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议题式课堂助力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作者: 田立花摘 要: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国家倡导中学政治采用议题式教学。议题式教学是一种以议题或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采用议题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升个人的思想政治素养。本文主要介绍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了设置议题式课堂的意义及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议题式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3.050
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大都是采用灌输式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动机。而采用议题式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师通过选择精准议题、设计启发性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时间去深入思考、发表观点及探索知识,深化自身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并提升个人的思想政治素养。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议题选择不合理
选择合理的议题是开展议题式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部分教师在选择议题时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背景,议题缺乏实践性,难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问题相关联或没有实效性。这样的议题选择会导致学生对课堂内容失去兴趣,难以积极参与,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某些课堂中的议题选择可能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这意味着学生无法接触到不同领域和层面的道德与法治问题,限制了他们的视野和思维发展。
合理的议题选择应该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具有争议性和多样性,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问题相关,与学生的发展需求相匹配,同时考虑学生的背景和需求。这样的议题选择能够促进学生的参与、思辨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任务布置不恰当
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活动式时没有明确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任务和要求。对于议题式教学而言,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是至关重要的,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任务的重要性,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意义认知。若任务布置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提供多样化的任务选择或不同层次的任务要求,可能导致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动力下降,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目标。
合理的任务布置应该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要求,具有多样性和争议性,具备连贯性和阶段性,提供实践和应用的机会,并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这样的任务布置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促进他们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
(三)评价方式较单一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如考试、作业以及简单的问答,往往比较注重结果,侧重于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却忽视了其他重要能力和素养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采用统一标准,不仅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无法准确评估每个学生的学习与进步。这种单一的评价方法会限制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议题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批判性思考,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应该探索多样化评价方式,可以涵盖不同方面的能力和素养。例如小组讨论,议题辩论,个人感悟等,同时也可以借助学习日志、观察记录、学生自述等方式来进行评价。这样不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锻炼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并培养其综合能力和素养,以适应未来的挑战和需求。
二、设置议题式课堂的意义
(一)对教师的意义
1.转变教学理念,激发教学热情
议题式课堂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教师通过设计和引导议题式课堂,逐渐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形成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教师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发展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能够在议题式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互动,参与有意义的学习过程。通过看到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教师能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满意度和工作动力,促使他们更加热爱教育事业。
2.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
议题式教学要求教师将课程内容与现实议题结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这要求教师不断创新教学设计,开展富有活力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提高教学效果。实施议题式教学需要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和教学方法,提高专业水平。教师需要研究和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议题,深入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原则,以及教学设计和评估方法。这将促使教师进行专业发展和自我提升。
(二)对学生的意义
1.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参与意识
议题式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在议题式环境中有机会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议题进行学习,而与现实问题相关的议题则使学习更加有意义和具有实际价值。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投入学习过程。在议题式课堂中,学生需要积极主动地查找、整理和分析信息,进行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他们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创造者。这种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使他们具备了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自我驱动的学习态度。通过议题式课堂,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他们可以追求自己感兴趣的议题,深入探究,并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这种积极的学习体验促使学生更加愿意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动力和参与度。
2.培养思辨能力,提高道德素养
议题式课堂提供了一个将道德与法治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平台,并鼓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通过探讨和解决议题,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理解道德和法律规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与意义。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原则的理解,并促使他们能够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面对具体的议题时,学生需要分析问题、提出观点、辩证思考,并展开互动交流。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思辨和批判能力,使他们能够理性思考道德与法治问题,并形成独立的观点和判断。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应用议题式课堂的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精选合理的议题
议题贯穿议题式课堂的始终,需要在选择、设计的时候深度思考。在议题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以教材内容为核心,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议题选择。同时也要注重整合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情境的关系,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议题,让他们能够理解和应用道德与法治的原则和知识。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要求,确定议题的难度和适宜程度。确保学生可以理解和参与讨论,但又能够引发他们深入思考和探究。结合教材进行选题,既能加深学生对于教材理解,也能促进学生在议题中思考。
例如,在学习《交友的智慧》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议题设置为“如何与他人建立友谊”,这一议题与教材紧密联系,同时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该议题可以以下面的小故事为背景:小明失去了好朋友小强后感到孤独,他不擅长交流。他注意到新同学小芳,决定主动与她交谈。小芳友善回应并邀请他参加学校活动。他们成为好朋友,小明变得自信开朗,与其他同学也建立了友谊。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友谊的意义,以及如何主动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培养深厚的友谊。这一生活化的议题可以增强学生的熟悉感,减少抵触心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分享自己的交友经历和观点,谈论如何与他人建立友谊以及如何解决友谊中的挑战等。通过这一议题,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知识来建立和维护一段健康的友谊关系。
(二)巧妙设计问题,提升思维能力
针对课文中的内容来设计相应问题,可以让学生的个体思维在问题的驱动下经历“由浅至深”的发展,使他们能够多方位地思考文本中的内容,这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通过设计多样化的、引人思考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思考议题,引导他们主动思考。这样的多元视角思考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
例如,在学习《我们的情感世界》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认识自我”作为议题,引导学生自我觉察,关注自己的内心和情感世界。可以以下面的故事为背景来展开探讨:小明的父亲是一名军人,因为执行任务时不幸牺牲,使得小明失去了亲人的关爱和支持。根据此故事,让学生进行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可以从情感世界、自我认识、爱国情感和正义感等方面展开讨论和思考。教师根据这个故事,提出以下问题:“小明在父亲离世后,会经历什么样的情感变化?他会进行怎样的自我探索?”小明在父亲离世后,经历了巨大的情感冲击,他失去了重要的情感支持来源。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面对困难时如何处理情感挑战,个人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如何发展自我意识,如何从困难中找到力量和勇气。小明的父亲是一名军人,在执行任务时牺牲,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贡献,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爱国情感和公平正义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分析这个故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智慧、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提升他们对于情感和道德问题的应对能力。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有趣的教学情境会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情境的创设直接影响着同学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可以应用情境教学法,使课堂环境更生动形象,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在情境中促进学生思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可以设立问题情境、接着多媒体资源、开展角色扮演活动等。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能力来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议题情境,这样学生会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形成思维的碰撞。
例如,教师在讲解《生活需要法律》这一课时,首先可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法治公益广告《英雄篇》作为议题背景,该广告通过真实的案例展示了法律的重要性和保护作用。其次,教师应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为主,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视频里面出现了哪些法律?你还知道生活中的哪些法律?”教师的问题预设可指导学生从不同层面进行过分析和探究。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地讨论,如讨论广告中出现的事件与法律之间的关系,讨论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和解决争议中的作用等。由此可见,在议题式课堂上引入多媒体素材和讨论,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法律的作用,引发他们对于法律的思考与认识。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变得更活跃。
(四)开展实践活动,巩固教学成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活动的主体。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教学要体现实践性,所以选择的议题要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以此来巩固教学成果。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并实践学科知识,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除了学科知识的应用,实践活动还能促进学生的思想情感发展。通过社会实践,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社会问题和现实挑战,拓宽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学习《维护秩序》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如每位学生轮流维护班级秩序。首先说明轮流维护班级秩序的规则,每个学生担任班级秩序管理员的角色等。其次,学生一起制定班级秩序规则,让他们参与规则的制定过程。秩序管理员每天负责记录违规违纪行为。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要组织全班学生讨论、总结和反思,分享他们在维护班级秩序中的体验、感受、经验和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改进建议,进一步优化活动效果。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遵守秩序的作用,使学生能够自觉维护和遵守社会秩序,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采用议题式教学模式是很有价值的探索和尝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素养,还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形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新课改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要创造性地运用议题式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路径和新方法,让课堂变得灵活、生动,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交流互动。
参考文献:
[1] 金学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议题式教学策略探究》,《试题与研究》2023年第30期。
[2] 刘晓天《在实践中提升在感悟中成长——初中道德与法治体悟式教学探析》,《中学课程辅导》2023年第29期。
[3] 陆诚《巧用议题式教学,建构高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育界》2023年第23期。
[4] 王锦玫《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研究》,《文理导航》202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