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德育融入小学语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 杨丽梅

摘 要:现今我国教育事业逐渐发展,新课程改革也逐渐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需要融入德育内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德育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也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维。学生的德育素养得到提高,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语文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传承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德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分析新时代小学德育工作的创新与实践策略,以期促进德育工作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关键词:德育 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3.016

德育不只是讲解理论知识,德育的开展需要教师用心和耐心,是一个循序渐进、日复一日的过程,教师不仅需要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内容,同时在课外也要积极布置德育任务,为学生选择能够彰显民族文化的语文学习内容,实现真正的教书育人。将德育与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教师要深入挖掘语文知识中蕴含的德育知识点,并引导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索,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还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一、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1.帮助学生形成坚定的爱国信念

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新时代的栋梁、国家的“后备力量”,需要将爱国和民族信念刻在骨子里。所以育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不仅在政治课堂上学到这些知识,在语文课堂中、在中国人最熟悉的语言文字中也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激发学生的民族大义,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2.促进学生多方面品质的形成

教师应该深刻明白身上的重任,小学生、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中小学教育是提升全民素质的基础。教师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民族文化素养,在其中开展德育,更能促进学生多方面品质的提升,如爱国主义思想、社会主义精神等。

3.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德育是心与心之间的交流。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情绪情感波动比较大的时期,除了学习压力以外,学生还有一些心理压力,这些压力的存在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甚至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所以教师应该及时且耐心地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未来面对人生困境时也能够更加豁达。

4.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肩负着振兴民族、建设国家的责任。对于学生来说,小学是求学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就像一张白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道德素养,才能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为此,在小学阶段,小学语文教师要运用教科书中的道德元素来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品质培养,进而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二、小学语文教学和德育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1.融入形式过于单一化

在融入德育的过程中,不少语文教师并没有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这就导致学生对课堂学习缺少兴趣,也无法主动对知识探索和思考。在德育教学中教师没有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技巧,德育知识主要以课本知识为主,教学较为生硬,很难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2.德育目标不明确

在语文教学中融合德育时,一些教师创设的教学方法过于形式化,没有针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的实际需求制定明确的德育渗透目标,致使教学有效性得不到保障,学生的德育素养水平也得不到提高。这更会对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提升产生一定的影响。

3.小学语文德育方式缺乏灵活性

当前,许多小学语文教师都已意识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渗透方法比较呆板、不够灵活,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对教材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没有把德育知识和语文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在教学中只是简单地提了一句,并没有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指导,导致语文德育教学效率低下。

三、将德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1.明确德育内容

小学阶段的德育内容十分丰富,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目前的身心特点去扩充德育内容,这样才能保证教育质量,也可以为学生后续学习做好铺垫。一是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具有一定时效性,因此在德育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以爱国主义为主题展开具体教学。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教师可以将《开国大典》《狼牙山五壮士》等具有浓厚爱国主义情感的课文作为重点,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革命先烈不畏牺牲、顽强斗争的精神品质。二是要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习惯不仅影响着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对其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产生重要影响。在进行德育时教师要重视这一点,根据学生的年龄以及性格特点制定合适的德育内容,从而促进孩子们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三是要加强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在道德品行塑造等方面上下功夫,以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成长为合格人才。小学生处于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因此对其的思想品德培养更显得重要。教师可以利用课本中丰富充实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爱国情怀以及民族自豪感等精神力量;可以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对学生进行德育,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等方式提高德育渗透效果。四是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当学生遇到挫折或失败时,教师可以鼓励其正确面并积极克服困难,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

2.有效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德育

高年级小学生刚刚步入青春期,其心理特点表现为叛逆、好胜、不喜欢被约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需要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其展开德育。例如,在《一件难忘的事》的习作指导课上,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来激励其他同学。有的学生说:“我记得有一次因为考试没考好而被教师批评。”有的学生说:“我曾经因为追跑打闹误伤了同学而写检查。”有的同学说:“我为被好友误会而沮丧。”还有的学生说:“我跟同学搞恶作剧,友谊的小船翻了。”……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且及时地鼓励和表扬他们,让他们能够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及挫折。当然教师在进行德育时必须坚持正确的教育原则,不能对学生直接加以指责以及批评,而要用爱心去感化和引导学生,避免因严厉或者冷漠而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教师还可以结合一些身边的事情对小学生进行德育,让他们从身边事中学习做人的道理。

3.深入挖掘语文素材中的德育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较多的德育知识内容,在语文课堂中开展德育,教师要深入地对语文教材进行挖掘,找出其中蕴含的德育知识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语文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这也能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在挖掘语文教材中德育内容的同时,要结合实际生活,丰富语文课堂,加强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共同对课文中的德育素材进行探索和交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技巧以及合作意识一步步增强。在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了。

例如《金色的草地》一课,课文中,作者对草地的描写较为生动,将景色的魅力充分展现出来。在德育教学引导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共同探索交流在草地上哪些行为举动是不对的,哪些行为举止是正确的,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中能够共同探究课文内容,因为话题与生活体验相关,也易于激发学生对文本学习的兴趣。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为学生列举草地上正确的行为以及错误的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延伸到生活中,让他们对如何约束自身的行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4.提升对课堂教学环节的重视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较为老旧,以应试为主,并没有注重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学生的德育素养水平得不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也会受到影响。在创新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点,明白将语文教学与德育相融合的重要性,并通过教材内容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让学生正确认识德育的意义和价值,进而提高德育效率和语文教学水平。

如学习《大自然的声音》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环境保护的德育理念指导开展学习,让学生想一想有哪些行为是对大自然的破坏,并让学生说出哪些爱护自然的行为应该提倡,进而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环保理念,潜移默化地落实到生活中。学生德育素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课堂德育质量也有了保障,可谓一举多得。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结合学生能够理解的知识内容开展德育渗透,让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德育知识,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保障。

5.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语文知识内容主要以文字形式呈现,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单一,课堂学习氛围过于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会限制学生德育水平的提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为学生构建自由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提升,也能够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学品质有了保障,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也得以提高。

如学习《蜜蜂》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课堂情景,进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利用视频为学生详细展示蜜蜂采蜜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也能够激发起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蜜蜂勤劳”这一话题对学生进行德育,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知识探究,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充满活力的,学生的德育素养也一定能够提高,这是树立他们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保障。

6.引导学生增加课外德育阅读

除了课上的德育外,课外的德育也必不可少。在课外没有教师授课,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德育阅读。首先教师可以定期向学生推荐有关德育的书籍,让学生定期阅读并撰写读后感、随笔,并利用课堂前几分钟或者单独的一节课让学生进行读书汇报和分享;将理解深刻的读后感进行展示和奖励,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应该及时与家长沟通,家庭氛围对学生的影响也非常重要,要向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变化以及心理变化。可以为不同的学生推荐不同的书籍,让学生将德育阅读当成享受而不只是任务。由于现在网络和移动设备的普及,学生更偏向于看电子书,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推荐有关德育的电子书,与学生分享资源。

受篇幅限制以及小学生的年龄因素的制约,小学语文教科书所收录的文本数量十分有限。所以,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更多精彩的课外阅读文本,使学生既能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形成扎实的阅读能力,又能体会到文章中的德育内涵,受到思想上的熏陶。在进行课外阅读教学时,要让学生积极地进行语言积累,不仅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还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写作素材,并将其灵活恰当地应用到写作中。课余,教师可以把优秀的读物介绍给学生,给出推荐理由,这些读本既能开阔学生的阅读渠道,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在引导学生欣赏阅读内容时,教师要在合理渗透德育内容,让学生对作品的思想和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在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影响下,把里面的好词和佳句都记下来,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获得灵感,并把习得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练笔中。

7.拓宽教育渠道

学校需要开设德育基地,举办远足、文艺汇演、体育节等活动。在“重阳节”“中秋节”“国庆节”等举办活动,让学生感受国家与父母对自己的爱护。比如“重阳节”,在节日前,教师需要为学生讲解节日名称、由来、日期等,然后让学生观察家中长者的活动,了解长辈们为家庭的付出,增强学生对长辈的尊敬。在重阳节当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动手为爷爷奶奶制作礼物,将自己的爱意表达出来。再如“劳动节”,在节日当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共同参与劳动,让学生合作扫地、擦窗台等,不但能让学生感受劳动的意义,而且还能让学生意识到合作的价值,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在“植树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种植树木,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树立保护环境、珍爱地球资源的意识。另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带着学生粘贴名人标语,让学生了解前贤的成长历程,挖掘他们身上的优点,并以这些人物为榜样,在价值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既会激发起学生的道德认同感,又能使其思考的广度与深度得到全面的延伸。

总之,小学生正处于启蒙期,教师在讲解语文内容的同时,需要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德育的课堂中对传统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方法进行转变创新,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发展良好的道德素养,培养其强健的体魄、健康的身心,使其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军红《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路径研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5期。

[2] 张海平《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西部素质教育》2020年第10期。

[3] 宫存苹《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才智》2019年第25期。

[4] 袁云丽《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西部素质教育》201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