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育人为本,优化课程
作者: 王斌摘 要:教育的根本在于“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语文学科肩负着独特的育人使命。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本为本”“唯分数论”的现象,背离了教育初衷。本文从教育的根本宗旨出发,以优化课程为视角,以“纠偏”为基础,努力“扶正”和“补强”,探索如何走一条有根有魂的小学语文教学之路。
关键词:育人 小学语文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3.022
一、反思:小学语文课堂问题研判
1.教学内容要“以本为本”吗?
在教育改革不断向深水区迈进的今天,笔者却常常看到一个比较反常的现象,就是有相当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其教学范围常常拘泥于课本内容,且美其名曰“以本为本”。但事实是,如果抛开课本,就不知道“教什么”了,完全不能践行新《课本》“加强课程内容整合”的理念,致使教学内容越来越显得僵化和枯燥。这引起了笔者的反思: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如果仅限于教课本内容,放弃了对现实生活中丰富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拓展,不就成了“本本主义”了吗?这显然是不应该的。
我们当然承认,从基本逻辑上讲,课本是教学的重要依据。但它也仅仅是依据,而不可能是全部。多年以前,叶圣陶先生就有一句至理名言:“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例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早已明确提出了“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
除了课本,我们自然还有许多有用的教学资源可以辅助教学,如课外阅读材料、多媒体教学工具、实践活动等。这些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视野和更丰富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然而,如果只教课本而不加以拓展,学生就失去了接触和利用这些资源的机会。
客观来讲,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特别是在科技和人文迅速发展的今天,语文教学如果只就课本内容展开,很明显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
2.学生需要“贴标签”式的教学吗?
笔者还通过听课等多种渠道发现,不少教师总是习惯以“贴标签”为主要教学方式,或按照“教参”履行程序,或根据“答案”统一要求。这些教师的做法,等同于把语文教学完全窄化为考试答题,以“落实答案”为教学目标,却美其名曰“紧紧围绕考试提分”,这实际上是陷入了“唯分数论”的误区。
语文教学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贴标签”式的教学很明显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特别是放弃了宝贵的学生知识和能力生成的机会,使得原本可以做到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变得单调、机械和死板,难以体现灵活性和创造性。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只能被动地接受,而无法主动思考和探索,致使其内心世界无法得到有效的拓展,心智无法得到锻炼和提升。这无疑降低了语文教学的品质,其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
本来,绝大多数小学生天然就具有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甚至把语文学习看作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体验,非常容易被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吸引。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学习只是他们完整的生命活动中的一种,学生要在灵活多变的教学对话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其思维和表达的个体差异应该得到尊重。一句话,教学活动在本质上一定是生成的,而不是完全预设的。从教学的职业要求来说,预设必须有,但是完全没有必要循规蹈矩,应该“拿得起,放得下”,也就是要遵循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语文课堂教学如果失去了合理的张力,其品质实在是无从谈起的。
3.语文教学只能在教室内开展吗?
结合对前述两种状况的反思,笔者进一步发现,由于主动性不足,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物理空间,也仅仅局限于教室之内。几十平方米的范围,只能开展传统的讲授和听课模式,大大限制了教学活动方式。本来,语文是一门需要广泛涉猎和实践的学科,需要通过阅读、观察、实践等多种方式来进行;甚至可以说,任何母语文化环境都是可以开展语文教学的场所。学生不到图书馆,就没有机会去进行“白云生处”还是“白云深处”的辨析;不到博物馆,就无从感知文化现象的源头和流变;不到市场发布会,就见识不到文化与时代的契合;不到演出现场,就无法直观地领略演职人员的妙语连珠、字正腔圆、才华横溢……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是实实在在的过硬的语言运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养成最终一定是在现实语境中实现的。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党和国家明确提出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推而广之,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把自己的事业扎根到广阔的大地上。著名作家李汉荣有一篇小说《露天教室》,结尾处说:“再豪华的殿堂,再排场的教室,都会被时间拆掉、被岁月夷平。但是,有一种教室永远坚固,永远存在。”即道出了大自然环境对语文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对来说,小学阶段的教学时间更自由一点,教学内容为母语文化的入门阶段,所以,小学语文教学更应该走在自主探索的前面。
二、追问:小学语文教育的宗旨及策略
1.为什么要有语文这一学科
从历史渊源来看,语文学科是随着“新文化”产生而产生的,进一步说,是培养时代“新人”的新文化工具。语文不仅仅教给学生汉语文化知识和技能,更塑造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直接承担育人使命的文化教育学科。尤其在今天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下,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总目标,语文必然是其中的关键学科。
具体而言,语文这一学科的形成,源于其在文化传承和育人方面担当的重要使命。它不仅是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主要载体,更是培养具备深厚文化素养和良好人文精神的现代公民的重要途径。
语文学科包含着丰富的语言、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文化元素。通过母语文化学习、阅读和写作训练,学生可以精确而深入地掌握母语工具,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把握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思想精髓、价值观念和审美追求,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此外,语文学科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鉴赏,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语文学科和现当代教育之间天然具有密切的关系,语文教学更应该首先自觉担当起学科育人的责任。
2.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小学语文教育
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搜索时代,但是相当一部分语文课堂,依然简单地停留在传统的解释字词、总结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以及检查背诵的层面。不论是博大精深的古诗文,还是折射时代精神的白话文作品,很少有教师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意境和文化内涵。这样的教学方式无从谈起与时俱进,效率肯定也是低下的。小学语文教师尤其不能沦为“教书匠”,而应当树立崇高的责任意识,紧随时代步伐,积极创新,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又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心灵发展。
笔者认为,摆脱固定套路的束缚,充分开展各种有益的教学活动并鼓励学生自主参加是提升小学语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小学阶段,学生们尤其喜欢参加各类活动,如朗诵比赛、作文比赛、阅读分享会等,而实地研学、社会实践更可以将语文教学引向深入。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不仅能够真正提高语文能力,同时一定还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内在生命力昂扬的人。
注重心灵沟通是小学语文教育不可忽视的一环。小学生的心灵世界纯真而敏感,他们上进心强,可塑性大,是天生的“小天才”,特别需要得到教师的关爱、呵护和引导。根据笔者的经验,小学语文教学非常适合进行师生间的心灵碰撞和沟通。实际上,每一篇课文无不与情感认知相关,教学的推进无不需要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进行引领,而写作更应该是心灵世界的折射。教师能够深入细致地关注学生的微妙反应,以对话式进行教学,更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实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境界。
总之,适应时代要求、充分开展活动、注重心灵沟通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策略。这些策略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还能够促进直接带来教师教育境界的和学生教学成绩的双重提升。
三、探索:如何将“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落在实处
1.小学语文教育的根在哪里
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育人,小学语文教学从属于教学,其根本目标自然也应该是育人。“人”应该是我们所有活动的原因和目的,“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作为党的育人方针,其核心也正是人。而按部就班的工作、循规蹈矩的教学,让我们容易陷入对问题的“集体无意识”,从而忽视了“根”的存在。那么,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小学语文教育的根在哪里呢?
首先,“中华大地”应该是我们的自然根基,“中华民族”应该是我们的人文根基,这两者都应该明确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现实根基。教育和教学都不是为教而教,都应该有自己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也就是不能忘了自己脚下的土地,不能忘了自己是谁,这才是活的教育的开端,也是有质量的教育的终点。树立了这样的意识,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也就清晰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搞清楚了基本道理,小学语文教学就可以堂堂正正地引领学生热爱我们的国土、国家、历史和民族,不用担心这是不是语文,从而将语文知识和能力扎根于坚实的脚下土地和宏大的人文背景。这样的教学才是视野开阔、丰富多彩、让人心情舒畅的,也才能把学生引入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上。从这个意义上讲,“大语文”的逻辑也才是根本合理的。
其次,将视角凝聚到文化传承和教育本身,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中华经典”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文化根基。如果说“中华大地”和“中华民族”应该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一因素”,“中华经典”就应该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直接因素”。在与“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方针相结合方面,“培根铸魂”更多离不开“中华大地”和“中华民族”为主体的现实因素,“启智润心”离不开“中华经典”为主体的文化因素。
对于“中华经典”,其实无须赘述,其无与伦比的作用与价值就在那里。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用好那些永不过时的经典。在这方面,针对浮躁的风气和不求甚解的流俗,拨开商业的种种喧嚣和迷雾,学以致用,正本清源,恰恰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小学生处在求知和记忆力发展的黄金阶段,中华经典教育可以充实小学生文化内涵,深化他们对语文的认识和情感,提高小学生对母语的驾驭能力。中华经典中的吟诵能够比较明显地开发智慧,效提升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的条理和内涵。
2.如何让语文教学真正有效果
首先,借助对经典中的教育智慧创造性应用,让孩子喜欢真正上语文课。当前,语文在有些学校竟然落入了“可学可不学”的境地,这与学生学习状态的麻木和模糊有关。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在学什么、要追求什么样的目标。《大学》告诉我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以修身为本,可以让人保持清醒的生命状态。语文课堂完全可以将修身和提高语文素养融为一体,带领学生沉静心性,探求真知,打开一个张力无穷的语文教学世界。笔者在课堂上,经常讲解修身之道,告诉同学们要“阳明兼得”,即双手的实践和心中的智慧要同步提高,使得学生喜欢上了反复朗读和书写,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其次,开发小微版的校本课程,在小学生内心播下语文核心素养的文化种子。传统价值观中的“仁义礼智信”并不是老古董,而是伴随人性存在道德学问和人文修养,对小学阶段的语文核心素养塑造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甚至往往能够收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之效。中华经典与教育的结合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不论是教学内容、教学原理、教学方法等方面都留下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今天,我们应该积极进行有针对性的继承和开发,以发挥其作用和价值。
在笔者看来,新时代最需要专业精神,将专业态度融入中华经典和小学语文教育,一定可以打开新境界。笔者从个人专长和教学观察出发,认真总结和提升,就开发了“根脉课程”。所谓“根”,就是将“修身”作为语文教育的根本目标,做到课程化、活动化与常态化相结合;所谓“脉”,就是以“启智”为灵魂,以结构化为基本特征,建设一个个小的语文课程单元。目前比较成熟的有“韵语识字”“蒙学经典”“《诗经》选读”“《论语》精读”等。
再次,注重家校社协调育人。语文学科是用中华文化来育人,办学校就是办文化,家庭也需要文化建设,从这个道理出发,可以用文化活动将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联结起来。而实际上,家校社协同的教育才是活的教育,也才能激发出语文教学的更多生机和活力,挖掘出难以预设的语文教学新形态和新内容。在笔者的引领下,80%以上学生入学三个月即能过“识字关”,从而更早进入了自由阅读的状态。通过“蒙学经典”课,大多数学生在四年级之前,就能够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完全背下来,精神气质明显好于同龄孩子。通过“《诗经》选读”,笔者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简史,形成了一个不断生发的动态课程。而“《论语》精读”,因其本真、丰富、实用等特性,将师生共同引入了一个良好的状态。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笔者的探索仍然处于初期阶段,还需要不断向先哲和时贤学习,以期尽快成为理想的教师角色。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良语文教学,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2] 黄晶《开展国学经典诵读 培育儿童口语技能》,《基础教育论坛》2019年第10期。
[3] 毕研花《小学国学教材编写发展现状及分析》,《淄博师专学报》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