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高年级现代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作者: 王朝阳摘 要:从新《课标》提出后语文教材的历次改编来看,部编版教材的现代文阅读比重大幅度增加。现代文浅显易懂的语言和文字有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思考和理解,更容易达到发展学生思维、提升语文综合能力的目的。本文阐述了小学高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同时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了几点小学高年级现代文阅读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现代文 阅读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4.005
现代文阅读是激发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有力途径,能帮助学生在体会不同文本语言环境、情感抒发以及艺术手法的同时,综合培养其各项能力,如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共情能力等;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了能力。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目标要求
小学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现代文学阅读则是帮助学生打开高年级语文学习大门的钥匙,这一阶段学习目标既加深了学生们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还增加了情感体悟和艺术体会等要求。
(一)理解词语的恰当意义
高年级小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任务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不同语言环境中词语的恰当意义。这就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身阅读积累联系文本中的上下文内容,理解和推想文本中不同词语的意思,感受在不同语境下同样词语或相同语境下不同词语的表达效果。同时这一阶段的教学也要求教师做到细节、能力两手抓,细节在于帮助学生进行阅读文本的深入分析,能力在于培养学生基于文本的领悟能力和脱离文本的思考能力。以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教材中选录的臧克家所著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为例,开篇即是突兀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在这一语境中,两个“活”和“死”所比喻和象征的内容是不同的,词义的缩小也不尽相同。如第一个“活”代表着生命形式,第二个“活”则代表着思想的永恒。
(二)学会有感情地朗读文本
有感情地朗读是小学高年级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在朗读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自己对文本内容、语境、层次等的理解来选择搭配使用不同的情感、声调和节奏,这一过程增进了学生对文本细节的把握,更能帮助学生将自己代入到作品环境中去,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所想、所感。部编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保留了大量表现革命历史的优秀篇目,比如《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等,这些文章中的革命者,有的倔强不屈、豪迈气势震动山河,有的自豪激昂、雄伟庄严雀跃南北,还有的隐忍克制、艰难痛楚却内心坚定。想要呈现这些历史的声音,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文本语境中学会使用不同的情感进行朗读,在朗读中反复体悟文中传达出的不同气氛和情感。有情感、有切身体悟般的感受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实现能力培养。
(三)体会文本的艺术手法
学习文本艺术手法是帮助学生构造自己语言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情况下,学生们在阅读现代文时,多注重本文故事情节和词语的理解,对于艺术手法则很少会主动关注。许多教师在教学时虽然也会引导学生在文本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其写作手法,锻炼学生在特定语境中使用不同的写作手法,但仅限于此,远不能使学生完全掌握写作手法,也难以做到印象深刻,学生也容易满足于“完成任务”的心态。以通感修辞手法为例,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手法,善用举例子方式,结合生活实例,帮助学生深刻感受写作手法的特点。比如,许多学生很难表述出自己的喜悦和高兴,教师就可让他们标注自己的厌恶和讨厌,有的学生不喜欢打扫卫生,原因在于“垃圾会发出腐臭的气息”,这就是写感受,这样“够得着”的感受通常更能引起其他学生的共鸣,也很容易让学生通过特定感受来记住某一表达的艺术手法。
二、小学高年级现代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确立阅读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运用学生主体导读模式
顾名思义,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要求学生自主完成“预习—阅读—思考—再阅读—分享—记录”全部过程,教师的作用则在于引导和纠偏。以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材中选录的季羡林所著的《明月是故乡》为例,这是一篇略读文,全文充斥着浓厚的思想之情,情感细腻,语言丰富,极易引人产生共情。因此我用此文来尝试“学生主体导读模式”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自己完成课本预习过程,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和词典的方式,独立解决文中陌生词语认识障碍问题,通过解决和提前独立阅读,为课堂文本分析夯实基础。该文本以“月亮”为引抒发思想情感,学生能很快捕捉到“月亮”这个核心词汇,我在课堂中会抛出引导式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月亮与思乡之间的情感关联,再充分给予学生阅读的时间,让其在阅读过程中寻找作者如何通过月亮来表达自己思念家乡的情感。学生们在阅读中完成思考,还能通过小组讨论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观点,最后再动笔形成读书汇报,以小组的形成呈现,读书汇报不必固定于写作一种形式,海报、书面总结、绘画甚至话剧等都可以。值得欣喜的是,这一教学方式收获了学生们非常积极的响应,他们互助合作、乐于思考,对于文本情感、艺术手法的掌握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甚至还能举一反三地应用于其他阅读和内容的学习中。
2.专注学生对文本的深度体察与感知
深度教学可以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对语文学科精气神的培养大有益处,词语理解、手法学习都是现代文阅读的工具,文本品析和价值观感知才是其内涵。也就是说现代文阅读除了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综合能力之外,其核心在于以文本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学生既要学习文本中的内容、方法,也要实现情感呼应,渗透文字中蕴藏着的价值观,最终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感知力。比如在《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教学中,许多教师会在课堂中先情感为切入点问学生在阅读后感受到了什么,文中提到的人物和细节学生们几乎都能提到。但这样的回答是缺少目的性的,教师排除的问题过于笼统,学生的回答也必然随心所欲,甚至导致回答了问题,学生仍旧抓不住该问题的核心是什么。如果改变一下问题:“从毛主席的角度出发,你认可他的决定吗?说说为什么。”学生既可以从父亲角色的角度来回答,也可以从国家大义的角度来回答。通过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和思考文本中的人物角色,解读他们的行为原因,从而实现对文本的深度体察与感知。
(二)注重经典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阅读原著,感悟人物性格
受到书本篇幅的影响,课本教材中许多现代文阅读大多是节选的经典内容,但感受一个作者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文化魅力仅靠某一节选是远不够的。因此教材就像一扇窗,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激发兴趣,而教师就要做学生语文学习路上的标识,指引学生去寻找方向。我十分鼓励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完整的阅读原著,比如在学习了鲁迅的《少年闰土》后,我会鼓励学生们其短篇小说《故乡》,每人可选择其中一个短篇小说进行精读,其余篇目作为略读了解,精读部分要带有目的性地去读,除了了解小说梗概,还要分析故事背景、人物特点、事件影响、所反映的情感等,不仅如此,还可以将选择的篇目与《少年闰土》进行写作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对比和分析。通过阅读原著,学生们对作者的写作风格、笔下人物性格等都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2.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文学经典是学生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展阅读最好的素材,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经典时保持专注、平静的心态,在脑海中先植入设想,比如这篇文章或这本书讲了什么故事、反映了什么样的情感、运用了哪些文学手法等。学生在阅读到相关的部分时,头脑中的问题就会提示他寻找问题答案。当然还有一部分学生即使给自己提前设置了问题,也很难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找到答案,导致他们认为阅读经典是一件很困难的事。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授课后帮助学生选择与所授课程相关、相近的经典阅读内容,鼓励学生使用课堂中讲到的方法来独立阅读和分析经典文本,循序渐进地提升阅读能力,实现学以致用。
(三)深化文本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以问题为导向创设拟真教学情境
在小学高年级现代文阅读教学中,问题驱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状态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遇到的大多数问题都是非结构化的,甚至有的问题是开放式的,可以任由学生们发挥想象,问题驱动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和想象,进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因此教师可在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创设拟真教学情境。以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教材中《夏天里的成长》为例,文章的中心句是即是第一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而这些“生长”往往要到秋天才能被人们发现。教师可以秋天为切入点,搜索一些课文中提到的竹子、高粱、瓜果、鸭子等动植物的图片,邀请学生回忆这些植物和动物所处的季节,在学生们回忆后再带领学生们通过课本去了解这些植物、动物在夏天的样子。教师创设的拟真教学情景可以帮助学生调动对秋天、夏天的相关记忆,有了熟悉感后学生更容易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中,这对教师进行深化文本分析教学有很大帮助,学生们在与教师共同完成文本分析学习时,能积极投入到课堂讨论中。
2.以复述习惯提高学生的人文感知力
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复述也是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复述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的,要求按照既定的顺序将文本中涉及的人、事、情等连贯的进行叙述,这一过程既可以帮助学生回忆所读、所学的内容,还可以进一步检查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掌握和理解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某一人物为视角进行复述,也可以引导学生以时间线索为视角进行复述,学生们站在既定的复述要求上,沿着目标逐步整理语言、厘清思维、回忆人物和事物的关系,最终将所思所想所学连贯起来。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为例,我要求学生按照既定的线路进行复述:一是代入毛主席的视角复述文章内容;二是代入秘书的视角复述文章内容;同时提出要求:复述了文章内容后,要站在角色的内心世界,说出他们的感情、心情等,可以自己模拟人物动作、语言及神态。在以既定线索、人物角色为角度进行的复述练习中,学生们会主动整理有关的线索和资料;尤其在以某一人物为视角的复述活动中,学生们大多能主动代入角色,感受人物的心情和感受,结合故事情节抒发情感。在这一过程中,我明显感受到学生们在现代文阅读学习中提高了自身的人文感知力,能更深入地探究文本深层次的内涵,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也更加深刻。不仅如此,现代文阅读中复述能力培养还能帮助学生们在考试中解决实际问题,语文学科考试时学生们通常会遇到新的阅读片段,阅读能力强的学生能很快找到关键线索,但阅读能力弱的学生则经常找不到文章的重点,但学会复述后,他们会先略读一遍文章,再看问题问了什么,然后根据问题指向到文章中去寻找线索,这样的习惯可以帮助他们减少干扰,更快地寻找到答案和目标。
(四)改善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
考试是语文学科最主要的考核形式,但对于现代文阅读而言,仅仅依靠期中、期末以及日常考试时远不够的。考试更注重结果性,而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则更强调日常的积累。
1.重视评价学生的平时作业
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后作业常采用练习册、习题集的模式,这虽然能帮助学生温习、巩固知识,但单一的练习也会增加学生们的心理负担,引起烦躁感。通常我会根据教材所学的文章,找一些类似或相关的其他文章作为作业。一方面要求学生按照课堂中讲到的学习方法,在阅读的过程中在文章上进行勾画,比如找到中心句、关键句等,同时要表明选择该句话为中心句、关键句的原因等;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们可以在文章段落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悟、评语等。对于学生们的平时作业,我都会一一给予评价,一方面帮助学生梳理阅读思路,如有的学生对中心句的理解总是不对,看到他确定中心句的思路后,我可以很快找到他的问题,并纠正他的阅读方法。对于学生们优秀的感悟、评价我会给予肯定,并定期邀请学生们在课堂中相互分享这些优秀感悟和评语。
2.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输出能力
对于小学高年级现代文阅读教学而言,要做到既有输入也有输出,学生学到阅读方法,经过一定的梳理、思考、总结,最终通过“写”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以及学习中迸发出的思想火花进行输出,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同时对学生写作能力也是一种培养。通常我会平衡传统作业和阅读作业的比例,在学完课文后,要求学生们发挥想象力对课本文章进行仿编、改编以及续编等,也会要求学生们将自己读到的好句子、体验到的感受等都记录下来,还鼓励学生们可以相互通信、分享感受,通过坚持记录,激发学生的输出欲望,实现读写结合的综合式培养。
综上所述,现代文的语言更浅显易懂,更适用于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阅读经典和不同类型的文本,学生们能更好地理解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恰当含义,能在朗读、浏览、复述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共情。同时教师适当介入,创设拟真教学情境,带领学生分析文本,重视评价学生“平时作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积累和语文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1] 陈改玲《基于名著导读的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探究》,《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年第10期。
[2] 许建云《基于语文要素的小学高年级阅读与写作教学策略——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材为例》,《阅读》2023年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