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
作者: 陶萍摘 要:随着我们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完成基础文化教育,又要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才能让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目的。以往,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大多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让学生能够顺利地通过测验上,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经常出现的理论知识,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却忽略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的学科素质有待提升。要达到培养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目标,教师就需要改变传统的历史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式,把历史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从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意义出发,就如何在中学历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高中历史 核心素养 培养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3.041
随着教育的不断进步,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培养关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不仅掌握历史知识,还能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和价值观。教师要从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意义出发,探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1.深化历史认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通过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深化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历史知识,还能学会如何批判性地分析历史资料,辨别历史记载的真伪,以及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学生未来面对未来的学习,以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拓展学生的全球视野,增强跨文化的理解
历史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东方与西方的桥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引入世界各地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拓展全球视野,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这种跨文化理解能力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尤为重要,有助于学生未来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交流与合作。
3.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历史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更是人文精神的熏陶过程。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领略到人类文明的瑰宝,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传承。这种人文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价值观,培养其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终身学习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学会如何查找和整理历史资料、如何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这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将使学生受益终身,为其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5.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其公民意识
历史是社会的记忆,也是公民教育的重要资源。通过高中历史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到国家的发展历程和社会的变迁,从而增强其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历史教学还可以培育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其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成为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合格公民。
二、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
1.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就是人们关于社会历史的基本观点,并把它看作是一种客观的、内在的规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将唯物史观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目光来看待和解读人类历史发展,要让他们认识到,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唯物史观在马克思的哲学体系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高中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识,以便更好地了解历史、认识历史以及学习历史,进一步为今后的历史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历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核心素质。要想培养高中学生的时空意识,就要引导学生把历史事件、人物等放在具体的时间与空间关系之中进行认识,并指导他们以历史人物与事件为中心展开学习,要让他们了解到,对具体的历史事件,不能仅从当下的社会思想角度去认识,而要分析该事件所发生的时代背景,多角度、全方位地去理解。在历史研究中,时间和空间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性素质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它要求学生具备对数据真实性和可靠性的判别能力。教师需要提供各种史料,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鉴别史料的真伪,整理信息,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这种素养的培养,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探寻历史真相的窗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汲取真知,为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如何搜集、整理文献资料,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了解相关的知识。与此同时,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使他们对文献资料的真伪有较好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对文献资料的判断能力。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环节,它要求学生不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忆上,更要深入到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历史不是孤立的片段,而是一个连续、相互影响的过程。因此,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必须学会如何阐释历史事件,理解其背后的原因、影响和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原始史料、比对不同来源的资料,以及运用逻辑推理,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也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自己置身于历史情境之中,从而更真切地感受和理解历史。同时,教师还要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告诫学生不能随意掺入个人主观臆断,这样才能形成对历史全面而准确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够提升对历史的理解能力,更能培养出一种严谨、客观的学术态度。这种态度对于他们将来的学术研究或职业生涯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逐渐学会批判性思维,不盲目接受现成结论,而是学会自己去分析、去判断,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5.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教师通过讲述丰富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感悟先辈们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牺牲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感共鸣。家国情怀不仅是一种情感寄托,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让他们明白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与国家的繁荣昌盛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应该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他们肩负着推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任。家国情怀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从而更加珍惜和热爱自己的祖国。
此外,家国情怀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能够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时,他们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实践中,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为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自强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将成为学生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1.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否对所学的历史现象进行思考,反映出他们在课堂上是如何体现其历史核心素养养成的,同时,也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一种补充。用唯物的观点来进行自己的历史思维,推动了唯物史观的发展,推动了历史核心素养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合理地设置课题,引导学生从唯物角度进行思考,从唯物史论的研究角度来解决问题。首先就是以中国历史的发展为切入点,对历史唯物主义内涵的理解。知识资源不应该仅限于教科书,还应该扩大到网络和有关书籍资料当中。其次是对历史问题进行唯物史观的分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分组并开展学习,进而完成相应的任务,从而进一步培养高中生的唯物史观。
2.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对历史事件的重要程度、其后续的影响和意义进行研究,从而使学生形成历史时空观念。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大多以教材为主,若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仅有短短一章,就造成了学生们无法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社会环境;或是因为时代的差异,学生对过去的事件产生了误解,甚至出现了歪曲历史的情况。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和其他现代科技手段,将那段历史重现出来,创设一个虚拟的环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思索,从而形成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随着教学科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优化教学活动的方法也越来越多,教师要合理利用现代的信息化技术,其中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并还原真实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不要完全以现代人的思维去看待历史,而要从时局变迁、环境变迁的视角去思考、去分析,从而深化对教材中的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3.培养学生史的料实证能力
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史料学习是一条很重要的线索,准确的史料能够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论素养、理性精神以及人文情怀等方面的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很少引导学生就有关的史料进行探讨,这样,虽然学生似乎已经了解了一些历史知识,但是他们的知识局限于书本,对于真实历史的认识总是停留在肤浅的层面;在未来的教学中,他们只会回答书本和试卷上的问题,而缺少对史料的应用与了解,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他们的史料实证能力也得不到提高。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史料收集和分析鉴别能力的培养,从直接教授的方法入手,转变为让学生自己收集并运用知识,以及根据自己找到的史料,解答相关问题。除此之外,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要加强学生对知识要点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将其应用到今后的其他学习当中。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意见进行评估,使其在思索中获得发展。
4.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学生历史阐释能力的培养,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反思性学习和总结性练习,使学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找出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教师可以针对一个知识点提出问题,使学生能说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这个问题。大多数的教师在这一环节上的教学方法都很单一,他们习惯于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而学生往往不用多想就能回答出与之相关的答案;或者是在教师问完问题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这不仅会引起学生的质疑,也会影响学生对更多内容的思考,阻碍其语言组织能力的发展。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教师要把讲解转化为提问,用追问来引导学生展开延伸思维。在此过程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讨论和思考的时间。这样做既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从而达到历史教学目的。
5.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培育,并促使高中生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要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正确评估学生的情绪、价值观、新知识、新行为、新习惯等。立足于历史和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感。把人文精神、民族性、时代性的教育观引入到教学中,从而推动课程改革,进而加强课程体系和课本内容的衔接。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比如,在引入历史知识时,高中历史教师可以把一些民族文化元素,比如中华民族精神引入课堂,让学生从只是针对历史概念的学习转变成带有感情的学习。由此,学生可以体会到掩藏在历史背后的民族精神,进而产生爱国主义情感。
6.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是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要认识到自己在继承、发扬和创新优秀历史文化中的责任,牢记历史使命,为民族的进步贡献力量。这种使命感将激励学生更加珍视和尊重历史,同时也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培养核心素养,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深化历史认识、拓展全球视野、提升人文素养、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这些都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价值所在。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式,将核心素养融入课堂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能力、历史解释能力、家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还能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为其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值得每一位历史教师深入探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杨波《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年第8期。
[2] 王芝园《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路径分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3年第1期。
[3] 杜泽林《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措施探讨》,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第六届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一)》2023年。
[4] 肖登望《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高考》2022年第36期。
[5] 翟玲玲《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园》2022年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