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语文要素的小学语文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李玉叶摘 要:当下,将单元要素贯彻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已经逐步成为教师进行单元教学研究的一个新趋势。基于此,本文在剖析语文要素重要性的基础上,根据语文要素来明确目标,获得单元学习的关键点,进而开展教学活动,能够提高单元学习的效率;同时设计以语文要素为中心的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单元学习的整体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 单元语文要素 核心素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4.016
语文教学准备工作不仅为单元整体学习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整体单元学习提供了一个框架。对单元整体教学进行剖析,会使单元整体学习目标更为开放,教学内容也更加丰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整体的教学实践进行构建,需要从教学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更好地对阅读教学进行优化设计,从而使单元要素的有效贯彻得以实现。
一、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意义
(一)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每一阶段的单元学习都与本单元的中心问题密切相关。将语文要素贯彻到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种创新,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在较短课时内将重点和难点内容掌握。教师可以根据每一个单元的要素来引导学生的学习,从而带有目的性地进行学习,让学生从整体角度出发,更好地掌握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内容。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学生可以挖掘课文中隐藏的重点内容,从而构建整体知识框架,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这也会使课堂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二)完善语文相关知识体系
小学语文教师将单元语文要素和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按照课本的课后练习题独立完成语文的学习,这不仅可以将语文学习内容充实起来,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从而提高整体语文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剖析问题,以此来提高其学习能力。单元语文学习是一项综合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重难点语文知识,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知识系统更加健全。
二、基于语文要素的单元教学原则
(一)整体性
整体性原则是指将语文知识相关的能力作为纵向序列结构,将社交信息和语文知识实际结合,从而形成一套平行的教育体系。在单元教学中,需要从整体入手,再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挖掘,从而将语文要素作为主要内容,对教学资源进行配置和整合。这一原则主要强调的是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让学生知道学习任务以及知识是有规律性的,从而更加准确和高效地应对学习目标。
(二)情景性
学习语文的最终目标就是运用语文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需要从实际生活中出发,并创造更加丰富的学习意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以及求知欲望。在以语文要素为基础的单元教学中,教师需要按照情景性将抽象的内容表达出来,转换成学生所熟知的合适的生活情景,在单元整体中创建大情景,并通过这个大情景来推动单元教学,通过富有挑战性的单元任务和问题串来带动学生,达到对教学资源进行一系列的布置,从而真正地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核心语文素质。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策略
(一)师生进行高效的交流
教材是师生之间进行高效交流的最佳桥梁。单元导读中所反映的单元要素只有一两句,但从整体而言,从讲读课文到阅读课文,再到交流平台等,都是以单元要素作为重点展开的。从课文的批注到课后练习,学生都需要仔细进行阅读,才能掌握到课文中的要点,以此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
比如,在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有篇文章的题目为《牛和鹅》,这一教学内容中,作者对课文的旁白处做了大量的批注,这是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主要标注了课堂学习的重点内容以及难点内容。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将批注进行归纳和整理,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插入批注的方式对课文内容进行批注。还可以参考课文的批注给这个单元的其他课文做一些批注。这样既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的内容,又能更好地促进单元知识的巩固和落实。《语文园地》在本课的末尾,旨在使学生有条理地掌握本课内容。在课堂上,教师们要对《语文园地》给予足够的关注,把所包含的各个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它们有机地融入整体的课堂之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巩固和执行。在四年级课本的《语文园地四》中,对批注要素做出了归纳性总结。同时,可以将教材内容进行综合,对教材中所包含的基本要素进行系统性发掘,也就是说,在阅读过程中,还可以运用批注的方式来进行学习。教师可以将其与整体的教学相联系,指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去考虑问题,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对批注的方法进行相关研究,例如圈画或者是以符号的方式进行,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所学内容,还可以使语文知识得到有效的巩固。
(二)明确单元学习方向
单元语文要素是对单元学习的认识需求的浓缩,它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语文技能、核心素质的开发。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来清楚地把握单元整体的教学目的,从而让同学们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单元学习应该朝着哪个方向前进。教材编制组依据学生的语文素质发展需求,对单元语文要素进行了科学、有序的编排。教师们可以根据新《课标》的需要,对单元教学目标进行指定,从而确保每个学习类目都可以有效连接。同时,教师还可以对教材进一步研究,将教材所表达的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联系起来。站在整合的角度来为学生的整体素养培养进行设计,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知道自己单元学习的主要方向,以此来提高语文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三年级课本中,有《花钟》《蜜蜂》《我做了一项小实验》等几篇文章。单元语文要点就是通过中心句对文章主旨进行总结;注意事物的改变,并将实验的经过详细地记录下来。教师可以针对每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要素,设计与课本相关联的任务,可以包括过程、问题等方面,从而用单元任务来回答这些问题并指导学生积极的展开研究,达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目的。
1.首先需要确定好单元教学的相关任务:(1)教师可以设定一个单元的学习目的:(2)学生在读完文章之后,找到相应的句型,并学习利用重点句来提炼文章的主旨;(3)结合客观情况,谈谈自己的阅读理解;(4)能够按照可视化的图形线索书写,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5)善于学习其他人好的学习方式。
2.教师进一步确定了单元学习目标:(1)指导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到《花钟》中描写花朵盛开的句子;(2)完整地阅读《蜜蜂》,并描述自己的感受;(3)让学生快速朗读《小虾》,并概括出文章第三个段落的大意。(4)根据教材中的要求,进行学习计划设计;(5)小组协作,共同开发“语文园地”。
3.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确定教学内容的教学目的。教师可以根据单元语文要素来确定自己的教学目的,并对其进行程序式的问题进行设计,这样才能保证前、后两部分的教学内容能够互相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去做什么。根据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教师也可以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使其分别进行探究:(1)通过对《花钟》第一至二个自然段落的学习,了解全文的主要思想和方法;(2)思考蜜蜂有无辨别方位的功能;(3)有没有把实验步骤都记录下来。在问题的推动下,学生能够自主地完成任务,从而确立了单元学习目的和学习方向。
(三)以终为始,逆推内容重组
“以终为始”是逆向思维,根据预期实现的成果来决定出发点和执行程序,以确保最终目的高效实现。部编版教材按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主线来安排,这两条主线既体现了语文的人文属性,又体现了其实用性,两者一起确定了单元的学习目的,也确定了学生在该单元中要学到什么、要培养什么能力。所以,必须从一开始就按照既定的目的去做,然后再反向推导出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并对其进行重构构建,在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帮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系统性和全面的把握,这也符合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念。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四单元以“作家笔下的动物”为中心,安排了三篇课文、一个“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课文分别是老舍的《猫》《母鸡》、丰子恺的《白鹅》。“感悟作者对动物的情感”的语文要素,是以“对自己喜爱的动物”进行描写,并尝试把它们的特征都写出来,这两点是这个单元的关键内容。在这些要素的指导下,以目标为导向,教材编者推出了两大学习任务,并对内容进行重组。主要是围绕感受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体会作者对动物的情感为;将这几篇文章的研究和课外任务联系起来,同时设置了单元导入、聚点探究、连接融合的教学过程。
首先,结合教材中的“导览图”,帮助学生明确每一课的语文内容及教学目的;然后,把《猫》与《白鹅》这两个表现形式相似的作品并联起来,把“交流平台”与“文章段落使用”的第三个问题联系起来,感受这两个作品在明贬实褒的写法以及口头表述方式上的优点;然后,通过两个课文的课外“阅读链接”材料,了解到作者对动物的情感表现;接着研究了《母鸡》,并将其与前面两个课文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它们在表述方式上的不同之处;最后,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对这几篇课文进行整理和归纳,从而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出他对动物的真实感情,以此将语文要素贯彻到实践中去,并且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复习。
(四)借用课后习题,有效落实单元要素
要实现单元要素,就必须要有相应的语用训练。部编教材编者也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在文章的最后还设计了一系列的课外练习,以加深学生对单元内容的掌握。在课堂上,教师要正确理解编者的用意,以课外练习为载体,逐步实施单元要素。
例如,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的四单元,“注重外貌、神态、言语的描写,感悟角色性格”是最重要的单元要素之一,相关的课外作业一一涵盖。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例,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同学们从李大钊的具体形象、语言等方面去了解他的性格,这就是对单元要素的最佳介绍。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对课文的了解,让学生想一想“你心目中的李大钊是怎样的一个人”,再用相关语句对比、对比、剖析,加深学生对李大钊这一人物的认识。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又有利于提高其对作文的评估水平。与此相比,每个课文最后的练习内容并不是很多,但其是单元要素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需要从整体出发,将课文内容要素与课外练习进行有效结合,并对教学要点做重点设计。
比如说在《少年闰土》这一课中,学生学习的题目是“阅读材料,领会文章大意”。对于学生而言,这篇文章与现行的口语表述有所不同,课外作业虽未涉及有关内容,但也给予了一些暗示,即能帮助同学们阅读有关材料,了解课文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利用网络检索、查找资料等方法,进一步认识作家;引入这一环节,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鲁迅的材料,加深学生对作家的认识。
(五)融入单元习作,巩固语用单元要素
“读”和“写”是整体语文素质的主要表现。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提炼出所需的信息,有了练习,就能把思想说出来了。部编版教材十分注重对学生的练习,不但安排了单元练习,也对练习单元进行了特殊的安排,并利用对应的单元要素强化练习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仔细地阅读课文,让学生把自己原本的人生经历与课堂联系起来,跨越时间和空间,与课文和作者进行深入的交流,这样才能及时地进行随文练习,既能让学生在掌握课文的基础上,语文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对于习作训练,教师们更要明确单元的主次关系,积极地指导学生把贯穿在讲读课文中的单元要素灵活地转移,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字表现能力。在练习过程中,教师们可以把阅读的内容与单元的“说与读”进行联系,从而扩展教学。
比如在《匆匆》这课中,教师可以选取生活中的琐碎事情进行举例,让学生体会到时光的流逝;在《别了,语文课》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文章,让学生明白写作的材料来自生活,要想真正地解决好要写什么,关键还是要从生活出发,挑选出自己记得比较清楚的事情,或是一些独一无二的体验,那样的话,作文的可信度就会更高。此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指导同学通过“说读”来对情感进行抒发。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笔者主要通过一系列疑问感慨时光流逝,从而让学生在作文中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在《那个星期天》一课中,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感情比较隐晦,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渗透到周围的事物或者人物中去。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在表达情绪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能激励学生借助具体的事物、场景描述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使作文的内容更为动人。
总而言之,以语文要素为中心,按照单元整体教学的思想,选择合适的思想与战略,对单元教学进行了最优的设计,建立起了最优化教学网络体系,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的系统性思考,还可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郑国民、李宇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年。
[2] 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课程·教材·教法》2016年第11期。
[3] 吴国华《“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单元教学要素的实现路径探究》,《新课程研究》2022年第28期。
[4] 陈佳《“双减”背景下基于单元语文要素的参与式作业设计策略探究——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教师》2022年第24期。
[5] 朱建萍《指向语文要素的小学语文单元学习活动设计》,《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2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