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命制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柯金黎摘 要:本文对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命制的策略进行了分析。现阶段,在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命制环节,语文教师需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知识面的角度,对各项题目进行灵活设置。教师需要从理解性要求层面通过题目来考查学生对文章细节的理解把握状况;同时也需要通过推理考查来分析学生是否理解掌握文章的实际含义和概念;并且,教师所设置的题目应当具备多样性,包含多样性文本资料、多样性题目、多样性素材以及多维度的难度;在题目中,教师也需要适当给予提示,使学生在答题、解题过程中能够找到正确的方向;最后,教师还需要严格参照核心素养指标,对题目进行合理规划整合。
关键词:小学语文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试题命制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4.004
小学语文教师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命制过程中需要制定更加严谨、细致的计划,对学生在阅读期间的需求以及在答题、解题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整理,制定更加完善的阅读题目,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一、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作用
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主要是借助零散化的阅读材料,如诗歌、文章节选、童话故事,以非连续性阅读教学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思维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此类阅读教学方式,教师能够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知识技能,比如增强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但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也存在显著的缺陷,比如无法培养学生阅读学习的整体思维,因此,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主要是一种教学补充策略,带动学生对零碎化知识概念进行学习,教师需要根据整体化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欠缺和不足,适当地引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活动,做到两者互补协调,从而才能够提高阅读教学水平。
(一)培养想象能力
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活动中,通常引入了诗歌、童话等非连续性文本资料,学生能够根据文本中所提示信息进行无限想象关联学习,对人物形象、场景、背景进行研学探究;根据文本的提示信息,结合留白空间获取无限的想象创新空间,从而使创新思维得到发展。比如,教师可播放一段优美的诗歌来描绘“繁星”的场景,如“繁星是天上点缀星空的眼睛,繁星也是照亮银河的灯塔,诉说着宇宙的变迁”,通过引入此类诗意化的诗歌片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抓取重点字词进行延伸,会联想到“既然可以将繁星比作眼睛、灯塔,那么是否可以将繁星比作花瓣、树叶来描绘一个落英缤纷的春天,以及即将步入寒冬的秋天”。
(二)培养审美能力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感性审美能力。大量的文本资料包含多元化的修饰语、修饰词,学生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美的力量。在阅读相关文本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零碎化词句、短语进行学习,从而培养对美学的感性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学生能够从字里行间理解、领悟、欣赏艺术创作。
(三)丰富知识面
最为关键的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还能够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通过对非连续性文本资料的探索学习,拓宽知识面。例如,学生可在一分钟时间内完成阅读,从而获取必要的技能,增加知识储备。通过不断积累,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能够了解不同的文化、思想、艺术形式,学习不同形式的文学思想内涵。
二、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命制的策略
(一)理解性要求
1.细节考查
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命制中,需要从理解性要求层面,对相关阅读题目进行科学合理设立,保证相关题目在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方面有着实际的价值和作用。教师可以设计情境问题,要求学生从文本中剖析关键信息,推理出隐藏的含义,并且对概念进行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寻找关键信息,使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提取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要点。例如在阅读命题中,教师可引入《草船借箭》中诸葛亮与周瑜签订军令状的节选片段,教师可提问:
诸葛亮与周瑜签立的军令状包含哪些信息?
违背军令状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让学生从中提取关键信息,比如:
三天内需要向周瑜上交10万支箭,否则将被处斩。
通过让学生在文本中抓取信息,对文章内容进行理解,对核心资料进行提取和使用,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在命题过程中需要根据主题内容,引入更多理解探索类的题目。
2.推理考查
其次,在设置试题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考查学生的推理能力。推理思维不仅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字面的意思,还能够让学生通过推理和思考来揭示文本背后的深层次含义,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以及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深度和广度具备较大的现实意义。例如,语文教师可节选“穷人”片段中的语言描述,如“一日三餐只有鱼”,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只有鱼背后所蕴含的含义是什么?
让学生衔接文本信息来解释:
为什么天天吃鱼的文章主角是文章中定义的穷人?
让学生推理其中的隐藏含义,使学生的阅读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提升,同时让学生对穷人的核心概念、底层意义能够形成较为深层次的认知。
除此之外,在理解性要求层面,教师也需要重点考查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在设置题目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评估学生是否能够从文本中提取出关键信息,是否能够掌握文本的内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信息,结合其中的关键短语、词句,引领学生推测文中的核心信息,使学生的阅读流畅性和准确性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多样性要求
1.文本类型的多样性
小学语文教师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命制环节,需要对多元化文本题目进行合理选用,试题应当囊括不同的非连续性文本,包含说明文、记叙文、寓言、诗歌等,确保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文本类型,从而通过题目了解知识结构以及语言特征,使学生的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例如,教师可让学生对《繁星》节选片段进行学习,让学生尝试研学以下问题:
《繁星》中描绘星空绚丽场景的词汇有哪些?根据节选片段,寻找其中的修饰词、修饰语。
之后,教师也可以引入小说类的文章,比如结合《少年闰土》,让学生阅读文章节选的第1段,学习闰土的外在形象,如“戴着银色项圈”。同时再引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节选,让学生分别对父母的差异化形象进行理解学习,让学生整理母亲在评价诗歌优美以及父亲在评价诗歌糟糕的修饰词、修饰语。
2.题材的多样性
在对非连续文本阅读题目进行设置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引入不同的题材,包括自然、历史、科学、人文等,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宽延伸,使学生在不同领域均能够取得一定的发展和进步。例如,让学生对《夜间飞行的秘密》中有关细节性的语言描述进行整合;或者让学生深度研学《开国大典》中的人物场景描写技巧;同时,让学生学习《鲁滨逊漂流记》中展示主角坚持不懈的细节。通过引入不同的题目,结合学生感兴趣的领域,引入多元化的内容,使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得到提升。
3.植入多元化的阅读材料
小学语文教师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命制环节不仅需要从课本上筛选文本资料信息,还需要从报纸、杂志、网络文章中提取节选片段,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适应能力。学生要从不熟悉的文本中抓取有用的信息,增强自身的逻辑推理能力、分析能力。教师还需要引入陌生的文章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在该环节,教师需要整合优秀的课外读物,结合儿童文学创作、儿童读物中的片段,在其中挑选出具备代表性的题目,来带动学生进行学习。
4.难度多样性设置
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目中,教师也需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根据学年段的语文教学需求,结合核心素养指标,从核心素养角度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目的难度系数进行合理设置。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级和能力水平,对题目进行分层设置,逐渐增加难度,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比如,在低年级阶段引入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目应当立足于引导学生抓取字词信息;而在中年级阶段则需要重点考查学生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期间的思维能力,及对上下文前后逻辑剖析整理的能力;在高年级阶段则需要让学生进行深入研学思考,上升到人文哲学、社会伦理道德层面,在题目中对节选片段进行领悟,抓取其中的关键信息。
5.文本形式的多元化设计
语文教师在设置不同题目的过程中也需要对题型进行严格把控,可通过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不同方式,让学生在不同题型中进行思考学习,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比如,可通过选择题让学生对文本阅读中的核心词汇、字词进行解答,让学生解释片段中所引入的同义词、反义词;而在简答题中,可让学生深入剖析整个小短文、小片段中的核心思想。但是,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目中,教师也需要引入开放式的题目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结合题目中的留白空间、留白艺术,进行思维延伸。例如,教师可以引入《穷人》中描写邻居家出海捕鱼而不幸遇险的经历,让学生思考:
邻居家的经历给文章主角带来了怎样的启发和影响?
结合开放式题目,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能够串接文章前后的逻辑关系,发散思维,进行多元化解答。
(三)提示性要求
在设置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目期间,教师需要适当给予学生思想点拨、提示、指引,使学生在阅读学习期间能够找到方向,同时在解答题目中能够找到出发点和立足点。具体来说,由于小学生的信息整理能力、提取能力有限,教师在题目中需要给予暗示,引导学生进行精准思考。在试题中可提供关键词、关键字、关键短语,鼓励学生在学习期间剖析关键信息,对关键词句进行针对性阅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筛选和信息提取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引入《落花生》中有关描写花生种植以及花生副食品的文章节选段落,让学生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话“做人要做有用的人”,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分析花生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教师需要将“有用的人”四个字进行加粗展示,让学生围绕相关字词进行答题。
其次,教师也需要给予问题提示,相关问题涉及文章主旨、细节推理,教师提供问题提示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精准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均能够得到提升。而在提示的问题中包含上下文提示、思考提示、图表提示,学生可通过此类方式更加流畅、快速地抓取关键信息。例如在讲解《牛郎织女》的节选片段期间,教师可将文章中描写“老牛死亡”的片段进行呈现,并且提出相应的问题:
老牛的死给牛郎织女一家带来怎样的影响?
老牛在整个故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形象?
之后教师可提出相应的提示:
从牛郎结婚前、结婚后、相守银河三个层面去思考
借助提示性问题,带动学生对节选片段进行整理、梳理。因此,教师也应当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命制环节适当引入提示信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找到方向,提高阅读质量和效率。
(四)核心素养要求
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所设置的一系列题目均需要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内容得到优化完善。在此期间,教师需要从核心素养四个层面来拆解拆分题目,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划分为基础语言类,包含引导学生学习写作的修饰词、修饰语、关键词句、同义词、近义词;之后相关题目还需要包含语言思维,涉及归纳、整理文章中的整体思想以及前后逻辑关系;此外,还包含语言审美、文化审美,让学生剖析其中人文道德观、价值观、思想情感,从社会、人文等多个角度对文章题目的文学价值进行剖析学习;从文化传承发扬的角度,在相关题目中也应当引入相应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能够站在文化传承角度对题目进行研学。
三、注意事项
语文教师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命制环节也需要充分注意以下事项。首先,教师所设置的题目不宜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需要结合学生当前的知识储备状况得到优化改善。同时相关题目也应当具备针对性和策略性,能够反映出学生当前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在学习期间的思维发展需求,相关题目需要具备针对性和侧重性,能够带动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研学探究。相关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还需要具备参考价值和意义,教师不能随意挑选片段,需要对相关片段中的教学价值进行剖析整理。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学生在答题解题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思想状态、学习需求,以此来制定更加严谨、细致的题目,带动学生进行高效学习。
总体来说,在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命制环节,语文教师需要完善现有的指导举措,带动学生对题目进行更深层次、多维度的探究。教师需要构建完整的题目框架,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指引学生进行多维度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陈瑛《教学评测融一体,多维交互提素养——小学语文二、三学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与试卷命制例谈》,《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38期。
[2] 经柏龙、杨磊、周佳慧《中考语文试题命制的新动向——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为例》,《中小学教学研究》2021年第2期。
[3] 曾毅任《小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命制问题与对策》,《亚太教育》2021年第10期。
(柯金黎,1987年生,女,汉族,泉州人,教育硕士,小学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小学语文第三学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命制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批准号:FJJKZX23-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