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张建国

摘 要:本文探讨在“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中如何开展大单元教学。首先介绍大单元教学的概念和教学原则,然后分析大单元教学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契合度。接着提出基于“双减”的初中语文阅读大单元教学策略,包括立足教材、重组单元以及布置作业等。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帮助教师在“双减”环境下有效开展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

关键词:“双减”背景 初中语文 大单元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3.024

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行,初中语文教学不再以传统的知识教学为主,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在这一背景下,开展“大单元教学”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大单元教学重视跨学科融合和应用性学习,具有适应学生发展需求、提高学习效果的优势。

一、大单元教学概念及其教学原则

(一)大单元教学概念

大单元教学是一种以主题为线索,将多个相关知识点和技能融合起来进行整体性教学的方法。它包括自然单元和重组单元两个层次。自然单元是基于学科内的一系列相关课程内容,通过深入研究一个主题来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全面理解。而重组单元则更进一步,通过学科内的重组、跨学科重组和超学科重组,将多个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跨学科思维。

(二)大单元教学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大单元教学强调将学科中的相关知识点整合成一个整体,并围绕主题进行教学。这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探究性原则

大单元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探索精神。通过提出问题、开展实验、讨论和研究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综合性原则

大单元教学通过跨学科、超学科的结合,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融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跨学科思维。

4.连接性原则

大单元教学追求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并促使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更好地应用所学内容。

5.个性化原则

大单元教学注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风格和兴趣的路径和方式进行学习,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通过遵循以上大单元教学原则,能够提供一个丰富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和能力。

二、大单元教学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契合度分析

首先,大单元教学强调整合各种学科知识,提倡跨学科的学习和思考方式。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思辨能力,通过大单元教学的方式,可以将语文阅读教学与其他学科内容深度结合,促进学生在阅读中获取更广泛的知识和体验。其次,大单元教学注重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的培养,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也强调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寻找答案,以及从多个角度分析文本主题、人物形象等,可以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最后,大单元教学强调项目型学习和团队合作,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小组合作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互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文本解读、讨论和演绎等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总之,大单元教学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具有很高的契合度,在整体教学理念和教育目标上能够相得益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持。

三、基于“双减”的初中语文阅读大单元教学策略

(一)立足语文教材,教好自然单元

在“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的大单元教学应该立足于语文教材,充分发挥教材资源的价值。例如,某一单元包含了《社戏》《春酒》《安塞腰鼓》《庆祝旧历元旦》这几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涵盖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深入了解民风民俗的特点和意义,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体验传统民俗的魅力,进一步加深对国家传统文化的认知。以鲁迅的《社戏》为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了解社戏的历史背景和演出形式,让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文本中对社戏的描述,探究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接着,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分组自行编排社戏剧本,并进行表演。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背景和意义,还能培养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类似地,其他自然单元的文章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教学方法。比如,学生通过学习《春酒》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组织举办春节庆祝活动;通过学习《安塞腰鼓》,让学生亲自体验腰鼓的演奏,感受传统音乐的韵味;通过学习《庆祝旧历元旦》,学生展示自己的节日庆祝方式,体验文化多样性。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立足于语文教材,教好自然单元,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传统民俗的理解和体验。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让学生体验到文化的魅力,并在参与中提升语文素养。这些策略有助于让学生从阅读中感受到文化的温暖与力量,提高他们的跨学科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落实新《课标》理念,构建重组单元

1.学科内的重组

在“双减”背景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初中语文学科内的重组成为一项重要的措施。通过将上下册教材中的相关单元进行整合,可以构建出具有有机联系的学习内容,从而更好地适应大单元教学的需求。这种重组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真正实现“双减”的目标。

以《四季美景》和《美景依然》为例,可以将这两个单元进行重组,形成一个大单元,命名为《美景的变化与延续》。在这个大单元教学中,可以以四季变化为核心,扩展为探究自然景观、观察人文景点等多个方面的知识。通过阅读与文本相关的文章、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四季的变化规律、美景的表现形式,同时也可以深入了解与自然相关的科学知识,如气象、植物、动物等方面的知识。此外,还可以融入相关的人文社科内容,介绍不同地域的美景和文化背景,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构建重组单元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和教材内容,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和活动。可以通过小组探究、实地考察、多媒体展示、综合评价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思辨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观察和体验美景,与文本内容进行对比和联系,提高学习的实践性和真实性。通过学科内的重组,既保留了原有单元的教学内容,又能够将其融入更宽泛的话题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与真实生活相关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知,减轻学习的繁重感,并培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的有机整合与跨学科学习。同时,学生也能够通过这种重组的学习方式,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文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2.跨学科的重组

语文教材中有非常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涉及各个领域,如文学、历史、哲学等。因此,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理念,构建重组单元,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采取跨学科重组的方式,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和重组,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第一单元,包括三篇现代文《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以及四首古代诗歌《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这个单元涉及了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为跨学科重组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在跨学科重组中,可以将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合和重组,将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单元主题。例如,可以通过对古代诗歌中的自然描写和现代文的自然景观描写进行对比和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自然观和人文精神。同时,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古代历史中的人物形象、思想流派等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通过跨学科重组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推动初中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3.超学科的重组

超学科重组是一种跨越学科界限的单元重组方式,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进行融合,以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特定任务。超学科重组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在进行超学科重组时,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关的学科知识点进行有机融合。例如,可以将生物学、化学和环境科学的知识点融合在一起,以探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可以将历史、地理和政治的知识点融合在一起,以探究某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或政治事件。超学科重组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同时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式、问题带动式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超学科重组的优点在于可以促进跨学科的知识融合和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但是,超学科重组也存在一些挑战,例如教师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教学资源和时间投入。

(三)布置单元作业,巩固教学成果

在完成本单元的学习之后,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单元作业。这些作业可以包括阅读理解、写作、翻译、听力等多种形式,以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本单元的知识点。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要求进行个性化设置。例如,对于需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阅读理解的练习题;对于需要提高写作能力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写作练习题。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作业,如翻译英文电影、制作英语海报等。此外,在布置作业时,教师还可以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例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减少作业的难度和数量,或者提供一些额外的帮助和指导;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更具挑战性的作业,或者提供一些拓展性的学习资料。

例如,某一单元包括杨振宁的《邓稼先》、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以及选自《资治通鉴》的《孙权劝学》这四篇不同的作品。教师进行单元教学时,第一要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在布置单元作业时,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读后感、摘抄佳句、写小结、进行朗诵,等等。通过不同的作业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他们对于作品的深入思考。第二,设置问题引导作业:针对每篇作品,在作业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问题可以涉及作品中的主题、人物形象、情感表达、语言运用等方面,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回答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第三,组织讨论和分享活动。在作业完成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班级分享,互相交流和比较自己的答案与观点。通过讨论和分享,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启发、借鉴和补充彼此的见解,提高整体学习的质量,并增强他们对于作品的认知。第四,拓展阅读与扩展作业。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历史资料、新闻报道等,来深入了解作品中所涉及的人物、时代背景等内容。同时,可以设计一些与作品相关的扩展作业,如写作游记、撰写心得体会等,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第五,做好个性化指导。在布置单元作业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任务和要求。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分配适合他们的阅读材料和作业内容,以促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有所成长并提高自己。

通过布置多样化的单元作业,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于作品的理解与记忆,同时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布置单元作业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评估和反馈的机会,通过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程度和质量,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保证教学效果的提升。

总而言之,随着“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转变,大单元教学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立足教材、重组单元和布置作业等策略,可以有效地开展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促进学生的跨学科应用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策略,确保教学效果达到最优。本文所提出的策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指导和启示,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谌爱芳《“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大单元练习作业优化设计策略探究》,《语文世界》2023年第22期。

[2] 赖滢涛《“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初探》,《语文课内外》2022年第3期。

[3] 邓礼伦《巧设语文作业提升核心素养——双减视域下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作业设计措施》,《互动软件》2021年第8期。

[4] 吕正颖《初中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的思考与实践》,《新课程研究》2023年第5期。

[5] 吴成学《“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大单元整体阅读教学策略》,《互动软件》2022年第2期。

[6] 王翠英《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单元作业设计的探索与实践——以部编初中语文教材新闻活动探究单元为例》,《语文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