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古诗的当代价值,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
作者: 谢芬摘 要:立足古诗的当代价值,是改变“望古诗而生畏”的教与学现状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学生文化自觉的必经之路,符合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所谓立足古诗的当代价值,就是要建立古诗与当代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当代人从古诗中汲取营养。而设置关注学生需求的学习目标、选用具有时代感的教学资源和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展开教学,是立足古诗当代价值的教学途径。
关键词:中国古诗 当代价值 文化自觉 教学途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4.033
一、立足古诗当代价值的重要性
何谓中国古诗?本文所提到的古诗,是指从上古歌谣发端,延续到清代的古代诗歌,不包含清以后的旧体诗。为何要立足古诗的当代价值展开教学呢?笔者认为,这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文化自觉的必经之路,它不仅可以改变“望古诗而生畏”的教与学的现状,也符合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字语言的热爱。
“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其中“文化传承”的内容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古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学习中国古诗是语文学习的必备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需求也不断变化,人们对中国古诗的理解与运用也应该与时俱进。任何把固守故纸堆当作“传承”的观念都是错误的。只有让传统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才能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才能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找到生存的一席之地,从而让“文化传承”自然而然地发生。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承载着先人的智慧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可以说古诗词里藏着中华民族的前世今生和汉语文字文化的来龙去脉。中国古诗的学习既是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语文学习的难点。古诗词与现当代文学作品不同,它与当代人相隔的时代较为久远,无论是体式还是语言表达都与现当代文学相差甚远,这就给古诗词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有人概括说“很多学生觉得繁杂的古诗词不接地气,读起来比较绕口,记忆比较困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站在古今中外的视域下理解记忆诗词,自然对于诗词真正的内涵也很难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古诗词的教学重点放在背诵、理解与鉴赏上,为考试而讲古诗,按照个人的理解来讲鉴赏,并没有让学生真正领悟学习古诗的价值和意义。常常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始终不知所云。没有价值的指引,加上古诗的艰涩让古诗学习索然无味,教师和学生“望古诗词而生畏”的情绪与日俱增。古诗词本身固然有一定的理解难度,但客观困难永远存在,唯有从主观原因入手才能有实现突破的可能。那么,如何从主观原因入手解决问题呢?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觉是根本,而要达到激发文化自觉的关键则在于建立古诗词与当代生活之间的联系,即“立足于古诗的当代价值”。
“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的建议之一。新《课标》指出:“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含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个人体验情境指向学生独自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在文学作品体验丰富的情感,尝试不同的阅读方法以及创作文学作品等。社会生活情境指向校内外具体的社会生活,强调学生在具体生活场域中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强调语言交际活动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等。学科认知情境指向学生探究语文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发展语文学科认知能力。”无论是哪一种情境,最终指向的是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让语文适应学生生活和发展的需要。立足古诗的当代价值,就是要让学生在古诗的学习中有所得,能够从古诗中汲取营养来指导生产和生活。
二、立足古诗当代价值的内涵
立足古诗的当代价值,要建立古诗与当代生活之间的联系,站在当代视域下去学习和研读古诗,让学生从古诗中汲取有利于当代人生存和发展的营养,在现实生活中学着有效地运用古诗。
第一,从语言积累与建构来看,中国古诗的语言极富张力,这对丰富学生的表达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立足古诗的当代价值就必须关注古诗的语言。语言的准确、含蓄、精美是中国古诗有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学习古诗可以帮我们更好理解语言的意蕴,学会更加精准而优美的表达,如周邦彦《苏幕遮》中的“五月渔郎相忆否”会让我们更能理解“你想我了吗”的深长意味。
第二,从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角度来看,中国古诗是一种“留白”艺术。读懂诗歌需要理性的分析,抓住诗歌的意脉,还需要结合简练的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因此,学习古诗既需要调动理性思维,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的所思所想,也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这对于完善出生在数字化快速发展时代的当代人的思维能力的训练十分重要。因此,立足古诗的当代价值,意味着要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想象力。
第三,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角度来看,中国古诗既保留了生活中的诗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呈现了茫茫大漠独特的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则向我们展现了长江水的诗意。中国古诗还保留了人类最为真挚的情感,“与当代审美有着极大的契合度”,可以当代人的心灵安慰剂之一。“诗言志”是中国古诗的传统,可以说诗歌是人类情感的外化形式,是距离人性最近的文学样式。跨越时空,人们依然可以通过古诗找到人类情感的共通处,让人从孤独中解放出来,从古人的生活体验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出路。因此,学习中国古诗,是当代人寻找自由精神空间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从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中寻找到失意时的出路,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中获得面对失意的勇气,用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来调试浮躁不安的心灵。用古代诗歌来唤醒我们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唤起生命的诗意,从而使心灵得到滋养,这是古诗当代价值的题中之义。
第四,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角度来看,立足中国古诗的当代价值就是要有“溯源”意识。任何文化现象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它背后是一张巨大的网,不仅关联当下,而且连接着过去和未来。中国古诗就是当今文化的“过去”,因此学习中国古诗的过程中,要学着用它来观照当下。立足中国古诗的当代价值,就是要让古诗的学习为当下的学生所需、为当下的学生所用,让古诗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
三、立足古诗当代价值的途径与方法
下面以统编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的《短歌行》为例,具体谈谈立足古诗当代价值的教学途径和方法。
(一)学习目标的设置要关注学生的需求
学习目标的设置决定着课堂的走向,也决定着课堂的效率和课程的价值。恰切而有价值的学习目标是会让课堂变得高效而有价值。不恰当或者低价值的学习目标则会让一堂课低效、无用,让学生找不到成就感,整个课程也会变得索然寡味。
什么样的学习目标是恰切而有价值的呢?这对语文教学来讲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因为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新课改前的三维目标和新课改后的学科素养目标,都只从大方向上规定了学习目标的方向。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还需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生情况,进行细化。细化的标准一方面指向学习内容,另一方面指向学生,即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评判学习目标是否恰切而有价值时,除了看它是否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所给出的大方向,看它是否抓住学习内容的关键特点,还要看它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能否激发出学生学习的自觉。
在统编教材中,《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其一)被编在同一课,这两首诗的创作时代相近,内容比较通俗易懂,但风格和所反映出来诗人的人生态度有着极大的不同。诗歌风格的不同往往又是诗人气质的折射。因此,从探讨诗人的人生态度入手,符合教材编排的意图,而且还可以贯穿对诗歌风格的分析,把握住诗歌的内容,进而让学生从古人的身上获取人生的智慧。因此,我在设计《短歌行》的教学时,将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为以下三点:
1.能够结合注解和相关的学习资料,理解诗歌中的词句(尤其是典故)。
2.能够通过诵读和想象,体会诗人写作时的精神状态。
3.能够从诗人的人生感悟中获取一些对自己有指导意义的人生体悟,学会做自己的英雄。
目标一和目标二是目标三得以展开的基础,目标三则是学生学习的落点;目标一和目标二指向的是学习的内容,目标三指向的则是学生的需求。只有目标三达成了,学生的精神才能真正得到滋养,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的价值,才能产生学习的自觉和文化的自觉,这首诗才真正走向了当代。
(二)教学情境的设置具有真实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情境设置的真实性,即从当代生活实际出发,将学生的课堂学习置于接近当代真实生活情境之中,结合学科知识的特点,创设能够辅助学生理解,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情境。
中国古诗的产生大都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诗歌是源于生活体验,有的诗歌则是诗人的不平之音或发愤之作,本身就隐藏着情境。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善于发现诗歌本身隐藏着的情境,我们还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贯通古今,将古诗与生活联系起来,将诗人与自我联系起来,从中获取生活的智慧和精神的滋养。
就曹操的《短歌行》而言,它是壮志难酬的悲歌和突围的呐喊,展现了建安文学“慷慨悲壮”的特点和曹操“不向时代和命运低头”的英雄气度,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好素材。因此,笔者立足 “认识英雄”这个点来进行情境设计,具体设计如下:
课堂导入:有一个河南许昌导游带了一个游览许昌的旅行团,在游览过程中向旅客们介绍了一代英雄曹操,但在“英雄”这个点上遭到了某个游客的极力反驳。然而,导游也不愿意完全接受游客的反驳,当场又举不出有说服力的支撑材料。如果你是其中的游客之一,请你帮导游避免这场尴尬。
课堂环节一:我们来说说“枭雄”曹操。(课外拓展,了解作者)
课堂环节二:我们来说说“英雄”曹操。(结合诗歌《短歌行》,谈谈自己的理解)
【诵读】作为文学家的曹操,雄在他刚健有力、慷慨悲壮的诗风。
【研读】作为政治家的曹操,雄在他礼贤下士、一统天下的抱负。
【探究】作为普通人的曹操,雄在他突围生命、冲破现实的勇气。
课堂环节三:自主阅读《中国青年报》刊登的时文《什么是英雄》,找出文章中阐释“什么是英雄”的语句。
课堂环节四:用文字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画像。
本节课情境设置实际上是一个类似辩论赛的形式,陈述时需要关注到对方的观点,陈述自己的观点也必须有理有据,这有利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其次,把场景设置在旅行中,这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对今后学生有价值的游览也会起到引导作用,也让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学习资源的选用具有时代感
课堂设计除了注重教学内容,还要关注学习资源的选取。学习资源的选取决定着课堂的趣味性,还起着激发教学内容魅力的作用。如何选取学习资源呢?时代感和新颖性是关键,如当代的时文、新闻热点、热门节目和畅销书,等等。具有时代感的学习材料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共情。古诗产生的时间较为久远,当代学生对古诗的确有很大隔膜,用新颖的学习材料与之建立联系,容易拉近学生与古诗之间的距离,消解学生学习时的恐惧感,且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当代文化与古代文化之间的传承关系。
鉴于此,在《短歌行》的教学设计中,我选取和运用了以下资源:
1.让学生了解东汉末年的时代背景时,除了选用《三国史话》和类似于《蒿里行》这类相关的诗歌外,还引用了当代歌手林俊杰的歌曲《曹操》中歌词“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既让学生了解了时代背景,也让学生学习到一种通过流行文化、通俗文化去传承古代文化的方法,增添了趣味性。
2.在讲解曹操的“突围”时,不仅介绍了余秋雨的《东坡突围》,引导学生比较苏轼和曹操的人生态度,还引用了热门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等台词,更加深刻地让学生理解曹操“突围”时代和命运的勇气,强化了学生克服困难、冲破现实的意识。
3.在课堂总结时,选用《中国青年报》刊登的时文《什么是英雄》,让学生对英雄有一个更加客观和宏观的认识,鼓励学生做自己的英雄,做自己所处时代的英雄。
4.在布置诵读作业时,仿照央视热门节目“朗读者”的模式,设计了“我把‘曹操’读给你听”的作业,请学生读一读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诗,并用音频记录下来,与大家共享。
总之,立足古诗的当代价值,就是要让学生从古诗学习中获得全方位的成长和发展,并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形成一种文化传承的自觉,而不仅仅是会背几首诗,会讲几个故事,会做几道高考题。
综上所述,立足古诗当代价值的教学则要关注学生的所需和所好,站在当代视域下挖掘古诗的价值,尽量用学生喜闻乐见和熟悉的方式引导他们体会和挖掘古诗的价值,在古今之间修筑一条通道,让当代学生能顺畅地穿行其间,从而带“活”古代文化,而不是照本宣科、故步自封。只有这样,学生的文化自觉才能形成,文化传承才能继续。因此,立足古诗的当代价值,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既是语文古诗教学的起点,也是语文古诗教学的落点。
参考文献:
[1] 关芸婷、朱华《文化传承与理解视域下的古诗词教学》,《文学教育》2020年第7期。
[2] 程精棉《探求古诗与当代审美的契合点》,《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