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减负增效”的策略初探
作者: 赵瑜摘 要:近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双减”政策成为热议的焦点。这一政策旨在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在这一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也需要面对新的问题和任务。本文旨在探讨“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以期为教育改革和初中语文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双减” 初中语文 “减负增效”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4.030
教育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柱,而初中语文教育又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不断进行改革,“双减”政策成为一项重要的举措,为各级教师带来了新的考验。在这一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在“减负”的前提下实现“增效”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双减”政策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影响
1.课程内容的调整与优化
“双减”政策要求精简教材和课程内容,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这意味着需要对教材和课程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学校和相关部门需要删除冗余的内容,保留核心的知识和技能,以确保学生能够获得更深入的学习和思考机会。这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调整侧重点和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的创新
为了提高教育的效益,初中语文教学需要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可能不再适用,而互动式、问题解决式、探究式等更具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可能更加受欢迎。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技能和知识,以适应“双减”政策的要求。教师可以探索新的教学资源和工具,与同事分享经验,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初中语文教学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教学的“减负增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综合素质。
3.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性
个性化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它考虑到了每个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当学生感到他们的学习与他们自己的兴趣和目标相关时,他们更有动力去学习,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果。此外,个性化学习有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进度,个性化学习可以更好地适应这些差异。它可以帮助“慢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可以挑战快速学习者,让他们更深入地探索课程内容
4.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双减”政策强调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的重要性,所以学校需要更加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和配置。这不仅包括确保每个学校都有资质完备的语文教师,还涉及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的机会。教师需要定期接受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培训,以便更有效地教授学生。此外,对教材和教育技术的合理利用也至关重要。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平台等,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平等地利用这些资源。
5.教育评价方式的改革
“双减”政策对传统考试评价方式提出了挑战,要求学校更加注重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要求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外,教师应采用更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如项目化评价、实践性评价等。这些评价方式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实际能力,包括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1.学科定位与实际需求的对接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有时过于强调文学经典和文言文的学习,而忽视了语文知识在实际沟通、写作和口语表达中的应用。这种偏重可能导致学生在实际生活和职业场合中应用语文知识时缺乏自信。为此,教学内容应更加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如增加日常交流、写作技巧和公共演讲等方面的教学,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2.缺乏跨学科融合教育
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往往局限于语文学科自身,缺少与科学、历史、艺术等其他学科的结合。在现代社会,有效的沟通和表达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理解。因此,教学应设计一些跨学科的项目和活动,如科技文档解读、历史事件的文学表现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评价方式的单一化
目前的评价方式过分依赖于考试和测验,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和应试技巧,而忽视了他们在创新思维、批判性分析和实际应用等方面的能力。为改善这一状况,应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口头报告、项目作业、同伴评价等,以全面评估学生的语文能力。
4.学生参与度不足
在某些情况下,语文课堂过于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乏主动参与。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采取被动学习的态度,难以充分激发学习兴趣和批判性思维。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学应采用更多互动和合作学习的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案例研究等。
5.多样性和包容性教育的不足
语文教育应当关注多样性和包容性,促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然而,目前的教学有时未能充分考虑来自不同背景、具有不同能力和兴趣的学生的需求。教学内容和方法应更具包容性,例如通过包含多元文化背景的文本、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能力,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归属感。
三、“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减负增效”的策略
1.合理规划课堂时间,减负增效
教师需要合理规划课堂时间教师可以通过优化课程设计,将学科内容更加紧凑地安排在有限的时间内,减少无效的教学时间。同时,教师可以采用更加高效的教学方法,例如精讲精练,重点突破,提高课堂效率。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课堂时间更具效益。
以《木兰诗》一课为例,教师应在课前准备阶段,对《木兰诗》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识别出诗歌的核心主题和教学重点。例如,在讲解“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时,可以强调木兰内心的冲突和对家庭的忠诚,以及这些情感如何驱使她代父从军。通过对这些关键句子的精讲精练,教师不仅传达了文学的美学价值,也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比如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探讨诗中的情感和象征意义。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最后,教师应在课后为学生布置与《木兰诗》相关的扩展阅读或创作作业,如编写一个以木兰为主角的短故事或绘制一幅描述木兰故事的画。这样的作业不仅巩固了课堂学习的成果,还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师不仅有效地利用了有限的课堂时间,而且通过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减负增效”。
2.多样化布置作业,实现“减负增效”
作业布置是教育中减负的关键环节,教师可以多样化作业类型,避免过多的重复性作业。作业可以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如写作、口语表达、实验报告等。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错题反馈机制,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学习。
以《背影》为例,在教学中,教师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所描绘的父爱之深和细腻,如通过解析“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等细节,揭示父亲深沉的关爱。此外,引导学生讨论如“我看着他那胖胖的,弯曲的背影,突然觉得一种无限的爱怜”等句子,以感受作者对父亲爱的怀念和深刻感悟。在作业布置上,可以多样化,例如,写作作业中要求学生撰写关于“我眼中的父爱”或“一个让我难忘的背影”的短文,以个人经历来表达对父爱的理解;口语表达方面,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家庭温馨故事,增强情感交流;创意作业则可鼓励学生通过绘画或视频制作来表达对《背影》的理解,激发创造力;而对于文学分析的练习题,采用错题反馈机制,帮助学生针对性地改进学习。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且通过多种表达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情感。
3.情境教学,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通过情境教学,教师可以将语文知识融入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学习语文。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应用语文知识。情境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更深入地参与到学习中。
以《桃花源记》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创作背景和作者陶渊明的生平。通过探讨陶渊明对刘裕政权的不满以及其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对桃花源的描绘及其象征意义。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出一个如诗如画的桃花源环境,或者可以播放背景音乐和自然声音,以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此外,通过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渔人或桃花源居民,亲自经历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更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其次,情境教学可以鼓励学生将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讨论《桃花源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以及逃避现实的后果。这种讨论不限于文学分析,还可以扩展到社会、历史和哲学等领域,从而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此外,情境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创作与《桃花源记》主题相关的艺术作品,如绘画、短剧或诗歌。这样的创作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提升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最后,情境教学还可以包括与文本相关的扩展阅读和研究作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究与《桃花源记》相似主题的其他文学作品,或者探索陶渊明时代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以此来增加学生对文化和历史的了解和兴趣。通过上述各种方式,情境教学不仅使《桃花源记》这样的古典文学作品变得生动有趣,还能够促进学生在多个维度上的学习和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增效”。
4.设置悬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悬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极为重要。这种教学方法通过提出引人思考的问题、介绍未知的情节或角度,以及鼓励开放式的讨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以《孔乙己》为例,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如“孔乙己的最终命运是怎样的”或“如果孔乙己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会做些什么”,等等。这些问题不仅激发学生对故事结局的好奇心,也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和其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行为,比如为什么他会对“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如此执着,以及这一行为反映的社会和文化现象。其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创新性的课堂活动,比如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让学生探索《孔乙己》中的未解之谜或潜在的故事线。例如,可以让学生尝试编写一个关于孔乙己背后故事的短文,或者设想不同社会环境下孔乙己的生活场景。这样的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促进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通过这些方法,教师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在学习《孔乙己》的过程中发展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也使学生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现教学的“减负增效”目标。
5.强化评价和反馈机制,促进“减负增效”
“双减”要求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基于以上要求,教师需要强化评价和反馈机制确保“减负增效”,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考试成绩,还包括口头表现、项目作品、同伴评价等。及时的反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调整学习策略。同时,教师的反馈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习压力。
以《出师表》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出师表》的文本内容,包括诸葛亮对刘禅的忠告、对国家形势的分析,以及诸葛亮对自己职责的理解。特别是对于文中的经典句子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其深层含义。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例如,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诸葛亮的决策是否适合当时的形势。对学生的表现可以通过口头报告和同伴评价来进行评估。教师还可以设置项目作业,如让学生创作一篇以《出师表》为灵感的白话奏章,或者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诸葛亮向刘禅提出建议的场景。这样的作业不仅可以评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还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进展,教师应提供及时且具体的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项目作业后,教师可以给予具体的评价,指出学生的思考是否深入,观点是否成熟,同时给出改进建议。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出师表》的文学和历史价值,还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有效的评价和反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习压力。
综上所述,通过合理规划课堂时间,多样化布置作业,运用情境教学法,设置悬念以及强化评价和反馈机制不仅能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这些策略的实施,旨在培养学生全面的能力,包括知识掌握、情感体验、创新思维和自我评估。在实践这些策略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引导者和促进者。
参考文献:
[1] 龚小梅《“双减”背景下初中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提升路径探究》,《教师教育论坛》2023年第10期。
[2] 苏弋泓《“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散文教学策略研究——以〈背影〉为例》,《亚太教育》2022年第14期。
[3] 马立平《“双减”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三度”课堂构建》,《亚太教育》2023年第14期。
[4] 胡飞《如何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减负增效》,《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