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策略探究

作者: 胡婕

摘 要:针对当前不少学生在阅读中没有掌握阅读方法,课前阅读准备不足,阅读内容没有延续性,缺乏教师指导等诸多问题,本文从阅读认知过程的研究入手,结合校本阅读材料,分析如何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目的在于突破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阅读学习中的障碍,并且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 阅读能力 读后评价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4.003

一、阅读的含义和重要性

广义的阅读是指“读者通过视觉或口诵等方式从书面材料中提取信息,调动自身的认知能力和情志因素,采用一定策略对其进行理解、推断、整合、体验、反思和评价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狭义的阅读是指“读者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并理解、推断、整合、体验 、反思和评价的个性心理特征”。简单说,浅层阅读就是语音感知、认识词汇,更深入的则是理解、构建意义。是无声的内心对话,阅读就是思考,不可以光读文字而不思考内容。

在考试中阅读是从句子段落、命题组织,最后到语篇分析的完整过程。因此,需要阅读者随着阅读片段增多不断建构认识,有控制地理解段落,进行加工并产生想象、猜测、推理,最终证实主要内容和思想。

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增快,而阅读让人们在浮躁的社会里得到一丝宁静的空间和心灵慰藉。当下人们的阅读内容、阅读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阅读能力已经被摆在了促进时代发展、人类进步的及其重要的位置。阅读能力是学习语文和其他所有学科的基础。高级阅读能力以低级阅读能力——字词认读和句子理解为基础。

二、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一)提取意义的碎片化

阅读是一种理解过程,像编程一样,是读者对文本的解码,并从篇章中提取意义的过程,是一种加工和简化,就如把一本厚书读“薄”了。学生无法概括读物内容,是片段化、碎片化的阅读造成的。学生从某几页某几段的阅读开始,只能逐渐拼凑、整合,因此意义的提取非常有限。如果不理解、不抄写,整合失败,会被教师批评,学生自然信心动力不足。因此教师要多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意义,讲解学生理解模糊的内容,并在修订中进行成果展示,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学习动力,增强其阅读的信心。

(二)聚焦多点而产生焦虑

参加阅读时,当有控制的阅读中断时,用容量理论看待,只有一少部分字词、段落、语篇会在读者脑海中浮现并参与到理解过程中。这就是为什么要一遍遍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段落精读。头脑专注于某一个问题时,会加速思考。找出重点,就可以准确聚焦注意力,别的地方不要耽误时间,防止聚焦多点而分心。

(三)阅读速度慢

要快速培养学生针对某个章节、人物和事件能快速把握的能力。比如《雾都孤儿》里的小主人公遭到的不公正待遇,会引发读者对人性冷漠的思考和同情。精读完相关段落,学生可以概括:奥利弗母亲去世,被送到教会从事体力劳动,不会偷奸耍滑、阿谀奉承,经常被打骂。可怜的奥利弗背了黑锅被撵走。他被殡仪馆老板看中,却被嫉妒又遭到老板误解,含恨奔向雾都伦敦。后来误入贼窟,被训练为扒手,被误解偷了绅士的手绢而被人追捕,书摊老板证明了他的无辜……每读一个章节写一点感悟,概括全书主要内容就是做重点章节概括的加法。

(四)记忆力不足,语言加工不够,感受无重点

因为记忆点不同,所以孩子们加工出来的感受侧重点不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尽量细化,让学生找到重点信息并能把信息提取出来。针对问题要谈清楚,问题虽小,也不能东拉西扯,要有事件脉络和人物关系。目前小学生的水平大都体现在解释性阅读上,偶尔有的中高年级小学生会出现批判性思维。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联结力、提问力、图像力、推测力和转化力增强对文学类文本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前、中、后提问题。其中,图像语言是让学生在脑海中制造图像,一、二年级的看图说话就是遵循了该原理。

(五)阅读深度不够

学生存在虚假学习、无问题思考、服从文本的惰性思维,缺乏交流合作,知识加工表象化、缺乏情感表达、思维单一固定等许多问题。朗读的声音并不是思考的声音,作为阅读的推动和观察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帮他们记录下思维的声音:“我想知道……我正在想……那么,可能……”推测就是从少量文字中找出线索,要告诉学生作者每次只会给出很少的线索,应当努力推测,让他们也从观察到的、想知道的、推测到的入手分步展开阅读。

三、阅读能力的提升

阅读能力是辨认和理解书面语言,并将书面语言转换为有意义的语言的能力。国外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早期活动以识字为主,儿童可以通过发音和意义快速理解。阅读是建构性思维,包括应用、分析、评价、想象。约翰逊提出阅读包括词义的存储、内容推理、结构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态度、情绪、找出表面和内隐问题的答案。亨特认为阅读能力由解码速度和整理连贯能力组成。而学生阅读从语段到语篇的过渡需要长期积累,一般的学生需要一个学期36个课时(一周2学时,总共18周),只要长期坚持,就会从句段到语篇有突破和质的飞跃。

某一学期的社团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制定阅读计划,明确自己报阅读社团的目的、已有的背景知识有哪些、还想读哪些书。学生在第一节课上先找到自己的“阅读力”,读了吴天的小说《三道彩虹》的节选。大多数学生可感受到小说中女孩善良可怜,她冒雨去挣钱,没有好衣服、好鞋,忍受城里孩子的白眼和嘲笑。有的同学却被小说中雨的美景吸引,忽视了雨对女孩悲惨命运的衬托作用;有的学生理解了挣钱不易,不要乱花钱,珍惜在校园的美好生活等;也有的同学感到要善待他人,分享自己不用的生活学习用品,应培养勤俭节约的品质。接着朗读精品读物,自选读物有励志散文、谜语集锦,经典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海底两万里》《傲慢与偏见》《福尔摩斯探案集》《基督山伯爵》《堂吉诃德》《悲惨世界》,童话《爱丽斯漫游奇境记》《安徒生童话》《绿野仙踪》。学生进行多种类的自主阅读和探究,我给他们一个学习任务框架,比如总结《昆虫记》的主要内容简介、主要观点和主要收获。第二节课发阅读笔记,学生写下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我用摘抄、泛读章节,概括段落主要内容,培养对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思想感情的方法,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三节课的阅读。让他们分享自己的阅读笔记,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所理解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在社团内交换读书笔记,鼓励在全校广播站分享阅读心得。

四、泛读和精读策略的指导实践

泛读语篇固定,问题明确。比如我请六年级同学熟练地朗读两遍《论旅行》,并谈对旅行的看法。学生在提取信息和找出重点问题方面有明显不足,为此我设计了几个问题串联如下:“1.旅行是什么?2.旅行的目的是什么?3.哪些是值得游览的?4.如何提高旅行效率?”而学生通过勾画文章查找答案,可以快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如果要告诉学生旅行的方法,那么问题2和4应作为旅行的重点问题。而精读则可以以一本文学名著为阅读对象,进行句段篇章的解读。可在精读时加强学生阅读的深度,可以参考读本前言部分的主要内容。

五、阅读方法

(一)师问我答,自我推进,分布式展开。

学生的阅读材料要简易,阅读文本材料时,教师可推进提问,让学生自己找到重点强化感受。如果材料是一本书,三节课的时间内只能碎片化阅读。因此任务要少,示范要明确,如摘抄好词、好句、好段,然后精准地对一段话进行分析。

刚开始教师可以针对某本书的某个章节,草拟几个问题进行引导。比如在泛读训练中出示《平凡的世界》选段,通过提出问题、问题引导、聚焦阅读来为学生打好基础。因为是阅读兴趣班,我提出了三个问题:1.你从哪里看出少平爱看书?2.保尔·柯察金在少平心中是怎样的形象?3.少平自身性格怎样?学生回答和文本发生联结,能勾画出如下信息:1.少平除了在城里到处转转就是迷恋看书。找个安静的地方躲起来看书。2.保尔瘦削的脸颊和生机勃勃的身姿。3.少平家境贫寒,性格自卑,怕被嘲笑,自尊心强。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不均,有的全面,有的只聚焦到一个问题上。学生们需要自己提出明确的问题,可以少提一两个,但要自问自答。

(二)情境感悟

教师可以用问题引导让孩子的头脑不断被问题填充着。不要急于出示正确答案,否则学生将失去思考机会。第二次阅读训练中,我出示了《三国演义》前面几回的内容:刘关张桃园结义、张翼德怒鞭督邮、关羽温酒斩华雄。学生感到读物篇幅较长,而且没有背景知识,也就没有思考力。这时我借助视频动画让学生进入阅读情境,吸收背景知识,生成阅读能力。

(三)构建背景知识,提升阅读广度

1.从文本到文本

第三次阅读训练,我出示了两篇文章《一个人的魅力源于真实地呈现自我》《不要追问自己,不要逼迫自己》。让学生自己二选一,来写读后感。第一篇介绍了美国在“猪湾事件”中失利的事实,学生因为欠缺美国历史背景知识,也没有和政要相处的经历,所以无法全面认识肯尼迪总统的真实个性。第二篇中的米兰昆德拉的《缓慢》。没有功利尘嚣,就有了生活的美。第四次阅读材料是《人间值得》中的三篇散文:第一篇通过苏童通过看病这件事,认识到健康平安是福。第二篇化解寂寞不是放纵而是抚平,第三篇幸福就是放开手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学生阅读范围逐渐增大,任务量并没有增多为三选一。学生在教师的监督下自己独立练习阅读,勾画出让自己感到共鸣、释怀、快乐的句子。大脑通过思考,调动自己的阅读力,从文中找到与问题匹配的答案。问题的设置即从一堆信息中提取重点。其实这已经用到了“元认知”阅读策略,思考的意识便在阅读过程中推进、确定重点、联结、转化。很多学生精神无法集中,要么对文本不感兴趣,或者面对认知水平以外的知识,会疲于应付。可以运用四感法“我看见的食物有……我听见的声音有……我的感觉是……我留在记忆中的词语有……”来辅助解读文本。

2.从文本到自己

从身边开始和文本发生联结,即所谓“TEXT TO SELF”。比如第七次阅读夏目漱石的《心》,小说里写过一段主人公在毕业时追忆父亲的文章:父亲知道“我”生病,但满不在乎“我”的死亡,看到“我”毕业连称“太好了、太好了”,他还仔细端详了一阵。“我”没有逆反父亲,把毕业证放到了壁龛处,放妥。越细微处越打动人心,学生阅读时加入了自己快要毕业时的感受,对“父亲”的体贴和关心非常有共鸣。

3.从文本到世界

第八篇读物《论旅行》刚好结合毕业旅行,是一次“TEXT TO WORLD”的心灵对话。第九篇结合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战争,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宏大、激烈,感受老人、妇女、孩童、贫穷富有的人在战争中的表现,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第十次读了《杜利特医生和神秘湖》中的故事,让学生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海上趣闻;学生把自己代入到不同的角色中,多角度体会海上历险。阅读改变了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多有兴趣尝试新想法。

最后一节课形成综合阅读分析:学生选择一部分来自文本的信息,总结出什么是重要的,融合自己的思考,叠加形成新的想法和思考。“A+B=C,C不在文本中,但你正在思考它。”

六、研究效果

本研究的每一次设计环环相扣,每一次阅读材料的选择力求精准。既不浪费学生的课余时间,也不会与他们自己本身的课业相冲突,既让学生充满兴趣地读,又让学生能自觉得投入到对中心问题、关键词语的把握中,最后让学生感受文学,关注自己对文章问题的见解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尤其是阅读能力的提高,必然是从字词积累到理解认知再到归纳分析的过程,最后达到文学鉴赏的境界。这是一个漫长的锻炼过程,在专业训练上来说,至少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学生也不可一蹴而就。学生需要一个逐渐积累、分析理解、归纳总结的过程。进入初中后,必须形成对文章中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个性态度、思想情怀分析的提升。到了高中,又有文学鉴赏审美方面的分层学习。学习由浅入深,一脉贯穿,文章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到乐趣,找到阅读的意义。

最后,我把阅读年段分层,四到六年级为(小学高年段)阅读的初级阶段,七、八年级为阅读的中级阶段。高中和大学为泛读、精读的相辅相成和精读的高级阶段。初级阶段为积累过程,重在抄写、朗读、听写、主要人物及事件概括等方法训练,中级阶段有分段概括、领会人物情感和中心思想、围绕中心、主题思想、意境书写作文的能力培养,高级阶段为理解人生关键问题,找到自我视角,剖析社会、世界热点,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过程。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探究,必将充满崎岖和坎坷,但是只要你能方法正确,跟随书中先贤的引导,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志彬《桂香灵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合作办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

[2] 谢美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认知诊断与提升策略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

[3] 〔加〕阿德丽安·吉尔《阅读力——知识读物的阅读策略》,广西接力出版社2021年。

[4] 〔美〕休·洛夫廷《杜立特医生与神秘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

[5] 魏红霞《名人故事》,北京教育出版社2014年。

[6] 〔加〕阿德丽安·吉尔《阅读力——文学读物的阅读策略》,广西接力出版社2022年。

(胡婕,1986年生,女,汉族,甘肃兰州人,硕士,一级教师,研究方向:群文阅读、比较文学、西方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