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温暖唤醒学生,用智慧演绎课堂
作者: 张艳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的研究,结合文言文和相关课文,探究如何在情感教育中运用温暖唤醒学生、用智慧演绎课堂。通过案例分析,揭示古诗词在情感教育领域中的独特价值,强调其能够唤起学生深层次的情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文中剖析了古诗词如何成为情感表达的桥梁,文言文如何与现代情感进行有机对话,以及通过特定课文的解读,如何引发学生对情感的深刻思考。通过案例分析和理论探讨,尝试为初中语文古诗词情感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为教育者提供创新教学方法的思路。
关键词:古诗词 情感教育 初中语文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3.026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百年来的智慧和情感。初中语文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地方,更是培养学生文化底蕴和情感体验的关键场所。运用古诗词进行情感教育,可以温暖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通过智慧的演绎打造一个充满生机和多彩的课堂。教师应结合文言文、课文,以及具体的课程单元展开教学创新,以期深入挖掘古诗词在语文学科中的独特价值和积极作用,从而在语文教育中更好地发掘古诗词的潜能。
一、古诗词的情感表达艺术
古诗词的情感表达是通过精巧的语言运用,展现出深邃的思想。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巧妙运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对与兄弟团聚的美好愿景,通过“但愿”表达的不确定性,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情感的复杂性和深度。这种通过言辞的巧妙搭配,直接触及读者心灵的方式,使得古诗词成为情感表达的精湛艺术。古诗词的情感表达在修辞手法上呈现出多样性。例如,在杜牧的《秋夕》中,“银烛秋光冷画屏”一句中,作者通过运用“银烛”和“冷画屏”这两个意象,将内心的孤寂之感娓娓道来。这种运用富有想象力的修辞手法,使得古诗词在情感层面很深刻,同时细腻的描绘引导读者进入了作者的情感世界。
进一步地,古诗词情感表达在音韵上达到了艺术的巅峰。通过对古代汉语的音律的巧妙运用,古诗词表现出一种旋律感,使得诗句在读者心头回荡。在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通过疏密有致的音律,不仅描绘出雨夜的环境和感受,同时引发读者对过往时光的深情回味。这种通过音韵的变化传递情感的方式,为古诗词注入了更为动人的生命力。此外,古诗词的情感表达在意象的塑造上也呈现出精湛的技艺。例如,在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中,通过“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一对比,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岁月更替中人事的变迁。通过意象的独到表达,古诗词成为一幅幅感慨时光流转的画卷,唤起读者对生活、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二、文言文的魅力与现代情感的对话
文言文的语言结构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在《庄子·养生主》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样的句子通过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在音律上呈现出悦耳的旋律。这种音韵之美,直接触及读者的心灵深处,为情感的表达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其次,文言文通过精妙的修辞手法,展现出对情感的深刻洞察。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以“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描绘了王熙凤形象的立体复杂。这种巧妙地通过措辞和比喻传递情感的方式,使得文言文不仅在形式上独特,更在情感表达上显得深刻而丰富。
《汉书·苏武传》中有一段精彩的描写: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
这一场景描写中,不仅有激烈的对决,更蕴含着苏武为了维护国家荣誉和个人节操而表现出的巨大勇气。这种通过具体场景描绘情感的手法,使得读者能够在心灵深处感受到苏武的凛然大义,在情感层面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同时,文言文在描写人物性格和心理时以细腻的语言描摹展现情感的复杂性,比如《鸿门宴》中对刘邦、项羽、张良等人物的刻画。通过人物言行巧妙塑造情感的手法,为文言文增添了更为深刻的内涵。主人公的心境在描写中得以层层剖析,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内心情感的复杂纠葛,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文中所传达的情感。
细致描绘场景和人物内心,使得文言文在进行情感表达时呈现出更为立体和生动的画面。这种表达方式不仅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更使得文学作品更具艺术感和表现力。通过这样的手法,文言文成功地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将古人的情感鲜活地呈现在现代读者眼前,具备了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
三、课文解读与情感共鸣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与黛玉之间的情感纠葛深深吸引着读者的关注。贾宝玉的“胸中不似神仙画,更须凭此望儿花”描绘了他对世俗纷扰的不屑,却又透露了他内心对纯洁之美的追求。这种通过人物言行塑造情感的手法,为文言文增添了更为深刻的内涵。学生通过解读这一情节,能够深刻感悟到贾宝玉内心情感的复杂性,以及对美好理想的追求。通过解读《岳阳楼记》,我们能够感受到范仲淹对岳阳楼的独特感悟。他通过“非无圣人之至言,非无智者之至言”这样的结构,强调了他对岳阳楼的赞美。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文学语言在情感表达上显得更为生动有趣。通过学生对这一手法的深入解读,不仅能够理解文学手法的运用,更能够体验到作者对于岳阳楼的真挚情感,实现情感与文本的共鸣。
在《木兰诗》中,通过对“十年九十九”和“不闻爷娘唤女声”的解读,学生可以感受到木兰坚韧不拔、坚守信念的坚强情感。这种通过文字描写情感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中建立对作者内心情感的感知,使阅读不再仅仅是文字的理解,更是一次深刻的情感体验。进一步地,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汉主不惜羽翮之费以欲与吕尚斗于长云台”。通过对汉主举行比武的场景描写,使得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战场上的激烈与紧张。这种通过具体场景描绘情感的手法,使得文言文在表达情感时具备了强烈的感染力。
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不仅限于文字的表层,更体现在人物的性格与行为、环境的描写等多个方面。在《红楼梦》中,通过对宝玉、黛玉等人物的情感描写,以及对红楼环境的细腻描绘,使得整个作品成为一个充满情感张力和人性冲突的世界。学生通过深入解读这些细节,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并体验其中的情感内核。此外,在解读文言文时,学生还需要注重对文学背景的深入挖掘。《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作为清代小说的代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学、宗教和伦理观念,这些观念对贾宝玉和黛玉的情感纠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代社会的文学观念在小说中得以体现。小说以古典文学作为底蕴,融入了大量的古诗词和典故。这种文学背景使得贾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情感更显得典雅和高贵。他们之间的对话常常带有文学的气息,表达了深情和默契,反映了当时文学美的追求。其次,宗教观念也对贾宝玉和黛玉的情感产生了影响。在清代,佛教和道教等宗教信仰广泛传播,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黛玉被塑造成一个具有佛教色彩的人物,她的清高、超脱和对世俗的疏离感,与当时佛教的理念相契合。这与贾宝玉的情感痴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宗教观念在小说中的反映。
最后,清代的伦理观念也影响了贾宝玉和黛玉的情感。封建社会的伦理观念要求男女有明确的家庭角色和责任,但贾宝玉和黛玉的情感走向却是违背传统伦理的。这种违背伦理的情感纠葛,反映了小说中对封建伦理观念的挑战,也凸显主人公的个性和情感深度。
四、温暖唤醒:古诗词在情感教育中的应用
古诗词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核。在《离骚》中,屈原以“欲谁归?美人香与名胜”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思恋之情。这种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能够引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通过深入解读这些古诗词,学生能够感受到情感的真实性和深刻性,激发出对于情感的理解和表达的欲望。
古诗词通过精妙的语言运用,展现出情感的美感。在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通过疏密有致的音律,不仅传递出雨夜的幽静,同时引发读者对过往时光的深情回味。这种音韵之美,直接触及学生的心灵,激发出对于文学艺术的欣赏和鉴赏能力。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古诗词的语言之美,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使其表达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进一步地,古诗词中的意象和比喻为情感的表达提供了更为深刻和生动的方式。在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黄竹坞中酒旗风”通过“黄竹坞”和“酒旗风”这两个意象,传递出一种宴会热闹和欢乐的情感。这种通过意象的独到表达,使得情感在古诗词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学生通过解读这些意象和比喻,能够培养自己对于情感表达的多样性和巧妙性的认知。
此外,古诗词也通过人物性格和行为来传递情感。在杜牧的《秋夕》中,“银烛秋光冷画屏”,通过银烛的照耀和画屏的冷冽,描绘出一幅秋夜的画面。这种通过人物行为和环境描写情感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情感的真切和生动。通过学习这些作品,学生能够培养自己对于人物性格与情感关联的敏感度和理解力。
五、智慧演绎:构建丰富多彩的课堂氛围
为了构建丰富多彩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使用不同的教学资源,如教材、多媒体工具和在线资源,以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和兴趣的学生。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小组讨论、问题解决活动和案例研究,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参与度。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和多样性的课堂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构建丰富多彩的课堂氛围时,教师应充分利用技术工具。现代技术为教育带来了许多机会,可以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吸引力。此外,社交媒体和在线讨论平台也可以用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教师可以采用各种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例如,提出引人入胜的问题,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观点,或者组织角色扮演活动以增加互动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创建一个开放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更愿意发言和参与。通过积极引导学生的参与,教师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学术表现。
课堂氛围的构建还需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需求,因此教师应采取差异化教学的方法。这包括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兴趣和水平,然后根据这些信息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个性化的教学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构建丰富多彩的课堂氛围也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技巧。教育研究和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提供了许多机会,可以不断改进他们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应积极参加专业发展活动、研讨会和培训课程,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六、总结与展望:古诗词情感教育的未来发展
古诗词情感教育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实现更好的传承。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学生可以更轻松地接触到古诗词文化,通过在线课程、手机应用和社交媒体等方式进行学习和交流。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技术手段,创造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诗词情感教育可以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发展全面素养和创新能力,古诗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同时,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差异化教学,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另外,古诗词情感教育可以拓展其应用领域,不局限于语文课堂。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促进跨学科的学习。例如,在历史课堂上,可以通过古诗词了解历史事件和社会风貌;在艺术课堂上,可以通过古诗词欣赏中国画和音乐。这种跨学科的教育方式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他们的学科综合能力。
古诗词情感教育还可以强化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自信成为重要的精神力量。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从而培养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感。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
最后,古诗词情感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人文情感。古诗词作为文学艺术的杰出代表,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人生哲理。通过诵读、欣赏和创作古诗词,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情感的表达方式,培养情感智慧,提高情感管理能力。古诗词也能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古诗词情感教育在当今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还能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文化自信和跨学科综合能力。通过现代技术的应用、与现代教育理念的结合、个性化教育的实践和跨学科教学的推广,古诗词情感教育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宇《古诗词情感教育与学生情感发展》,《教育科学》2020年第3期。
[2] 陈明《古诗词情感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中小学语文教育》2019年第5期。
[3] 李磊《古诗词情感教育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素质教育研究》2018年第4期。
[4] 王丽《古诗词情感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教育探索》2017年第2期。
[5] 赵鑫《古诗词情感教育在大学语文课堂中的实践》,《中国大学教育》201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