,从对比处设计问题。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群文阅读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地应用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由于高中语文教材以单元为基础,所以,群文阅读的合理应用不仅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还能让他们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为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教师可围绕文章与文章间的对比设计丰富的问题。基于具体的问题内容,学生调动知识积累,实现知识点与知识点间的联系、文章与文章间的联系。
4.借助问题设计,培养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最终目的就是提升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一般来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有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其一,设计基础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信。由于自信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所以,教师要设计一些基础性的问题。所谓的基础性问题并非是简单的问题,而是具体的、基础的问题。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小问题,学生一边复盘、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一边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自信。其二,设计进阶问题,营造良好的探索氛围。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是创造、是创新。因此,教师不能满足于基础问题,不能满足于词、句、段的层面,而是要借助进阶问题摸清学生的实际情况。值得一提的是,每一名同学的认知能力、学习基础均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设计进阶问题时要充分了解他们的个体差异。凭借难度各异、内容不同的问题,学生逐步深化知识理解,形成创造性思维。
(三)创新提问方法,优化师生互动
1.设计与社会发展相关的问题情境
语文是一种兼顾理论与实践性的学科,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并非传授具体的知识点,而是将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内容时不仅要考虑学生需要从问题的解决中获取哪些能力,还要考虑怎样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他们的探索欲。在此过程中,社会资源作为问题情境的主要来源,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社会发展趋势。随着年级的增加,高中生接触的文章体裁日渐增多。基于形式多样的文章体裁和内容,教师选择合适的社会资源并搭建丰富的问题情境。基于循序渐进的问题,学生一边开阔自己的眼界,一边提升探索积极性。比如,在讲授《“探界者”钟扬》等一系列人物通讯时,教师不能局限于文本本身,而是借助报纸新闻设计问题内容:“人物通讯有哪些特点?”围绕具体的案例、情境,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归纳和总结。从后续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同学可以利用真实的新闻了解何为通讯,掌握通讯的写作方法。
2.设计循序渐进的问题链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阅读策略指导,适时组织经验分享和成果交流活动,组织并平等地参与问题讨论。”基于上述要求,教师要紧扣“文学阅读与写作”的要求提出问题内容,设计好问题串,展开连续发问。比如,阅读日本著名作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非常适合用问题串辅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你认为断臂的维纳斯和完整的维纳斯哪一个更美?”结合这一问题,学生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残缺的维纳斯并不美,因为她是残缺的。”有的同学则认为:“完美的维纳斯不美,因为它并非独一无二。”基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分享,教师将断臂维纳斯与其他领域的艺术作品结合起来:“除了雕塑,还有哪些艺术领域包含‘缺憾美’?”有的同学表示,“中国化中亦包含缺憾美,比如‘留白’。”也有的同学表示,书法中的断笔也是一种重要的笔法。基于学生的分享,教师将美术教育与语文教育相连接,将实际生活与知识学习相连接:“在文学创作中有哪些‘缺憾美’?文学上的缺憾美能够带给人们哪些直观的感受?生活中的缺憾可以称之为美吗?”凭借循序渐进的问题链,学生延伸文章内容并分享自己的观点。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发散思考,教师可设计一个辩论会。在辩论会上,学生对“生活中的缺憾美”进行深入探讨。从后续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同学可以积极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并意识到直面遗憾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如果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秉承“统一”的原则,进行无差别的提问,则很难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提升他们的思考能力。为了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认知规律,并提出差异化的问题。所谓的差异化的问题不仅要考虑“学生会什么”,还要基于课程标准、基于教材内容思考学生应该学会什么。新《课标》提出:“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在日常的问题设计中,教师要紧扣作品中的主题、场景、留白设计丰富的问题内容。基于极具创新特色的探索任务,学生一边调动知识积累,一边基于生活经验、前期理解进行“二次创作”。值得一提的是,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存在较大的主观性,每个人在心中都会有自己的答案。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预留出足够的时间、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另一方面,基于形形色色的反馈,教师积极肯定学生的所思所想。在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中,学生既能打破“权威”束缚,又能形成自主思考的意识,这对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
总之,在新时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性,并致力于借助提问这一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思辨性思维等。一般来说,高中生具备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所以,他们往往可以借助科学、合理的提问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提问的效用,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并借助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问题内容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探索意识、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姚惠敏、刘慧敏《群文阅读视角下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策略研究》,《镇江高专学报》2022年第4期。
[2] 彭凤婷《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西华师范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
[3] 何福江《加强语文阅读教学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成才之路》2021年第6期。
[4] 刘鸽《“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济南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5] 刘田菊《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讨》,《高考》2019年第2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