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道德与法治同传统文化的整合教学探讨
作者: 刘恒兵摘 要:近年来,教育界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关注与日俱增。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将其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可以帮助初中生塑造正确的道德观念,还可以促进其思维方式的成熟。基于此,本文讨论如何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并应用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初中 道德与法治 传统文化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3.052
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与智慧,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坚实的基石。文化间的纽带紧密而丰富,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与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关系。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领悟并传承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也是提高中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结合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帮助学生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坚守自己民族的文化根基。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中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正经历身心的关键发展阶段。古代的“仁义礼智信”“孝顺为百善之首”以及“温文尔雅,恭俭有度”等道德理念,对于现代学生来说,仍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道德与法治教育与传统文化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而且,当传统文化以更加接地气的方式传达给学生时,学生更容易与之产生情感共鸣。这种文化上的共振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内涵,塑造正向的价值观。将其与课程整合,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文化的认同,还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综合来看,道德与法治与传统文化的整合教学,有利于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中华传统文化中不仅包含着经典的道德观念,还有一系列的哲学思想。将这些哲学思想引入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能够有自己的思考见解。融合传统文化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从而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当学生对自己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时,学生更容易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此外,传统文化的引入不仅是内容的增加,更是教学方式的创新,可以打开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还可以助力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流互鉴。将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还可以为学生的人生旅程提供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支持。这样的教学模式理论性强,既有深度又具有实际意义,值得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实践。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1.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融合传统文化知识
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入课堂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准确确定切入点,深度解读教材内容,并确保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内容能够结合。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可以帮助教师建立起有效的教学框架,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探索兴趣。
为了准确把握教学切入点,教师首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需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其在学习与生活中的思维模式进行定向教学。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经验和思维方式,因此对于教师来说,了解这些差异并据此进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对学生需求的深入了解,教师可以为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合适的教学策略,将传统文化知识有机地融入课堂,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深入参与并对中华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其次,教师还需要深入研究教材,发掘其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并根据需要进行扩展,以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学习。道德与法治不应仅局限于其学科范围内,而应结合历史、文学和艺术等学科,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法治教育相融合。
此外,案例教学法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选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真实案例,让学生从中体会到道德与法治的实际意义。为了成功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知识,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需求,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并确保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从而为学生提供充实高效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学习《少年有梦》时,教师在上课前播放古代英雄岳飞的少年时期的故事片段,并问学生:“古代的少年与你们有何不同?他的梦想是什么?”由此引入课文《少年有梦》,教师阅读文本,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梦想及为梦想所做的努力。将学生分组,选取一个传统故事中的少年人物,与《少年有梦》中的现代少年进行对比,探讨两者在梦想追求上的异同。学生分享对比结果,并讨论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如何帮助现代青少年更好地追求梦想。最后教师重申梦想的重要性,并强调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借鉴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使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这样的教学实例不仅能够让学生理解并珍惜自己的梦想,更能通过传统文化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注重教育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深刻关注教学实施的每一个细节,尤其是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为其提供有吸引力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深入思考的动力。为了真正发挥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作用,教师要寻找并利用学生的兴趣点,针对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创新,选择最适合的方法,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接受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在整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传统文化时,教学过程的关键。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与认知能力。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思想,教师应通过生动的历史故事、经典文献和实例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道德理念,并将其与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境相结合,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应用这些道德规范。为了增强学生的认同感,教育过程中应融入中华传统美德,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
情境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站在真实的道德决策场景中,思考并做出决策。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面对复杂的道德问题时,如何运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原则进行判断选择。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教师还可以组织各种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道德判断,并通过反思进一步加深对道德认知的理解。此外,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创新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合作讨论、实践探究等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方法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培养出有道德情操、有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学生。
例如《认识自己》一课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教师引用《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自知之明。并提问:“为什么了解自己对于我们的成长非常重要?”带领学生阅读正文,讨论文章中提到的自我认知的重要性,通过孔子、庄子等古代哲人的思想和故事,强调自知、自省的价值。并分享“君子自强不息,小人自惰不前”的道理,鼓励学生不断自我提高。通过“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故事,让学生理解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做出选择和取舍。在课堂最后总结强调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结合传统文化的智慧,持续自我探索和成长。
3.渗透传统文化故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初中阶段,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接纳与认知正在形成,因此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特别是渗透传统文化故事,不仅能够丰富课堂内容,还能深化学生对民族的认知,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首先,传统文化故事充满着丰富的道德情感和法治意识。无论是《史记》中体现“信、忠、义、仁、勇”的故事,还是《孟子》《荀子》中的儒家思想,这些古代文献中所蕴藏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与现代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要求高度一致。因此,将这些故事融入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
其次,通过讲述传统文化故事,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传统文化故事中,古人展现出坚忍不拔的精神、智慧与勇气,为了正义和真理而努力奋斗,为了民族的繁荣发展而不懈探索。当学生了解到这些故事时,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自己民族的伟大,从而培养浓厚的民族自豪感。
再者,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情感,使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觉的公民。渗透传统文化故事,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体验道德情感,对比历史与现实,自然地产生对正义、公平、诚信等的认同感,从而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最后,要实现传统文化故事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有效渗透,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传统文化素养,还要善于将传统文化故事与现代社会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达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例如,教师在讲解《让友谊之树常青》时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真正的友情?”并介绍“深交无言,知己难求”的道理,说明真正的友情不在于言语,而在于心灵的沟通。鼓励学生珍视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在初中阶段,核心教育原则是将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相结合,以促进学生的思想认识与情感体验。这种整合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吸收与应用,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体验传统文化的精髓。
首先,通过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可以使传统文化和道德法与治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真实。当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找到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点,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其次,联系生活实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评价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结合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来践行公民的义务。这样,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法律条文的具体内容,还可以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治理的深远影响。
此外,结合生活实际的教学方式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与现实生活的对照,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传统文化中的优点与不足,从而培养出对文化的尊重和批判的双重态度。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可以使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真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此种整合策略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世界观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师生交往》这一课题旨在让学生认识到和教师的良好交往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并结合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的观念,进行深入的教育引导。教学中,教师随机选择一名学生,进行一个简短的现场对话,话题可以是学生近期的生活、学习等。通过即兴对话,展示师生之间真实、自然的交往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对话,解读中华传统中师生之间的尊重与理解。与学生探讨,在现代社会中,古代的尊师重道如何结合当下的教育环境。并在课程中创建几个师生交往的真实场景,如学生请教作业问题、教师与学生讨论未来规划、学生向教师表达某些困惑等。学生分角色扮演,进行模拟对话,然后进行点评。教师引导学生分享此次活动中的收获,以及对师生交往的新认识。以此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珍视与教师的交往,不仅是求知,还要学会沟通与理解。
5.积极运用传统文化,丰富教学素材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积极运用传统文化作为教学素材,可以为学生提供深厚的文化背景,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首先,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和历史人物可以作为生动的教学案例。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内容,不仅具有教育意义,更为学生提供理解判断当代社会问题的历史文化背景。
其次,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和社会制度,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立体的知识结构。这些传统文化中的深厚内涵,为学生提供更加宽广的思维视野和更高层次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此外,积极运用传统文化作为教学素材,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更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传统文化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教学资源。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利用传统文化中的内容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教学素材。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例如《感受生命的意义》一课,教师播放一段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念的短片,邀请学生分享从短片中得到的感受。教师结合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探讨,如《论语》中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如何借鉴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找到人生的意义。
综上所述,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为学生奠定坚实的思想品德基础和法治观念的关键。结合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能够使道德与法治教育更具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在学习法律的同时,也能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钟兴《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践研究》,《广东教育(综合版)》2023年第6期。
[2] 邵雅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研究》,《当代家庭教育》2023年第10期。
[3] 于惠玲、刘乐、闻婧、孔繁悦、马媛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3年第3期。
[4] 杨佩佩《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家长》202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