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背景下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衔接策略刍议

作者: 刘小芳 韩雪梅

摘 要:在统编教材背景下,初高中历史教学需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然而由于初高中历史的教材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方法均有所区别,导致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衔接工作难以开展,对历史教学的综合成效产生了严重影响。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衔接的重要性,包括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利于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文化素养、有利于保持历史的连续性等。然后从教学方法差异、教学知识断层、学生认知水平、教学内容重复等方面分析了统编教材背景下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衔接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树立教学观念,奠定学习基础;开展各类活动,传授衔接知识;设置衔接问题,提升思考水平;设定教学目标,建立历史框架等方面提出了衔接策略。

关键词:统编教材 初高中历史 内容衔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3.040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要注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所以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衔接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然而,由于初高中的课本在知识深度上有所区别,初中历史知识的储备如果不够扎实,将极大地影响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衔接工作的深入开展。六年一贯制学校如何进行中学历史教学的初高中衔接,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也是中学历史教师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基于此,从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衔接的重要性出发,教师要在教学方法差异、教学知识断层、学生认知水平、教学内容重复等方面深入分析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衔接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有效的衔接策略。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衔接的重要性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在面对史料、人物或观点时,能够进行理性分析、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衔接,能够帮助学生提升批判性思维,提高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析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衔接,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指人们对人类优秀文化的认知、体验和创造的能力。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是当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衔接,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文明发展和历史走向,加深对人类文明的认知和理解,提高文化素养。

4.有利于保持历史学习的连续性

历史发展是连续不断的,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衔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和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保持历史学习的连续性。

二、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衔接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差异

初高中历史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存在一定差异。初中历史教学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一般会通过大量故事、史料等手段帮助学生认识历史;而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各方面都提出了深层次的要求,学生需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并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规律和发展趋势。但这种教学方法的差异可能导致学生无法很好地适应高中历史教学。

2.教学知识断层

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相对高中来说,难度较低,且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还有待加强。这可能导致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无法很好地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认识框架。例如,初中历史教学可能只关注某一历史事件的单独影响,而高中历史教学则更注重从宏观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这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初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3.学生认知水平

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是影响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衔接的一个重要因素。初高中学生有着不同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初中生往往更关注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而高中生则更加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部分教师将其混为一谈,照本宣科,只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不够,导致学生的认知水平难以提升。

4.教学内容重复

从新《课标》中我们可以看出,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各方面都提出了深层次的要求。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一些曾在初中阶段学习的知识点会被再次讲解。这导致部分学生认为内容重复,失去对高中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也未进行有效、可行的思维训练和能力提升。例如,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背景、内容等在高中课堂上可能会被再次提及,但对于已经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的高中生来说,这种重复学习较为低效。

5.教学难度跳跃

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难度跳跃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初中阶段学习的是一些基础知识、简单的事件,而高中阶段则要学习更加复杂的历史事件与人物,这会让学生感到难以适应。例如,初中历史教材中很少涉及战争的细节、政治斗争的复杂性,而高中历史教材中则要详细介绍这些方面。这种难度跳跃会让学生感到困惑与失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初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难度。可以适当引入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人物,让学生初步了解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也可以利用初中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的细节以及背后的原因。

三、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衔接的措施

1.更新教学观念,奠定学生的学习基础

由于学生刚进入高中,高中教师需在教学中适当控制教学进度,降低难度,尽快使学生适应高中快节奏的课堂学习。学生的全面配合、教师的科学指导相结合,能够缩短初中、高中之间的过渡期。当然,在过渡期很多学生会出现焦虑感、不适感,如果教师没有第一时间进行调整、引导,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历史学习。历史教师就需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处理,鼓励学生,强化其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高阶思维。高中历史教师也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初中历史教材,帮助学生填补知识漏洞。比如,在讲解鸦片战争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生活化理念渗透到衔接教学中。在这一章节的相关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入“罂粟”“茶叶”,且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认识以上两种植物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可详细讲述相关历史故事,引出正是“罂粟”“茶叶”改变了旧中国的命运,引发了鸦片战争。这样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高效实施。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创建时序观念。时序观念主要是指在时间环境下对历史发展历程进行把握,且在叙述历史的过程中建立时间意识。在历史课堂中帮助学生树立时序观念,使其学会利用时间顺序对历史进行认识,有助于更好地衔接初高中历史知识,为高中学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开展各类活动,传授衔接知识

掌握历史知识的相关衔接方法不能—蹴而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实施部分有效、可行的活动来不断扩展学生的学习体验。这些活动不但要有较强的趣味性,而且要能够对学生的疲劳感进行缓解,有助于实现学生历史思维的深入优化。比如,针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主题,教师可以设计“历史探究员”这一游戏。在游戏的参与过程中,学生可从如下两个方面对知识进行开发。首先,分析并总结初中课本涵盖的主要知识内容,比如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等事件的历史意义等。对初中学生来说,这些问题并不难,他们在记录时还可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随后,学生还可站在其他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通过横向的历史发展趋势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对后世带来的影响等。由此让问题的积极分析从初中层面向高中层面过渡。其次,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部分历史事件结合起来进行现场互动,例如教师可选择对某个事件进行模仿,且在互动过程中加入自己的见解。在活动时,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具体表现,一些学生会与小伙伴产生认知差异,且形成自己的观点。对于这种现象,教师可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论述自身的观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可举办—些创新活动。例如宣传类活动,即“红色旅游城市”,这一活动有着什么意义呢?引导学生举出实际案例,进行探讨,以理服人。综上所述,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的衔接方法,主要目的是提升其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顺利开展。

3.设置衔接问题,提升学生的思考水平

在统编教材视域下,国内初高中历史教学需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优良的人文素养。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衔接,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历史学科教学需处在持续发展的状态,由学生思考、解答问题,才可以探索出重要的课程方向。基于这种现象,学生也可以串联新旧知识,形成相关知识结构,深度思考问题。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衔接性的问题进行设置,营造优良的情境,不再开展单一化的提问,而是将学生的自主性凸显出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如此才可以实施转化、更新,让学生综合分析知识,且在解答问题时探寻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方法,引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顺利完成相关教学目标、任务。

例如,在《探寻新航路》一课的教学之前,教师可将信息技术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展示葡萄牙的纪念碑图片,接着设置有效问题,让学生谈谈新航路开辟对全球格局带来的影响,并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分析,促使其发现本堂课的学习入手点。学生在学完相关知识之后,对与纪念碑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查询,大体了解“地理大发现”,认识、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具体原因。借助这种提问方式,不但可以对教学结构进行优化,且能够保证初高中历史教学的紧密衔接,引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强化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4.设定教学目标,建立历史知识框架

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衔接,能够帮助学生充分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变迁,加深对人类文明的认知和理解,提高文化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和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保持历史学习的连续性。

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明确教学目标是顺利进行历史学科教学的重点,它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知识库,而且能够推动学生的历史学习,提升其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而使学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深入的分析。所以,在对教学目标进行制定的过程中,教师需认真分析新《课标》和课程内容,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把握其与历史课程之间的密切联系,在保证教学目标清晰的前提下,一层一层推进,帮助学生创建起相关历史课程框架。

例如《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课,初中历史教学主要分析汉武帝时代的社会、文化与政治环境,且将历史背景结合起来,掌握汉武帝文治武功的意义,进而深入了解汉朝的综合发展,并且对西汉汉武帝的治理能力进行有效评价,进而为学生创造一个可视的角度,帮助他们理解汉朝的巅峰时期,到高中之后,在此基础上还要再深入探究这一阶段的中国政治体制,并初步将中国古代经济、中央集权体制的理论融入教学,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促使学生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开展有效的理论衔接。

总而言之,教师从树立教学观念,奠定学习基础;开展各类活动,传授衔接知识;设置衔接问题,提升思考水平;设定教学目标,建立历史框架等策略入手,可以实现统编教材背景下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科学衔接初高中历史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完善、可靠的知识结构,延伸学生的学习思路,强化学生的感悟意识,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在解读历史知识时,教师要意识到初中、高中历史教学内容衔接的重要性,且明确课本中的重点以及难点,设计各项教学步骤,借助以上策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发现课堂的入手点;促使学生对课本内容有深入了解,开展合理的安排、部署,让学生准确、及时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历史水平、能力,最终达到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 杨磊《基于文本对照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年第18期。

[2] 朱可《初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比较研究——再论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策略》,《历史教学》2022年第11期。

[3] 张海珍《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实践——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为例》,《山东教育》2022年第42期。

[4] 王琳《基于学习进阶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以〈两次鸦片战争〉为例》,《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2年第2期。

[5] 缪长春《衔接与提升:初高中历史整体性教学的思考——以统编版教材“中古时期的欧洲”为例》,《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22年第Z2期。

[6] 王明贵、林桂平《浅谈高中历史新教材深度教学“五必须”——兼谈统编初高中历史教材教学的衔接问题》,《教育文汇》2022年第9期。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统编中学历史教材的初高中教学衔接策略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1–15–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