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与策略

作者: 张小岚

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与策略。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将其融入语文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以及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提出了具体策略,以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 意义 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4.019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包括诗词、典故、成语等。这些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宝贵资源。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的结合,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小学语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学生通过接触古代文学作品、了解古代文化传统,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自豪感。这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文化认同,自信而自尊,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通过对诗词、古代散文、名篇等文学作品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他们将在这些作品中发现古代智慧、道德观念以及历史记忆。这不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同时,传统文化的教育也有助于学生跳出当下,思考更广泛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这种视野的拓展能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小学语文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兴趣,激活他们的语文学习积极性。通过学习古诗词、名篇散文等经典文学作品,学生不仅能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模仿古人的写作风格,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还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作品,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同时,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典故和成语,有助于学生更准确、更有表现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丰富他们的语言表达技能和词汇积累。这种语文教学策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珍惜传统文化。通过与古代文学作品的亲密接触,学生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培养文化自信。因此,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语文教育,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提升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融入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学不仅仅关注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讨论古代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思辨能力。同时,学习历史典故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历史文化素养,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演变和发展。此外,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伦理观念,也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使他们更具道德自觉和社会意识。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将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四)弥补当代教育的不足

当代教育注重了各类科目的教学,但在传统文化方面的培养较为不足。融入传统文化的语文教育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历史的积淀,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传达。通过在语文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典故、成语等,进而形成积极的文化认同。这种认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化自信,还加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学生通过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还为将来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选用多元化教材

选择适合融入传统文化的教材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成功至关重要。这些教材应当包括古代文学作品、典故、成语等内容,以确保传统文化与现代教材有机结合。同时,引入多元化的教材来源,如古代诗歌、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通过选用经典的古诗作品,教师可以向学生传达文化内涵,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例如,可以选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诗,教授学生如何欣赏其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通过分析这首诗,学生可以理解文学的美感和深度,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古代历史故事也是非常适合的教材。例如,可以选用《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如赤壁之战来教授历史知识。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还能理解策略、智慧和英雄主义的重要性。这样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

总之,选择适合融入传统文化的教材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这些教材不仅要有文学作品,还要包括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元素,以确保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鼓励他们主动探究传统文化,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关键任务。教师可以通过提供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兴趣,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并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同时,通过项目学习、小组研究等方式,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例如,教师可以把学生被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中国古代诗人,例如,小组A选择李白作为他们的研究对象。学生需要通过多种资源来搜集关于李白的信息,包括他的生平、成就、代表作品、创作风格等方面的内容。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可以分享他们所找到的信息,然后一起讨论和整理这些信息。例如,他们可以分享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望庐山瀑布》,然后一起分析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在项目的最后,每个小组可以准备一个短小的汇报,向全班同学分享他们对李白的研究成果。这样的汇报不仅有助于学生培养表达能力,还能够激发其他同学对李白和古代文学的兴趣。此外,还可以通过项目学习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学生可以选择一个特定的传统文化主题展开研究,下面就以春节为例来进行展示:

项目主题:探究中国春节的传统庆祝活动和意义。

项目目标:学生将深入了解中国春节的传统庆祝活动、文化背景以及庆祝活动的重要意义。

项目步骤:

1.研究阶段: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特定的春节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赏花灯、贴春联、吃年夜饭等。他们需要使用图书馆、互联网和其他资源,搜集关于这些庆祝活动的信息,包括其历史、传统习俗、庆祝方式等。

2.实地考察:学生将前往当地的庙会或春节庆祝活动,亲身体验和观察这些传统庆祝活动。他们可以参观花灯展览、观看舞狮表演、品尝春节美食等。

3.采访:学生可以采访家人、亲戚或社区中的老人,了解他们对春节庆祝活动的回忆和理解。这样的采访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庆祝活动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4.项目成果:每个小组将撰写一篇报告,分享他们对春节庆祝活动的研究成果。报告可以包括文字描述、照片、手绘图示等。学生还可以制作小海报或展示板,展示在学校的活动中。

5.项目成果展示:学生可以在学校的春节庆祝活动中,通过展示报告和展示板来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这样的展示将让其他同学和家长更好地了解中国春节的传统文化,加深对庆祝活动的理解。

通过这个项目学习,小学生将深入了解中国春节的传统庆祝活动,培养了调查研究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这种实际的项目学习不仅加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激发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和传承传统文化。

(三)创造文化体验机会

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依赖于理论学习,更应包括实际文化体验,以让学生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实践性的教育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并使传统文化更具活力和吸引力。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文物。在博物馆中,学生可以亲眼见到古代书画、青铜器、陶瓷等艺术品,了解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这样的参观活动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够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参观古迹也是一种有益的实践方式。学生可以前往长城、故宫、颐和园等地,亲身感受这些历史遗迹的壮丽和独特之处。他们可以听导游讲解历史故事,了解这些地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这样的实地考察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历史文化素养。另一种方式是让学生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和庙会。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庙会、龙舞表演、传统手工艺制作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学生可以学习制作中国结、剪纸、写春联等传统手工艺,这些活动既有趣又具有文化传承的价值。而且,邀请文化专家来校进行讲座也是一种有益的教育方式。文化专家可以向学生讲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历史背景、演变过程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

总之,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包括实际文化体验,以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博物馆参观、古迹考察、传统文化活动参与以及文化专家讲座,学生可以近距离了解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四)鼓励学生创新表达方式

鼓励学生用现代方式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创新是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策略。这种方法不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还能够将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联系起来,促进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软件,制作关于传统文化的幻灯片、视频、音频等。例如,学生可以制作一个关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幻灯片,展示不同绘画风格、历史背景和著名画家的作品。这样的多媒体制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技术能力,还帮助他们更好地传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此外,学生可以参与小型艺术项目,制作展示传统文化的绘画作品。他们可以选择一个特定的传统文化元素,如中国的传统建筑、传统服饰或传统节日场景,然后用绘画或手工艺的方式来呈现。例如,学生可以绘制一幅春节的场景,包括灯笼、舞狮、春联等元素,以展示他们对春节的理解和想象。这种艺术项目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作和表达能力,还能够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视觉和艺术元素。学生可以在班级或学校举办一个小型的传统文化艺术展览,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分享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这样的展览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让他们更容易接受和传承传统文化。

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查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信息、视频、文章等。例如,他们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中国古代诗词的音频朗诵,然后自己进行模仿和朗诵。这种互联网资源的利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检索和利用能力,还能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韵味。除此之外,社交媒体也是传播和分享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的有力工具。学生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自己的文章、图片、视频等,分享他们的传统文化体验和见解。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还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传统文化。

(五)开展传统文化主题写作

鼓励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主题的写作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策略。这种写作任务能够锻炼学生的创作能力,同时巩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教师可以提供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也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传统文化主题,撰写文章或诗歌。可以选用《三字经》作为范例,这是一本适合小学生的传统文化经典。学生可以撰写与《三字经》相关的文章,进行解读和分析,或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三字经》中的某个内容,撰写相关的文章或诗歌。这样的写作任务将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创作能力,同时也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或者也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如中国的传统节日、古代诗词、传统戏曲、传统手工艺等,然后撰写相关文章。例如,学生可以选择中秋节写一篇文章,介绍中秋节的起源、传统庆祝方式、特色美食等。这样的写作任务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创作能力,还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通过传统文化主题的写作,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独特见解。他们可以通过文字来传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这种写作方式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珍惜传统文化,使他们更具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弥补当代教育的不足。通过各种策略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融入。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更多地关注这一重要领域,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有价值的语文教育。

参考文献:

[1] 林东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考试周刊》2021年第68期。

[2] 康晓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探析》,《家长》2020年第21期。

[3] 石晓琼《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途径》,《知识窗(教师版)》2021年第7期。

[4] 杜永钰《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方法》,《课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23期。

[5] 吴聪娣《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问题与对策》,《教育文汇》202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