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借助党史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作者: 蒋双燕

摘 要:重视从历史中寻求智慧和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进入新时代,很多中小学校已经把党史的学习作为重要内容融入课堂,让红色基因渗透在中小学生的心灵中,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地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语文教学 党史教育 爱国情怀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3.029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要让学生在新时代中国文化的熏陶下茁壮成长,一代一代接力跑;支持他们树立远大理想,能明是非,辨善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进入社会后,不论他们在什么工作岗位,都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尽一份力。语文教学正承担着厚植学生家国情怀的重任。

一、借助党史教育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意义

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能够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多以来的历史发展及其成长与奋斗经历,让他们从小就更加知道现在美好的社会有多来之不易,从而更加地珍惜当下的美好人生;他们现在应当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作为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或班主任,我们仍然需要更加深入地认真学习和切实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精神,认真地学习落实贯彻党中央以及相关部门最新布置的工作任务,把党史教育融入课堂中。教师自身要有深刻感悟,时刻把党的方针铭记于心,这样才能教导好学生,让孩子们了解自己国家的过去与现在,甚至将来的走向和发展,进而生发出作为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孩子们从小生活在一个没有战争和饥荒的国家,感受着社会的种种温暖。学习党史能让他们明白兼济天下的重要性,进而从小树立保家卫国的志向,为了伟大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总而言之,借助课堂进行党史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二、借助党史教育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策略

(一)借助红色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视频是最直观、最能让人感同身受的一种传达方式。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不仅喜欢看,还比较容易看懂。在学生们作业都写完的情况下,作为奖励,可以给学生播放一部红色题材的电影,加深学生对自己国家的了解。每次有主旋律题材电影上映,网民们都高呼要带爷爷奶奶看,这是因为这些长辈们都是从那个艰苦的年代走过来的,经历了战争和饥饿,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心灵上,都吃过很多苦,所以他们的家国情怀更为炽热。更何况,江山是他们那一辈打下来的,他们更会全身心地守护。爱国情怀是与人们的精神世界共同成长的,国家太平,人民才能安宁,才能好好生活造福社会、回馈社会,而我们刚好有幸生活在这个以民为本的美丽国度。中国能有今天,是因为党一直把中国人民放在第一位,国爱民,民爱国,不抛弃,不放弃,国与民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记得在《战狼2》上映的时候,场场爆满。有些人甚至看了两遍、三遍,大家都看得心潮澎湃,热泪盈眶。这不仅仅是因为感动,更是庆幸自己是中国人。电影最后,男主人公带领的一行人走到交战区,男主人公让一位老同志拿出了五星红旗,以手臂为旗杆,把国旗套在胳膊上,当主人公扬起红旗,示意卡车司机继续向前走的时候,相信这一刻大家都被触动了。如果教师播放给学生们看,相信学生们也会被震撼的。电影的最后,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护照来作为画面的背景,银幕上写了一段话,送给每个中国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学生们看了一定会感到因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幸运、幸福、自豪和骄傲的,这对激发孩子们们的爱国情怀是大有裨益的。所以,借助红色视频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怀,是很有效的一种方式。

网上也有很多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优秀纪录片。为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丰富校园生活,我经常会在课余时间给学生播放优质的纪录片,并形成一个讲述中国历史、文化、人物的系列。我先给学生放《中国通史》,让学生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接着播放《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纪录片,让学生博览中国精深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豪感;接着观看《大师》,让学生了解中国名人的故事,学习这些大师身上的优秀品格。这一系列纪录片,不仅让学生更加了解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文化,对祖国和民族的文化产生深深的认同感、自豪感,还让一些学生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明确了未来奋斗的方向。一段段纪录片,展现出巨大的魅力,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爱国主义教育植入学生心灵,学生更愿意接受,也接受得更好。

(二)借助“红色课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讲到“红色课文”的时候,语文教师可以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党的历史,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便捷,可以下载一些和课文有关的图片展示给学生们看,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也能让学生对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授课过程中,语文教师特有的语言和情绪感染力可以把孩子们带到那段过往的红色岁月,这种真实的教导,才更能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因此,教师们要根据授课内容,巧妙加入一些党史内容,让党史教育融入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中。比如长征,这是一次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一部恢宏壮丽的伟大史诗、一座永不磨灭的巍峨丰碑,可孩子们对这一事件缺少直观的感受。我们在讲授《老山界》《丰碑》《金色的鱼钩》等课文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片段,更深刻地感受红军指战员的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他们历经苦难仍然高扬的革命理想,从而升腾出个人与民族命运融为一体的生命荣光。这样的教育效果,不是简单的文字阅读可以达到的。

再如,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围绕“家国情怀”的主题安排课文。学习《黄河颂》,我会让学生以颂歌的形式,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体会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学习回忆长征的散文名篇《老山界》,体会红军战士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朗读《土地的誓言》,体会作者对被沦陷了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怀念、赞美和为其牺牲一切的决心。通过对上述课文的赏读,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正是有了这些保家卫国、奉献自己一切的一代代中国人,才有了今天祖国的和平和强大,进而强化对国家的认同感。学生在文质优美的作品中所接受的爱国主义教育熏陶,会伴随他们一生。

除了经典课文,统编版语文教材也注重在名著阅读中渗透爱国教育。八年级上册的名著必读书目《红星照耀中国》,是外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所见所闻的记录,客观地报道了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对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如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朱德、徐海东等进行了深入采访,描述他们的言谈举止,追溯他们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代,了解他们革命之路的艰辛。读这本书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以及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方式来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刻解读:

首先,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专题,分小组进行探索。我给学生安排了以下三个专题:

专题1: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1.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2.出身与家庭;3.童年的经历;4.受教育情况;5.参加革命的原因;6.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专题2:关于长征

1.长征的起因;2.长征的路线;3.长征中面临的困难;4.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5.长征的历史意义。

在探究过程中,或探究结束后,可以召开读书交流会或撰写读书报告来进行交流汇报。

其二,可以让学生任选一个人物或事件,将自己的阅读收获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绘制出来,利用课堂进行呈现和解读,从而在整体上感受红色中国的奋斗史。

其三,利用阅读课时间,让学生就自己的阅读感受,联系实际生活畅所欲言,谈谈在阅读后获得的启迪,从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浴血奋战的历史中汲取的精神营养,进而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好比种一棵树,要先播下种子,然后在日常的教学中细心灌溉,小树慢慢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这是个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需要抓住日常学习生活的点滴,在细微处融入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这颗种子在学生们心中扎根、发芽、生长,最终成为刻在学生们骨子里的精神特质。

(三)借助红色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觉悟也越来越高,爱国情怀也随之高涨了。热爱祖国,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最伟大的梦想,这就更加要求未来一代具备更坚定的爱国精神。要让中小学生真正把自己视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人生观和核心价值观,这是尤为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红色活动,调动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活动中熏陶学生、感化学生。精神传承,最终目的还是行动实践。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是希望学生日后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行动报答祖国。

如在清明节和重阳节的时候,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陵园给那些烈士们扫墓。在具有感染力的环境下,让学生们体会到了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是为了让后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们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极为深刻的爱国教育。在建党节、建军节和国庆节的时候组织学生升国旗、唱国歌、向国旗敬礼、为祖国庆生等。在国旗下,组织学生们演讲,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党的感激,表达出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鼓励小学生们争做少先队员,中学生们争做团员。学生们能深深明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会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爱国主义情怀的火种在学生心中被点燃。

(四)借助时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教学中注重结合具体的节日,开展一些个性化的活动,唤醒节日的仪式感,让学生了解节日背后的历史,珍惜现在,学会感恩和回报。

202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日,我们全班买了一个大蛋糕,一起庆祝党的生日。我带着学生们一起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感受党给我们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元旦,让学生写个小卡片,送给父母,感恩他们这一年的付出。新年里,给每个学生发一个幸运小橙子,同学们把自己的心愿都写在小小的橙子上。春节,让学生亲手做一道菜,体会父母生活的不易,懂得感恩与回报。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爱自己、爱家人、爱国家,从爱小家到爱大家。

每年我都会带学生观看“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了解平凡人做的不平凡的事。我也会结合时事热点事件,与学生一起讨论,比如观看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观看阅兵仪式……全班同学在浓浓的德育氛围里,默默地向善向上成长,成长为对祖国和社会发展有用的人。

最难忘的就是持续了三年的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席卷了全世界,我们的学生也都经历了,感受了,它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值得庆幸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勇士站起来了,站在了斗争的最前沿,尤其是那些艰苦奋斗在第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们,没日没夜地努力着。清晰地记得在“武汉保卫战”中,他们几天不睡觉,一天只吃一顿饭,只为了给同胞们最大的救治。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捐赠物品,大大小小感动人们的事迹无数。十几亿中国各族人民,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居家隔离,不给国家增添麻烦,相互鼓励安慰。各个地方都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武汉,和武汉人民并肩作战、共度时艰。那时候,每个人每天一睁开眼,就是看看新增了多少病例,都在祈祷疫情赶紧过去。估计那时候,好多人恨不得自己是医生,奔赴抗疫战场,报效祖国。而且,每一个国人的心中,都有舍弃自己救大家的胸怀,不是怕自己被传染,而是怕自己传染别人。

这场疫情使得全国人民再次体会到了什么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全国人民都是坚强的后盾。与此同时,不得不让国人感叹的就是“中国速度”,工人们几天几夜不睡觉,建立起了方舱医院,世界上也只有我们中国才有这样的建设速度。而那些在海外的留学生们,国家也专门派专机去接。伟大的祖国为国人做的这些事,中国人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了。这次疫情,使人们的爱国情怀又提升了一个台阶。

爱国主义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语文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主要方式。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使得学生在语言文字学习中能够更深入地感受民族文化的底蕴,提升语文学科的教学效果。通过学习语文,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增强对祖国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时,语文教学也可以通过阅读、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其内化为对祖国的责任和担当。

总的来说,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两者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担当,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然地感受到爱国主义的魅力,使爱国主义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更加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 曹守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研究》,《家长》2020年第23期。

[2] 张蕃《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求知导刊》2019年第44期。

[3] 赖婷《浅谈如何通过文化自信的建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201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