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传统文化与现代高中语文教育融合的挑战
作者: 侯宝琴摘 要: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积淀,对语文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然而,在当代教学中,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课程融合是一项挑战。本文着眼于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模式之间的张力,提出了可行的整合方案。这些方案旨在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同时培养其现代思维和批判能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 挑战 整合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3.032
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既是我们的历史遗产,也具有当代价值。然而,现代教育环境下,传统文化的融合与传承并不容易。面对快速发展的现代化教学环境,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成为一个重要议题。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历史价值值得被传承和发扬,但同时,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和理解也存在一定的挑战。
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价值
把握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是当代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传统文化不仅承载着历史、哲学和道德,更贯穿着中国人的精神血脉。然而,在现代教学环境下,要将其融入语文教育,以传承其内涵与精髓,面临一系列挑战,也孕育着广阔机遇。
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具有丰富的价值。举例来说,通过学习古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学生能够体验到古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建立起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正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关键,能让他们在心中塑造出坚实的文化身份。同时,学习传统文化具有传承价值观的作用。比如,《孝经》中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孝道的核心精神。学生通过学习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能够汲取到仁爱、孝道、忠诚等崇高的价值观念,这些观念对于塑造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念具有深远的影响。再如,学习《史记》中的卧薪尝胆的故事,学生能了解到越王勾践为了复国,不惜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后成功复仇的典故。这种精神对于塑造学生的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更能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塑造他们的文化身份,传递崇高的价值观念,影响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念。
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高中语文教育中,首要挑战之一是学生的兴趣。传统文化可能被年轻学生视为沉闷和无趣的内容,因此,如何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成为一项挑战。教师的准备与教材的选择也是一个挑战。教师需要具备广泛的传统文化知识,以便有效传授给学生。此外,教材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学生需要有吸引力且适应其年龄和理解能力的内容。这些挑战也带来了机遇。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材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并更好地利用机遇,教师可以采用互动性强、趣味性强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激发学生的兴趣。选择适合学生的文学作品和经典文化作品,既有教育价值,又具有吸引力。利用现代技术,如多媒体课件、在线文化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互动性。鼓励学生参与文化活动,如传统文化体验、文化节庆等,让他们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与困境
传统文化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其内涵包括历史、哲学、道德、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贯穿于中国文明的各个层面。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融合与传承是一项宝贵的使命,因为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同,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情感素养和思辨能力。
传统文化在现代高中语文教育中面临一系列挑战。现代教学模式的转变和信息化教育工具的广泛应用,使得学生更容易接触到国际化的文化和知识,传统文化的吸引力相对较弱。传统文化内容庞杂,学生需要有耐心和时间去深入理解和探讨,但学校课程通常时间紧迫,难以给予足够的学习课时。传统文化的传授需要资深的教师,但现实中,不少教师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够深入,无法将其生动地传授给学生。
尽管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面临这些挑战,但也伴随着机遇。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智慧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学习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学校和教育部门可以提供更多的培训和资源,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传统文化。
例如,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接触和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苏轼的词表达了豪放、激昂的情感,既展示了苏轼个人的豪情壮志,也体现了古代文人的一种精神风貌。通过学习和欣赏这样的古诗词,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深刻地理解到古人的情感世界和精神追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资源,播放古诗词的诵读音频、视频,让学生在听觉、视觉上得到更直观的感受。或者组织古诗词朗诵比赛,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古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因此,通过古诗词等具体的教学资源和策略,我们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更深入地接触、理解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从而塑造其深厚的文化自信。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道德智慧和人生哲学,对学生的品德塑造和人文素养提升具有重要影响。传统文化中包含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能够对学生的心灵成长和品格培养产生积极影响。
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并非易事。一方面,学生可能因为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而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可能缺乏相关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教学方法,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教学中的实践困境主要包括:传统文化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概念,教师需要在众多的传统文化内容中进行选择,尤其需要挑选能引发学生兴趣的内容。此外,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相结合,仍是教师们亟需面对的问题。
针对这些困境,可以采取一系列策略来克服:结合当下学生喜好,选取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教学。采用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多媒体展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传统文化培训给教师,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利用现代化技术,提供多样化的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如网络资源、多媒体教材等。
三、现代教学环境对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影响
新一代学生成长于信息爆炸时代,对于历史和传统的认知多源于互联网,这意味着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和传播面临挑战。学生可能对传统文化缺乏深入理解和体验,因而对其感到陌生。在当前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学生们处在多元文化和新兴技术的环境中,更倾向于接受更时尚、更现代的事物,而对传统文化可能存在理解不足的情况。另一个挑战是传统文化在当今教学环境中的普及和传播问题。传统文化内涵庞大,但学校课程通常时间有限,教师需要在短暂的课程时间内传递足够多的传统文化内容,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现代教学环境也为传统文化融合提供了宝贵机遇。例如,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为传统文化的宣传提供了全新的渠道。通过网络、手机应用、多媒体资源等,学生可以更轻松地接触到更多传统文化。另一个机遇是学校和教师对传统文化融合的重视。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积极倡导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融合,通过开展相关活动、举办主题展览、丰富课外文化活动等,为学生提供更多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
现代教学环境对传统文化融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学校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教师教学水平的要求方面。教师要从更加吸引人的角度去教授传统文化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更加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和实用案例促进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也需要提高,需要具备更多教学策略和技巧,能够更好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知识相结合。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挑战和机遇,教育者和学者可以共同合作。建立更多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传统文化教学,让学生在更丰富的文化氛围中学习,这些都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教师确实可以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创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古诗词的魅力。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长恨歌》为蓝本,进行现代语境下的再创作,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也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写作能力。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该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多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比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古诗词主题的展览,或者邀请专业的古诗词朗诵团体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能亲身感受到古诗词的音韵之美。社会上的文化机构也可以举办一些古诗词讲座,让学生能在专业人士的引导下,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以《沁园春·长沙》为例,这首词描绘了长沙的壮丽景色,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热爱、满怀的革命豪情。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词中的美妙描绘,也可以组织学生实地参观长沙,体验词中所描绘的场景,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感受和理解古诗词的魅力。这些举措都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使他们能更加主动地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从而使传统文化的价值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得到更好的实现。
四、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应用与实践
在当今高中语文教育领域,传统文化的应用和实践已成为一项重要议题。这项挑战充满着机遇,然而在实践中也存在着各种复杂性。整合策略对于成功实施传统文化的教学至关重要。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学面临着当代教学环境带来的挑战。现代学生面对来自多元文化和大量信息的冲击,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可能相对较弱,教学难度加大。此外,高中语文教师在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准备与能力也是一个挑战。
为充分应用传统文化于高中语文教育,采取一系列策略至关重要。多媒体教学资源和互联网平台可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引入音视频教学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采用针对性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
传统文化不仅关乎历史、哲学和艺术,更涉及价值观和人文素养。通过启发式教学、学生参与式课堂、校外教育等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体验。
除了学校,社会各界也应当积极参与传统文化教育。文化机构、博物馆、社区活动等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体验。此外,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合作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项目,鼓励多元文化融合。
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需要解决多方面问题。应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他们在传统文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完善学校课程设置,增加传统文化课程内容;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五、成果与展望
抚今追昔,传统文化作为珍贵的文明遗产,持续影响着当代教学。在现代教育环境中,传统文化的教学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但也孕育着无限的发展前景。如何解决这些挑战并实现文化传承与融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传统文化教学面临着多方面挑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程度不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需要提升。同时,现代科技、新媒体等因素对学生文化认知带来新挑战,传统文化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传统文化教材不足、学生对文化理解困难、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等。这些问题妨碍了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传承和推广,也妨碍了学生对文化的深入理解。解决传统文化在现代教学中的挑战需要综合策略。例如,更新教学内容、增加文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师的文化教育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化活动等,都是改进教学现状的有效措施。
在现代教育环境中,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教学方法,探索创新教学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借助新媒体、互联网技术,创造性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文化理解能力。教师是传授文化知识和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引导者。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增强其文化底蕴,将有助于传承和教授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文化的浓厚兴趣。通过采取多种策略与教学手段,我们有望取得丰硕的成果。改善教材、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可以有效增强传统文化在现代教学中的地位,为学生传承优秀文化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文化传承与教育发展始终贯穿着人类文明的脉络。传统文化在当代教学中所面临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但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够找到并实现一种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入。我们相信,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不仅能够存续,更能焕发新的活力,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与宝贵的文化资源,激发他们对文化的浓厚兴趣,拓展他们的视野,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真金《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厦门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2] 周瑜《高中语文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文化传承的融合》,《课程教育研究》2016年第24期。
[3] 李兰冰《论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思想的现代性解读》,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4] 胡虹丽《坚守与创新: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侯宝琴,1976年生,女,汉族,山东省青州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高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