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方法的创新
作者: 胡安峰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理论知识丰富,交叉性强。要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道德与法治,领会其内涵,教师就要基于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特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要求,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创新。要通过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来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学生的互动与参与,在交流过程中强化思维的碰撞,从而实现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融会贯通,有效应用。本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模式创新、思路创新等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借鉴。
关键词:初中 道德与法治 教学方法 创新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3.048
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道德与法治学习关系到学生思想、品质、“三观”的引导与培养,是建立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由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注意方法与思路的创新,就容易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学习质量不理想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学习质量,教师要从教学思路上进行转变,从教学方法上积极创新,并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养成。
一、创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初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多样化的价值观和复杂的社会法律关系。在这一背景下,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方式——以讲授为主,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已不再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需求。创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方法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其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教育方式的转变。新时代的学生具有更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内在动力的形成,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知识信息的快速更新要求教学内容的及时性。在信息时代背景下,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不断更新,学生需要及时掌握最新的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因此,教学方法需要创新,将时事热点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增强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再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要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案例教学法、探索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融合,以及多元化评价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为其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社会实践的需求要求教学方法的实践性。随着社会对人才的法治和道德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学生需要有足够的机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创新的教学方法应当鼓励学生走出教室,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深化理解和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创新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新《课标》背景和教育改革理念要求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是理念到模式的全面创新,而落实“以生为本”的基本原则是创新的核心。只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围绕学生成长出发,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积极运用多方资源,比如,组织成立教学研小组,就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集中智慧与力量提出教学创新的有效方案,并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上实施生本教学方案,打造高效生本课堂,从而更好地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2.探索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的融合
从当前中考分值上可以看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重要性在不断提升,而道德与法治的考核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知识内容更是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在教学上要体现创新性,除了对教材内容不断拓展之外,还要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与实践性学习,并将这二者进行有机融合。在具体的操作上,可以将跨学科教学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利用时事热点、社会问题等来作为学生探索与实践的切入点,以此来引导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发展。
3.教学资源的创新利用
道德与法治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是德与法的融合,也是情与理的融合,仅仅只靠书本教材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也因此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与创新离不开大量资源的辅助,这也是教学创新的关键。尤其是结合时事、结合具体的案例与问题,更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所以,教师要重视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要运用好各种渠道与形式的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包括积极利用好互联网资源。当前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上信息高度聚集,能够成为很好的教学补充教材;生活中也有大量的案例可以运用,能够对知识点的讲解起到很好的示例作用。
4.案例教学法的创新运用
案例教学法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具体的社会案例,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法律的生动实践和道德的具体体现,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创新运用案例教学法时也可以整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运用视频、微电影、漫画等多媒体资源,使得案例教学更为生动、形象。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对案例的剖析和讨论,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查找资料,举行模拟庭审、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法律意识。
5.评价机制的多元化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尤其关键,传统的评价体系较为单一,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当创新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应包括学生的参与度、思考深度、实践能力等。例如可以设立课堂参与评价、小组讨论评价、社会实践报告评价等多方面的评价指标,从而激励学生在多个层面积极学习,体现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的必要性
1.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
教学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任何单一的教学方法都不能完全适用于所有学生,及其所有学习阶段与过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与要求,以及大环境对教学方法进行完善与调整。教学方法的创新应该贯穿于教学改革的全过程中,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中去。而在教学思路上更是如此,教学方法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思路的创新。教师要先了解学生学情,包括学习态度、方法、基础情况等,在此基础之上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与计划,并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控制好节奏,总结成果,再将成果转化应用于教学创新中。
2. 创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
新时代,无论是学生个体,还是国家整体,都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发展形势。为了突破压力与阻力,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个体的美好生活,就需要高质量的教育来推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基于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快速发展的特殊性,以及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理论性特征,为了实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精髓,教师就要结合学科特点与学生特征不断创新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创新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也能落实教学创新,促进教师专业教学水平和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在教学创新的过程中,教师必然会用到更多教学资源,尝试更多方法,以及不断总结教学成果,并持续改进,这是落实教学创新的必由之路。
3.培养创新型人才
道德与法治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同于其他的文化课,它没有公式定理可以遵循。教师要教好道德与法治,需要从方法上、内容上、模式上与渠道上等多方面着手,通过多措并举,多渠道发力,来实现对学生思想、意识、行为、品质的全方面引领。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落实中,重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是重要的教学创新任务。这需要从教学方法上体现创新,结合学科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多样化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针对实际创新探索。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社会担当。
4.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
道德与法治学科不仅仅具有学科引导作用,对于学生的“三观”、品质、法治素养形成更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要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让道德与法治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利用好道德与法治素材与资源、方法与渠道,引领学生的思想,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品质。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的创新
1.更新理念,加强教师的创新意识
要进一步体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性,教师自身首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并积极革新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师本”观念。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重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例如,在课程设计上,积极利用新技术、新形式,体现教学设计的创新性。利用微课这种新颖的教学形式将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与理论知识进行融合,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2.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创新方法要从多方面着手,尤其要重视情境创设对于学生思维引导与启发的创新性作用。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多样化资源进行多样化情境的创设,包括利用问题情境、任务情境项目情境的形式来促进学生参与,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探讨、实践,并深度思考。再结合情境的引导,与知识内容的要求,来启迪学生从新的角度进行思考,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
3.开展实践,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
基于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的丰富性,学生如果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去学习,不仅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还会影响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所以,针对这种现象,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创新上,教师就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例如,以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通过布置课外作业,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生活场景更好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通过社会调查的形式落实作业内容。如以环境保护为专题,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对社会现象进行调研实践;从节约资源的角度为问题解决的出发点,引导学生结合现象总结问题原因,提出对策。这样可以提升作业的全面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大局观,也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
4.进行互动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道德与法治学科十分严谨,也有着十分显著的机动性、灵活性特征。说它严谨是因为该学科是对学生的道德素养、法治意识进行全面引导,具有天然的严谨性与目标性;说它机动与灵活是由于它与社会环境、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并且对其学习不仅仅作用于应对考试,更为关键的是从思想信念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使其具备一定的思考与思辨能力。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话题互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当前大热的人工智能问题。人工智能在很多领域已经部分或是全部替代了人的角色,为此而产生的一些道德问题、涉及的法律知识,比如知识产权的保护等,就可以作为话题来引导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开展辩论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道德与法治在生活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也有一定的应用范围,当前的社会中信息资讯高度覆盖,技术快速革新,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巨大的变化,者对于中学生成长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道德与法治学科要发挥出积极的育人作用,就不能局限于学科知识内,也不能局限于课堂内,而是需要将知识内容进行不断延伸与拓展。可以通过开展一些辩论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的辩论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围绕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包括积极的与负面的影响展开辩论:人工智能在促进人类生产生活进步的同时,会对人类的创造成果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从法律的角度来进行完善?引导学生辩论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见解,并理清知识脉络,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6. 演绎话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跨学科育人作用,教师还可以利用演绎话剧的形式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排演话剧不仅仅需要对剧本、台词进行设计,同时还要将社会热点与实事进行融入。在组织和创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比如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艺术特长等,这是很好的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知识内涵十分丰富,在新时期,教师要从教学内容上不断拓展,并加强知识与社会发展、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以及现实生活间的深度联系。以多样化的情境、案例、话题、任务以及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兴趣与积极性、主体性,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实践,更好地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养成。
参考文献:
[1] 卢妙《捕捉课堂动态 点燃智慧火花——生成性评价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运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年第27期。
[2] 管雯《“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研究》,《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年第5期。
[3] 王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实施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策略探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2期。
[4] 张跃茜《体验式教学活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策略探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7期。
[5] 王畅、王亚男《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视角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方法创新研究》,《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
[6] 吴文哲《教育重在育人 育人重在育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评价维度探析之二》,《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年第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