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双新”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的路径
作者: 张炎平摘 要:课堂教学不仅仅需落实课程育人的根本教育任务,还需要承担起生涯规划教育的责任。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十分关键。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生涯规划教育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开展现状,接着从渗透价值和渗透途径这两个方面,阐述了高中语文教师如何在“双新”背景下将生涯规划教育科学在语文课堂上渗透。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双新”背景 生涯规划教育 渗透路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4.031
高中阶段的学生还不具备较强的明辨是非能力和自制能力,对自身的定位也不够清晰。由于受到传统观念以及周边环境因素的负面影响,他们很容易出现多重不良习惯,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而及时将生涯规划教育渗透到高中语文课堂上,则能在讲解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正确认知自我,使学生能真正的找准自己的定位,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念,这也是落实“双新”理念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双新”背景下,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十分有必要针对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渗透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助力学生实现全方位的发展。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1.理念陈旧
从整体上来看,生涯规划教育始终没能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取得较为理想的渗透效果。根本原因在于部分教师的语文教育理念陈旧。实际上,这部分教师从根本上推崇应试教育理念,所以会更关注学生语文成绩的提升与否。在设定语文课堂活动时,通常都是围绕基础语文知识的传递,很少会考虑到生涯规划教育的渗透,难以及时引领学生找准定位、树立观念。这不仅不符合“双新”理念的要求,而且也会对学生的全面成长造成阻碍。
2.形式单一
目前,“双新”理念针对生涯规划教育的渗透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广大高中语文教师也一直在积极渗透,但是并没有真正发挥出生涯规划教育的真正价值,无法给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作用。在渗透的实际过程中,多数教师所采用的形式十分单一。一般来说,教师只是在讲解语文知识的时候简单地口头渗透生涯规划教育。这种长期不变的教育形式,既不能快速抓住学生的眼球,甚至还会消磨掉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始终难以形成。
二、“双新”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
1.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念
每当提及志愿选择和未来职业的时候,很多高中生关注最多的并不是职业的发展以及自身的成长,通常会比较重视未来的薪资等利益问题。这导致他可能会盲目从众,将一些热门职业当作自己心中的理想职业,这正是不正确职业观念的表现。而“双新”背景下的生涯规划教育则带领学生提前了解多种职业,使学生能辩证地看待未来职业,使学生能牢固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学生因为不明智而做出错误的职业选择,对学生的人生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2.明确学生的发展方向
只有当学生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之后,他们的学习才能变得高效,后面的职业发展也才能变得顺畅。而“双新”背景下的生涯规划教育,则能引领学生认清楚他们本身的兴趣、爱好、能力,使学生能真正认知自我。与此同时,还可以向学生有关于职业选择的内容,使学生能形成全面的了解。这样一来,学生将可以进行综合的考虑,他们也能了解到自身的职业倾向,做出专属于他们自己的职业规划,他们未来的发展方向也能得到进一步的明确,这对于他们人生的发展尤为关键。
3.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大多数高中生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通常都是在溺爱的环境中长大,很少接受过忍让、宽容、分享等方面的教育,导致很多学生身上都看不到良好品质的形成,阻碍到学生的全面成长。而“双新”背景下的生涯规划教育涵盖了德育方面的内容,能从德育的角度来向学生传达良好品质,防止学生形成不良风气和习惯,让学生学会正视挫折、学会体谅、学会分享,使学生能养成积极向上、不畏艰难的良好品质,这对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三、“双新”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教育的路径
1.建立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之所以生涯规划教育始终得不到较好的渗透,是因为教师没能形成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十分盲目混乱,导致其真正价值难以发挥出来。因此,“双新”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对教育体系目标的确定。教师需针对全体学生进行分析,把握他们的特点以及需求,并结合语文知识,设定出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目标,从而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他们的未来发展道路。需要注意,由于学生属于动态发展的个体,决定了教育目标不能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学生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唯有这样,才能保证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目标适合学生,从而推动学生个体的成长。
比如,在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篇课文的时候,为了推进生涯规划教育的顺利渗透,教师需提前明确教育体系目标。这里的目标需要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结合课文本身的教育目标,要求学生能掌握课文内容,并体会其中的情感。另一方面,考虑生涯规划教育目标,着重引领学生感悟诗人的选择,让学生学会做出明智的人生选择。这时候,教师要及时向学生讲解,让学生意识到一个简单的选择极有可能会对他们的人生产生出较大的影响。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坚定自己的人生选择,即使遇到了困难也不放弃,必定能有所收获。最后,再将这两个方面的目标结合到一起,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目标,指明生涯规划教育的方向,促进学生生涯规划的完善。
2.挖掘生涯规划教育内容
翻开高中语文教材,不难发其中有十分丰富的生涯规划教育资源,但它们并不是直接显现出来,而是隐藏在语文知识之中。因此,“双新”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需善于挖掘语文教材,找出其中的生涯规划教育内容。这也就要求教师反复剖析语文教材内容,深入挖掘,并将这些内容进行合理利用,科学地渗透到语文知识的讲解中,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生涯规划教育,不能生硬地向学生传输,否则有可能造成学生形成逆反心理。这样一来,能让语文课堂的内容变得丰富起来,二来可以推进学生正确人生观念的逐步形成,从而达到生涯规划教育的初始目标。
比如,在学习《我与地坛》这一篇课文的时候,为了开展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涯规划教育,教师需要提前针对这篇课文进行深入的分析,挖掘出其中的生涯规划教育内容。从整体上来看,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自己遭受厄运而引发的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而高中生其实本身所经历的挫折并不是很多,所以可能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时候,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引导。然后,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这篇课文,让学生能抓住字里行间的情感,着重向学生强调作者顽强的生命历程,使学生能感受到作者身上那种热爱生活的强烈情感。课堂最后,教师再及时渗透生涯规划教育,鼓励学生向作者学习,这对于学生坚忍不拔意识、正确生命观念的形成是十分有帮助的。
3.丰富生涯规划教育方式
单一的传统教育形式是阻碍生涯规划教育顺利渗透的重要因素,更会对学生的生涯发展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双新”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注重生涯规划教育方式的丰富与创新。除了以往的口头形式以外,教师还可采用阅读教学形式,使学生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找到他们人生的目标和方向。一方面,教师可结合语文课文,选择与之相关的其他文本;另一方面,还可选择一些有价值的语文课外读物。这样能改革生涯规划教育的方式,也能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人生的启示,从而促使学生真正寻找到他们各自的职业生涯目标。
比如,高中语文教师可开展课外阅读形式的生涯规划教育,既能改变以往的单一教育形式,又能起到锻炼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那么,教师需提前挑选出含有生涯规划教育内容的课外读物,以《名人传》为例,第一步,教师要向学生推荐这本读物。为避免学生出现无效阅读的情形,教师可适当给出课外阅读任务:“通过阅读,你有什么心得呢?”“你最欣赏《名人传》中的哪一个名人,为什么?”由此让学生带着目标开展阅读,也能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名人身上的精神与意志。然后,教师可再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和感悟其中的生涯规划教育内容,让学生能借助这些名人的成长经历以及突出成就,而找到自身的人生目标。此外,教师也可再向学生推荐类似的读物,像《唤醒心中的巨人》《我为什么而活着》,等等,以最大化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
4.建立生涯规划教育平台
实际上,大部分高中生对未来的生涯规划都是一知半解的,也不清楚规划的意义是什么。可能他们会对未来的职业有一定的幻想,但是并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查阅相关的职业资料。因此,“双新”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需及时建立生涯规划教育平台。教师需要将职业资料上传到平台上,供学生查阅,普及给学生,让学生能了解到更多的生涯规划内容。至于学生,他们也可以通过该平台寻求教师的帮助,提出自己对未来、对职业的疑惑。由此引领学生进行适当的生涯规划,从而保证学生下一步的语文学习乃至人生的良好发展。
比如,高中语文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创建一个专属于生涯规划教育的平台,以此解决学生对未来职业迷茫的问题。第一步,搜集一些常见职业的信息,进行整理,输入到平台上,供学生搜查和学习。资料务必要涵盖职业的详细信息,使学生能清晰地了解他们感兴趣的职业。第二步,可专门在平台上开辟出一个投稿的功能,学生搜不到的职业信息,就可以向教师投稿询问。与此同时,教师还需保证平台信息的与时俱进,要实时更新,以此保证生涯规划教育的顺利开展。有了这个平台,学生将可以切实了解到他们感兴趣的职业,并主动开展自身的生涯规划。
5.增设课外实践活动
高中阶段的学生需要面临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高考。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学业负担极重,很少能有机会接触社会、走进社会,无法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更别说找准他们的生涯方向了,而这正是社会实践匮乏的一种表现。因此,“双新”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不妨增设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真正体验社会的机会。那么,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并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创设出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引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在活动中,不需教师过多引导,学生很容易就能产生出深刻的感悟,使学生能根据自我认知明确他们下一步的人生发展之路。
比如,高中语文教师可尝试开展“职业调查大会”主题课外实践活动,既能引领学生接触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职业,又能推动学生主动开展生涯规划。第一步,向学生讲解本次实践活动的规则:每一个学生在课下分析和研究自己喜欢的职业,并寻找与之相关的信息,引领学生初步选择并接触他们感兴趣的职业。与教师直接单向普及相比,这种自己调查得来的职业内容往往能让学生产生更深的印象。等到下节课的时候,再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调查成果。有的学生从小对作家这个职业感兴趣,所以选择调查作家都要做什么;还有的学生调查了警察这一职业,等等。最后,教师再以学生的调查结果为基础,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这些职业,使学生能对职业形成清晰的认知,这样促进学生更好地选择未来的职业。
6.完善生涯规划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是语文课堂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同样的,生涯规划教育也离不开这一环节。因此,“双新”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需及时设定完善的生涯规划教育评价。在实际的评价中,教师除了评价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外,还需多多观察学生规划意识是否形成,也需关注学生是否能明确他们的发展方向,等等。面对这样的新型语文教育评价,学生的观念也会受到影响,从而认真参与到生涯规划教育中。时间久了,学生对自身的认知将会变得越来越清晰,他们也将了解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主动开展他们的个性化生涯规划,这正是完善生涯规划教育评价的意义所在。
比如,高中语文教师在设定生涯规划教育评价时,要多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制定出多维度的评价指标,给出过程性评价,从多个途径推动学生开展生涯规划。经过细致观察之后,发现某学生十分认真地分析未来的职业,也会主动分析自己的发展方向,那么教师可给予正向的生涯规划教育评价,激励学生在今后能主动朝着自己确定的方向发展。反之,学生表现得不够积极,也不愿参与生涯规划,那么教师也需及时开展批评,让学生意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推动他们能在以后积极参与。通过完善生涯规划教育评价,鼓励学生,从根本上端正学生对生涯规划的态度,从而推动学生正确人生观念的形成。
综上所述,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渗透将直接关乎学生个体的发展,具有极为关键的教育意义。因此,“双新”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主动转变自身的语文教育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深入挖掘语文教材内容,合理地将生涯规划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中,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树立人生发展目标,从而为学生后续融入社会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 李栩《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不同年级生涯规划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考试周刊》2023年第45期。
[2] 邢卫军《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实施生涯规划教育的策略研究》,《创新人才教育》2023年第5期。
[3] 牛晓利《基于生涯规划教育理念下的高中语文高效教学探讨》,《山西教育(管理)》2023年第10期。
[4] 董武成《县域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困局与出路》,《学苑教育》2023年第27期。
[5] 谭小文《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中“四个意识”的培养途径》,《中小学班主任》2023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