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

作者: 赵红

摘 要:为在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首先探讨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认为这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其次,本文分析了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其中包括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教师缺乏专业知识等。最后,本文提出了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策略,包括通过课程设计引入传统文化元素、引入游戏化教学方式、注重教学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开设传统文化专题课、加强跨学科融合等。希望通过上述策略,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更高的兴趣和认同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学习水平。

关键词:新时期 小学语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融入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3.0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在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使学生真正领会其中的价值,并对其进行有效的传承和发扬,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部分学生在接触到外来文化后,开始逐渐疏离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出现了“文化自卑”现象。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本民族文化,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

一、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加,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着许多较为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本民族文化,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因此,在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非常必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将其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精髓和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领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敬和热爱。

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跨文化交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而在这种情况下,了解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显得非常重要。通过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的特点和内涵,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其他文化。与此同时,学生可以通过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汉语言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当今,学生尤其需要具备人文素质才能在社会中立足。人文素质中就包括了文化修养、道德品质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刻内涵和价值观念,通过在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这些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促进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在现代社会中,小学语文教学已经不仅仅限于教授语言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由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思想精髓和艺术风格,将其融入语文教学中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

1.学生兴趣不高

传统文化与当代学生的生活和兴趣爱好相去甚远。现代社会中,电子游戏、动漫、流行音乐等娱乐形式逐渐成为小学生们喜欢的东西,而传统文化则显得陈旧和过时,难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其次,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限制也是造成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不高的原因。学校大多数采用的教学方式是讲授知识并进行考试评估,而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有待提升

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较为薄弱。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面很广,而现代教育体系过分追求专业化,导致教师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相对匮乏。此外,随着时代变迁,许多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出现了一些困难,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也需要跟上时代步伐,这也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传统文化内容具有复杂性。传统文化的内容涉及许多方面,如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等,每个领域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概念。教师需要掌握这些知识并能够将其整合成具有系统性的知识结构,才能将其有机地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然而,这种融合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学科素养。

三、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1.课程设计引入传统文化元素

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学生接受的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在一年级的语文课程中,可以介绍一些简单易懂的传统童谣、儿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在三年级的语文课程中,可以介绍一些经典的古诗词,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优美与深厚。可以设置一些主题课程,将传统文化元素作为主题,例如“中国古代诗词欣赏”“民俗文化浓缩”等,让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在主题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呈现传统文化内容,如图片、视频、实物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教师应该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并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互动和体验,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例如在写作课程中,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习的传统文化元素创作一篇小故事或小诗歌,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2.引入游戏化教学方式

游戏化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感到愉悦和满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各种有趣的元素来增强学生的记忆与理解能力,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而且游戏化教学方式通常需要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完成任务,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传统文化课堂中,教师可以使用游戏化教学法,设计一些有趣的课堂活动,例如古诗接龙、成语接龙、字谜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在小学语文作文课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寻宝传统文化”等游戏形式,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传统文化故事、名言警句等来收集素材,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在口语表达课程中,教师可以设计角色扮演、模拟情景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自然地运用所学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在使用游戏化教学方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游戏内容要与教学目标相符。游戏化教学方式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不能把游戏本身当作教学的全部内容。游戏内容要与教学目标相符,使游戏成为教学的辅助手段。第二,游戏形式要多样化。在使用游戏化教学方式时,要注意游戏形式的多样化。因为不同的游戏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不同兴趣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第三,确定游戏规则和奖惩机制。在进行游戏化教学时,需要确定游戏规则和奖惩机制,以确保游戏的公平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注重教学的互动性和参与性

在课堂上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互动活动,如排队答题、小组竞赛等,让学生在不断互动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例如,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程中,可以使用简单明了的课件和图片来介绍传统文化元素;在四年级的语文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故事和名言警句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借助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来进行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中,可以使用视频来介绍古代诗词,并引导学生跟读,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在教学中引入有趣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例如,在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课中,可以设计一些剪纸、折纸等手工制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了解传统文化元素。

4.开设传统文化专题课

教师可以开设传统文化专题课,通过系统性的介绍和实践操作,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教师首先应确定传统文化专题的内容。可以根据不同的年级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介绍。例如,可以选取中国传统节日、古代诗词、传统乐器等进行介绍。在确定专题内容时,需要注意与学生的年龄层次相对应,以及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确定专题内容后,需要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应包括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在教学内容方面,需要从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艺术表现等角度进行介绍。在教学方法方面,注重互动性和参与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例如课堂讲解、图片展示、实物观察、角色扮演、音乐欣赏、手工制作等。在教学评价方面,可以采用课后作业、小组展示等方式进行评价。

传统文化专题课上,学生还需要通过实践操作来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时,可以组织学生制作节日相关的手工制品;在介绍古代诗词时,可以让学生朗诵、背诵和创作诗歌;在介绍传统乐器时,可以邀请专业人员来校进行演奏和指导。通过这样的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此外,传统文化专题课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介绍传统乐器时,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设计出自己的乐器,并进行演奏。在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时,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各种节日的文化内涵,并设计出新颖有趣的庆祝方式。通过这样的创新思维训练,能够促进学生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5.加强跨学科融合

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艺术元素,可以与美术课程相结合。例如,在学习中国画时可以介绍中国画的历史和发展,学习中国画的基本构图和线条变化等方面。在学习书法时,可以让学生了解书法的起源、演变和不同的字体风格,同时在书法练习中注重笔画的正确书写。此外,也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名家书画作品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美的音乐作品,可以与音乐课程相结合。例如,学习古曲时可以介绍它们的历史背景和演奏技巧,让学生通过演奏古曲来感悟其中的文化内涵。学习民歌时可以了解歌曲的故事背景和歌词中表达的情感,让学生通过演唱和合唱来体验民歌传承的文化意义。

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与科学技术相关的内容,可以与科学课程相结合。例如,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可以介绍古代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如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祖冲之演算的圆周率、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等,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在学习化学知识时,可以介绍中国古代发明的火药等,并进行相关实验,让学生体验到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结合。

6.加强教师的专业性

教师需要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知识,包括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这样才能够准确地向学生传达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和研修活动,或安排专家进行讲座和指导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水平。

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新时期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教师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如何将传统文化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教师需要不断总结和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积累宝贵的教学资源和方法。通过与同事的交流和学习,教师可以从中汲取精华,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进一步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策略。学校可以建立教学案例库,让教师可以随时查阅其他教师的优秀案例,并进行借鉴和参考。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教学案例、探索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效果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特别是针对传统文化教育这一领域,可以组织小组研讨,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入语文教学中,提高教师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专业性。

综上所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增强其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因此,在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育中,应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合,将其融入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在接受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精髓和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 王铁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基础教育论坛》2023年第17期。

[2] 张亮、张配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融入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天津教育》2023年第24期。

[3] 鲁晓靖《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山西教育(教学)》2023年第8期。

[4] 王云《浅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年第8期。

[5] 常雪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年第8期。

[6] 朱音《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略探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