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课程思政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与实践

作者: 平凡

摘 要:课程思政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让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语文课程中隐性地发挥育人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用多种策略展开教学实践。在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教师可以在课程资源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设计贴合学生成长实际的整合性、探究性、思辨性学习活动,设计具备课程思政延续性的整体性综合活动单元学习活动,通过拓展以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为中心的第二课堂等方式将语文学科与课程思政进行融合,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目的和价值。

关键词:课程思政 高中语文 学科育人 教学实践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4.032

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是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思政的提出为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新方向,引导教师充分挖掘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作用。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融入各类课程的各环节和各方面,“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一种课程观。这一概念最早由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首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推行,其后逐步向中小学推进。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深度挖掘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意见》的印发,要求教师要积极用好课堂教学的主阵地,融合学科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课堂内外的联动和学科之间育人价值的关联。

二、语文学科与课程思政的联系

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在课程思政建设上具有独特优势。优秀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文化、思想、情感使语文课程具备隐性育人价值。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修订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旨在“培养良好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简称“四个自信”),这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生动的教学方式,在理解不同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党热情,强化法治意识、安全意识、主权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同时,新《课标》在课程目标的总括部分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要求语文课程教学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语文课程的隐性教育价值。

三、课程思政与高中语文教学融合的策略

1.深入挖掘课程资源,有机融入思政元素

部编高中语文教材精选的文学作品,是各个时代、不同国家、各种文体的作品中的精华,内容范围广泛,文学内涵深厚,情感积极充沛,能够在帮助学生提高语用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等语文素养的同时,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行为准则。围绕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教材选文在家国情怀、理想追求、人格培养、科学法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隐性的思政教育功能。语文学科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就需要教师以“人文主题”为抓手,充分挖掘这些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阅读与感悟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思维导向,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增强学生政治意识,真正实现立德树人。

以部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人文主题”的设计围绕“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三条精神主线展开: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青春的价值”、第二单元“劳动光荣”、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中华文明之光”、第五单元“抱负与使命”、第八单元“责任与担当”等内容,体现国家和民族的基本价值观,与课程思政所提倡的挖掘语文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相契合,为语文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渗透提供了材料和依据,有助于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与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与文化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只作为人文教育的一个指向,并不包含教学资源的全部教育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的设置,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深度挖掘。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爱国主义精神是贯穿高中语文教学过程始终的,教材中的许多经典文本都在向学生传达着爱国情怀。《沁园春·长沙》书写着青年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权贵、改造旧中国的革命激情;《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记录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用毕生努力和坚持不懈实现“不让任何一个中国人挨饿”的夙愿;《与妻书》抒写着林觉民“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革命豪情……教师在进行这些篇目的教学时,在以“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双线指导教学的同时,可以适时适当地穿插设置启发式提问或延伸性资料,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作品中渗透的爱国情怀,切实通过语文教学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联系学生成长实际,设计整合性、探究性、思辨性学习活动

新《课标》阐述基本理念时提出要“坚持加强语文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自我与世界、思考人生与未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15—18岁的高中生已经初步形成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国家、社会、集体、自我等方面有更多的关注和思考。因此,语文教师应联系学生思想发展水平,学习、生活实际。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开展具有整合性、探究性、思辨性的学习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达到育人目的。

以部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为例。本单元选取不同时期、不同体式八首诗词,表现着不同诗人的人生感悟、理想、情感与思考:曹操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陶渊明厌倦官场,选择辞官归隐;李白浪漫瑰丽的想象下深沉复杂的人生之思;杜甫登高远眺,身世之悲与忧国之情涌上心头;白居易写琵琶女,也是写自己的人生感慨,无不带给学生以深深的思考:“我的人生应追求什么?”因此,教师可以设计“ 启示我追求什么?”主题分享活动,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感悟诗中寄寓的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理想、选择、态度、情感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探讨诗作的内涵,在阅读和鉴赏中寻找人生的真谛,解答青春的困惑;既能积累大量的文学知识,又能联系自身经历和生活实际。这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3.注重课程思政的延续性,设计整体性的综合活动单元学习活动

在高中语文课程结构中,除了有传统的以多篇课文组成的单元外,还有整本书阅读和综合活动单元两种新的形式。在日常教学中,单独一课或一单元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传递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根据教师不同的理解和挖掘,可能会出现碎片化倾向。但综合活动单元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在新《课标》中的阐述细致准确,学习主题指向明确,单元内的系列活动设计翔实多样,教师只需要结合学情选择适合的活动完成本单元教学即可。因此,在开展实践性综合学习时,以提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综合活动单元的整体设计之中,以整体化的方式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保持课程思政的延续性。

例如,新《课标》中“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明确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剖析和评价各类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落实到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具体为:围绕家乡文化生活,通过采访、考察、查阅文献等方式,进行学习访谈提纲、调查报告的撰写,深入了解家乡文化生活,剖析家乡文化现象,参与家乡文化建设,增进家乡文化认同感。教材将当代文化生活聚焦在“家乡”这一情境,贴近学生的日常。学生在家乡成长、生活,能够产生较高的学习积极性,自主展开实践进行综合性学习。家乡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从学生居住的城乡社区到我们所处的国家,由小及大,见微知著,深入了解家乡、积极建设家乡文化,就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和交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过程。教师在进行本单元教学设计时,要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家乡文化认同感、参与建设丰富家乡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等具有思想政治内涵的内容融入其中,在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实现语文学科育人功能。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将“家乡文化生活之旅”作为本单元教学设计的主题,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分组展开活动。旅途第一站“情系故土,文化寻根”为本单元活动的第一部分“记录家乡的人和物”。教师引导学生挖掘故乡的各类人物、风物、习俗、历史展开访谈、考察、收集资料、整理成文等学习活动。旅途第二站“以我之眼,观我家乡”为本单元活动的第二部分“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教师引导学生就道德风尚、文化古迹保护、文化生活方式等家乡文化生活现状展开深入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旅途第三站“家乡建设我献计,发扬文化新风尚”为本单元活动的第三部分“参与家乡文化建设”。教师引导学生在活动一、二的基础上,思考家乡文化中有哪些内容值得传承和弘扬、有哪些需要改进或摒弃,并在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后形成建议书。整个单元设计围绕文化的挖掘与探索、思考与评价、传承与认同展开,以整体性的主题活动彰显语文学科与课程思政融合的育人功能。

4.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坚定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四个自信”

语文学科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并不局限于课内。教师积极拓展第二课堂,通过朗诵、辩论、诗词大会、知识竞赛等方式,着眼当下的国家、社会热点事件、问题,引用当地的社科文化资源,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课堂内外的全部过程。在第二课堂中,学生既可以学习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还能产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坚定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和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增强其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促进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战役”。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国积极和世卫组织合作、研究,给世界各国赢得了抗击“新冠”的宝贵准备时间和经验,向全世界展示了何为大国担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秉持生命至上的方针,团结一心,凝聚各方力量积极投入抗疫工作;中国人民不畏艰险、舍生忘死,涌现出许许多多抗疫英雄和感人的事迹。这些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可以组织“诵读古今经典,弘扬中国精神”主题诵读活动,激励学生积极探索我国优秀文学作品中体现的中国精神,在诵读中将其传达出来,鼓励学生自主创作诗歌,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既感受到古今经典文学作品的文化魅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爱国热情,学习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再如,2023年春节期间,西安市著名景点大唐不夜城制作了“诗意长安”诗歌灯串,打造“人在诗中游,一夜到长安”的美丽景象,引发全国人民的关注。在古代,长安是众多的文人墨客向往和聚集的城市。在当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文化历史资源,拓展第二课堂,组织“诗歌里的长安”主题文化寻迹活动,引导学生搜集与长安城有关的名篇佳作,并根据创作时期、诗歌内容、诗歌风格等进行分类展示,带领学生亲手制作诗歌卡片,打造校园内的“诗歌长廊”。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既在收集、交流与展示活动中增长文学知识,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又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课程在践行课程思政方面有很大的学科优势。教师应立足课堂,充分挖掘、整合各类作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借助多样的教学内容、创新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活动,选取贴近学生真实学习、生活的情境,将语文学科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最终在潜移默化之中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1] 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年第1期。

[2] 温儒敏《部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与使用建议——在部编高中语文教材国家级培训班的讲话》,《课程·教材·教法》2019年第10期。

[3] 王本华《部编高中语文教材的设计思路》,《人民教育》2019年第20期。

[4] 王郁琴《课程思政理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山西师范大学2020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