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能力培养视域下初中鲁迅作品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宋婷 王浩

思维能力培养视域下初中鲁迅作品教学策略研究0

摘 要:鲁迅先生的思想深刻、文章内涵丰富,语言又具有独特的风格,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教学价值不可忽视。因此,本文根据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立足核心素养,探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具体而言,一是发掘语言要素,培养形象与创造思维;二是借助多种阅读策略,分析归纳作品,塑造逻辑思维;三是挖掘现实意义,促进思考多维,构建辩证思维。

关键词:中学语文 鲁迅作品 思维能力 核心素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4.028

随着新《课标》中“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思维能力素养作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理性认知表现,受到了诸多关注。思维能力具体表现为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能力。本文将上述的四种思维能力定义为:对情景、事物的联想想象能力是形象思维;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判断,并得出自己的观点则为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则是对事件的多维度思考能力,是辨观点、明是非的能力,与批判思维有着密切联系。而创造思维是指能通过联想想象、整合归纳、比较等认知活动,借助语文基础能力进行创造。

一、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与思维能力素养联系点分析

笔者将初中鲁迅作品进行汇总,并基于思维能力素养,得出表1所示的结果。

二、初中教材中鲁迅作品的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通过文献分析法,针对初中鲁迅作品,教学现状有以下几点:

一是就教师而言,课堂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没有与文本相联系;二是针对鲁迅文章,教师知道有其思想价值,但没有发掘,缺乏将语文核心素养融入鲁迅作品的思维;三是某些教师以教学参考书为标准的教学过程也往往容易把鲁迅作品模式化、单一化。

二是就学生而言,鲁迅作品,距离学生时代较远,鲁迅富有时代性的创造性的语言风格,其中蕴含的鲁迅批判之意,学生比较难理解。

而产生上述的教学现状原因有诸多,如:

(一)教师忽略文本思维训练价值

鲁迅先生作为伟大思想家,其作品的思想内涵深刻。基于现实所作的文章都具有其超乎现实的超前性、批判性。也由此,大多教师往往会重在让学生明白鲁迅先生作品的内涵,而忽略了鲁迅作品在训练学生思维方面的教学价值。

(二)教师对鲁迅作者研究较少,解读鲁迅作品较单一

教师没有对鲁迅进行深入研究,对鲁迅形象认识比较单一;另外,鲁迅先生的作品难度相比于其他现代文而言,往往较大。因此,大多教师会选择依据教参来讲解鲁迅作品。也由此导致对鲁迅作品的解读会趋向于“同质化”。

(三)学生对鲁迅作品产生畏难情绪,潜意识中抗拒鲁迅作品

初中生思维发展特点为形象思维迅速发展、辩证性思维能力较弱。对鲁迅先生的作品,学生的初读大多是读不懂的。对于初中生而言,阅读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导致学生对于鲁迅作品潜意识抗拒。

三、初中鲁迅作品思辨性教学策略

(一)形象与创造思维培养:发掘语言要素,推动思维发展

利用好鲁迅作品中的语言,多角度地开发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途径,让学生在不断的语言梳理与整合、多样的语言活动中培养思维能力。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第一,构建贴近生活的语文情景来助力教学。如“我带大家游百草园”“推荐朋友游百草园”的情景,利用表达或写作语文活动,描述百草园。并给出写作范式、构思范式,针对学生回答情况来指导。第二,多种语文活动培养语言能力。关注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的层次性并分析,比如由菜畦到泥墙的景物描写。配以图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可以设计以“童年趣事、回忆童年”为课堂实训的口头训练、微写作活动,让学生不断构思语言、培养语感,从语言层面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将思维可视化。

着眼于文章中优美的句子,设计探究语言美、反复朗读、创设情景、联想想象等语文活动来赏析。如《社戏》中写孩子划船的句子:“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夫,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漆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脊背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句子优美简洁,画面生动形象,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进行语言活动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不同作品中的语言要素很多,教师应当尝试开发多种语言活动,推动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二)逻辑思维能力塑造:借助多种阅读策略,分析归纳作品

在比较阅读中,学生需要分析比较、归纳判断;深度阅读能让学生通过对于文本的深层次发掘,在不断思考中培养逻辑思维。借助鲁迅文章,思考现实世界的真实人物、群体性人物的共性,从特殊到一般。

比较阅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同一思想内涵的对比、同一人物类型的对比、不同作品之间的比较。

1.同一思想内涵的对比,求同寻异。如《社戏》和《故乡》的比较阅读,两者都选自《呐喊》,也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但《社戏》是通过对比表达对于儿时的怀念,而《故乡》则是作者借闰土的变化来批判封建礼教对人的迫害。由此延伸出对两篇文章中感情基调的对比,或两篇文章中人物形象对比。《社戏》的人物形象可爱而生动,而《故乡》的则更多是压抑而苍白的。

2.同一人物类型的对比,由表及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藤野先生》两篇文章都着眼于教书先生,但是其表达的内涵却有所不同。那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同发现鲁迅对主人公的态度、写作手法、关注点,来体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原因。三味书屋中的教书先生是迂腐的、严厉的,但这是几千年来的科举制度造成的。而藤野先生作为日本老师,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依旧关爱中国学生、希冀中国医学发展,体现了同一民族中不同群体的特点。这能让学生由课文去思考现如今的群体,从而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又如《一件小事》和《阿长与〈山海经〉》两者来比较。两者都描写了底层人民的朴实善良。《一件小事》作为一篇“小小说”,与《阿长与〈山海经〉》相比篇幅更短,但人物刻画依旧深刻。比较长妈妈和车夫的共性与个性:共性在于他们都有着中国人本性的善良,身份都是被压迫的底层人民;而个性则体现为鲁迅刻画人物的方法不同,在《一件小事》中鲁迅先生通过以小见大、对比的写作手法塑造了有责任感、正直无私的劳动者,而长妈妈的人物形象则是在“我”对长妈妈的情感变化中逐步清晰的,结尾处更直接指明了鲁迅对底层人民的祝愿和对封建主义残害劳动者的批判。

3.不同作品之间的比较,由个别到一般。《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之间的比较。探究不同的人物描写手法。《孔乙己》是通过写短衫与长衫来突出孔乙己,更借助“店小二、老板”来写孔乙己的迂腐。而《范进中举》则是直接写范进中举后发疯来体现其知识分子的迂腐。

《阿长与〈山海经〉》和《大堰河,我的保姆》之间的比较。大堰河和长妈妈同为保姆,但是命运有不同又有所相同。大堰河的命运相对于长妈妈来说是更加悲惨的,可是她们又都没有自己的生活,只能沦为地主家的保姆。通过这个角度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从而去理解其鲁迅思维的批判性。

《一件小事》作为六年级的文章,意义深刻而易懂。因此,可以将《一件小事》与《老王》比较阅读。两者都是文学家们敢于对自己的反省和审视,都是人性里的善良让作者有所启发。而两个劳动人民伟大之处的不同,也值得教师带领学生一同思考:时代的变迁下,应该如何坚持人性中的善,应该如何反省审查自己?教师可以设计辩论赛、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二)辩证思维能力构建:挖掘现实意义,促进多维思考

1.联系社会热点、焦点来引导学生体会鲁迅思想的现实性

鲁迅思想内涵、作品的主题内涵、由作品衍生出的现实意义都能作为培养辩证思维的某一切入点,学生通过思考从而提升思维的深刻性。例如孔乙己、长妈妈、藤野先生、闰土等典型形象都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找到对应的人。

2.通过分析文本构建整体观,逐步构建辩证思维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鲁迅作品的中心句,分析文本的行文思路、切入点,由点及面地综合提取鲁迅作品的中心主题,并由中心主题联系现实环境,培养学生建立由局部综合为整体的思维。

以《故乡》为例,《故乡》的行文结构为“离乡—归乡—再离乡”,作者围绕故乡的人又构成了“期待—失落—再期待”的思想感情,学生要通过两条线构成对于《故乡》主题的理解——怀念和批判。再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扩展阅读方法去领会“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的内涵。

3.由作品思想主题入手,促进学生思考现实问题,提出见解

《藤野先生》中讲述了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事件的缘由,而国民性中的劣根性也是鲁迅先生批判的对象。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该篇时,针对文章中的“电影事件”,并辅以《示众》的相关片段,让学生思考旧中国国民的“麻木性”,结合生活,去思考其“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的现实内涵。

《孔乙己》的教学,可以“你的身边有‘孔乙己’吗”为切入点,解读人物形象。借社会事件来找到鲁迅文章与现实的联系,能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有意识地运用辩证思维,与社会事件、社会人物结合思考,加深学生对于鲁迅作品的思想认识,落实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教学目的。

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设计——以《孔乙己》为例

(一)从小说人物形象矛盾性入手,通过语言活动培养形象思维

学生往往会将孔乙己的形象归纳为迂腐、可怜。但教师应重在让学生多面思考孔乙己的形象特征。关注“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中心句,思考“站着喝酒和穿长衫”之间的矛盾性:站着喝酒是窘迫的“短衣帮”特点,而着长衫则是“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这就能体现出孔乙己所代表的阶级在当时环境中的两难地位。不止于此,孔乙己性格中的清高、不屑置辩与现实屡次不中的矛盾,孔乙己偷窃但却从不拖欠店账的矛盾,都能展现出孔乙己的人物形象。

教学时可设计讨论活动、对话活动、情景再现教学活动,带领学生共同深挖其背后的原因:科举制度的残害让孔乙己只会读书而丧失了基本的劳动能力,也不屑于成为劳动者,也由此不得不偷,但他时时以高人一等自居,也由此构成了文中的各种性格矛盾。

(二)从小说关键句切入,通过提问环节构建辩证性思维

小说末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可以让学生分析其中作者的用词,从而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大约、的确”两个词语有着鲁迅风格——孔乙己到底死了吗?孔乙己又能活多久呢?孔乙己如果死了,又是谁害死的?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提问让学生在思考中不断在文本、时代背景、人物性格中找到答案。

(三)从小说叙述视角多样剖析,通过度思考塑造逻辑思维

在《孔乙己》小说中,“我”作为看客之一,小说中的大半部分都是出自“我”之口,而“我”是店小二。可以让学生思考:店小二作为一个孩子,自小就生活在人们对他人漠不关心的鲁镇中,在不断漠视中麻木,往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教师还可以结合《社戏》,思考其共性,已经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的不同叙述效果。并引申到文中的“我”的视角,作者、读者的视角。并且,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以“孔乙己”的视角来看店小二、鲁镇老爷、其余酒客们。进行多个视角的切换,学生需要不断整合语言、转换思维、符合人物特点,这能够培养逻辑思维。同时,教师不仅仅要立足于《孔乙己》本身进行教学,也要让学生投透过《孔乙己》看到现如今需要关注的社会现状。

思维素养作为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值得教师仔细研究。四个核心素养并不是相互孤立的,思维能力的四个方面也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培养思维能力的路径还有很多,值得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发掘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李春晓《部编版语文鲁迅作品教学研究》,延安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

[2] 易莎《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鲁迅作品教学研究》,集美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3] 周日《刍议核心素养在小说阅读教学中落地的视角选择——以〈社戏〉教学为例》,《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