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诵读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路径研究
作者: 付丽娟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青年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的塑造。本文针对中学生不愿诵读古诗文的现状,从思想引领与实践策略两个层面,分析并探讨了通过高效诵读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路径。
关键词:诵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路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4.03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有丰富的内涵,它们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特性。而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诵读历来占据着重要地位,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传统经典的识记、运用能力也一直是当今语文学习质量考核的重要标准。即使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今时代,由对历年高考试题的分析来看,这种要求也在逐步提高。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在诵读方面,学生的能力却未提升,反而出现了沉默无声、消极放弃的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从帮助学生提高诵读实效的角度出发,从思想引领与实践方法两个层面,对学生的诵读进行研究,以促进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一、学生抵触诵读的原因分析
通过与近百名学生访谈,笔者发现,学生抵触诵读,并非针对所有篇目,主要对象为篇幅较长或文字难度较高的诗文。我认为主要源于两种心理:
1.畏难心理
畏难心理是学生对古诗文诵读产生抵触情绪的主要原因。如《离骚》,即使要求诵读的是节选部分,但相对于一般诗词而言,其内容较长,再加上“蕙纕”“揽茝”“忳郁邑”“侘傺”等大量生僻词语的出现,大大增加了诵读的难度。因此,对于这种长文的诵读,不少学生主动选择放弃,有的学生甚至出现了抵触情绪。
2.低效心理
要求诵读的古诗文,在未来有何用处?这些难懂的文字,除了可能在考试默写中得到一分两分,其他情况下却并不能真正用上这些花费大量时间诵读的内容,实际效用太低。而当今社会,信息化水平突飞猛进,若想用这些原文,并不需要机械记忆,因此诵读这种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思想引领:强化学生诵读动机
思想产生在行动之前。在学生真正开始诵读之前,教师应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对诵读的认识,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支撑,帮助学生形成诵读动机。
1.建立学有所用的意识
诵读古诗文可以为学生培养真正的语言实力,满足“归属与爱的需要”。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从对《诗经》的学习识记出发,才能在语言表达中灵活运用《诗经》中的句子与思想。著名小说家白先勇先生的话说出了很多文学功底深厚的大家的心声,他说:“中国诗词里极度的精纯性,对于文字的节奏、音乐性和灵敏度,都是很好的基础。”“应该鼓励背书,多背古文、多背诗词,这对于文字表现是一种最好的训练。”这是从诵读中学到遣词造句诀窍的作家的切身体会,白先生还说:“如果我现在要教孩子的话,也要他念这些古书(《史记》《汉书》),暑假时也盯着他背古文、背诗词。”叶嘉莹先生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诵读是创建个人语料库的基础,语料丰富了,一旦掌握了运用技巧,就能随意提取,运用自如。而一旦缺乏语料,则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一个人的外在形象的建立、个人魅力的形成都离不开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
诵读古诗文可以为当今流行文化注入富有内涵的活力,学生通过个人能力的展现,满足“尊重需要”。古诗文中的活力一方面来源于古诗文的经典性。经典是经历了多代传播并长盛不衰的文化形态,很多经典作品在它所诞生的时代即为流行作品,如李白的《蜀道难》,如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洵的《六国论》,等等。而古诗文一旦融入现代科技,进行重新演绎,如央视的“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不仅可以让当代的文化作品中融入古诗词的典雅内涵,更能让人体会到,诵读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命脉。学生将古诗文灵活运用于当代社会,可以纵横古今,展现出个人能力。
另外,处于知识经济的当今社会,某些知识可以被信息化手段替代,但由知识的积累所生发出的创新思维却是难以替代的,知识经济更加突出人的智能。知识即为水之源,若为“无源之水”,则学生无法担负起时代所赋予的创新重任。
2.形成文化滋养机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凝固的文化,而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不断自我发展、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文化。而在当今时代的学习传承过程中,学生更要与时代相结合,在广泛阅读与思辨讨论中接受文化的滋养,同时在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下,使个人的潜在能力得以实现,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借助跨媒介阅读,拓展诵读内容。信息时代,纸质阅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习的需要,指导学生通过纸质阅读与手机阅读、网络阅读等阅读方式相结合,引导学生利用好手机、网络阅读中的不同链接,在比较、辨析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比如通过引导学生写作《〈离骚〉赏读》小论文,利用跨媒介资源,广泛搜集与《离骚》相关的资料,查看相关信息、相关事件,以及古今阅读者对《离骚》及屈原的不同认识,全面了解信息,进行比较阅读,全方位阅读,促进阅读反思,提升学生综合全面理解文本的能力,在理解中完成与文本的对话,接受传统文化的滋养与熏陶。
利用课前辩论式演讲,转变诵读形式。诵读并非只有吟诵、朗诵、背诵等传统的形式,出声即可放入“诵”的范畴,将理解与表达融为一体。笔者在语文课前组织两位学生进行辩论式演讲,围绕课本难点设置与时代紧密相连的辩题,比如在学习诵读韩愈的《师说》时,设定演讲题目: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移动化不断完善,作业帮、学霸君、小猿搜题等学习app上线,并称“拍一下,就学会”,而韩愈则将教师首先定义为“传道者”。你认为线上学习可以替代学校教师吗?
这样一个辩题,使得学生在辩论中不仅要注重口头表达,更要注重表达的思辨性、哲理性、即时性,同时在辩论过程中将韩愈所提倡的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以及韩愈身上所体现出的家国情怀融入当代的文化生活。这就实现了“诵”有所指,“读”有所向,于思辨中实现文化的熏陶滋养,坚定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形成强大的诵读内驱力。
三、实践方法:灵活运用诵读策略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高中生在心理发展方面呈现出了动荡性、自主性、进取性、社会性等特点,对很多现象和问题都能形成比较独立的认识,将小学生所用的死记硬背挪用到高中生身上,明显是不可行的,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会明显出现“水土不服”的反应。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记忆效果,学生反而会形成对传统文化学习的逆反心理。
要想提高诵读的效率,增加学习成就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需要从以下几点加以注意:
1.准确理解,心领神会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所做记忆实验结果是:记住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重复16.5次;记住36个无意义章节,则需重复54次;而记忆六首诗中的480个音节,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从中我们得知: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学生如果把古诗文里的实词、虚词、句意、背景都了解了,理解体会了文字的含义,这时再诵,就是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就能把之前认为佶屈聱牙的古诗文看成是有实际意义的句群,背诵起来就可以遵照写作逻辑展开,成功记忆耗时则会大大缩短。如有学生在默写《滕王阁序》时,将“临帝子之长洲”写成了“临弟子之长洲”,将“帝子”与“弟子”这两个同音的词语混淆,就是因为在诵读时没有很好地理解文字的含义,自然很难做到记忆准确了。因此,做到正确理解文义是做到准确诵读、快速诵读的第一步。
2.朗声高诵,学习迁移
诵读是形成记忆的方式,由“诵”方能成“背”,为达到“背”的目的。首先要大声念出所要记忆的内容。心理学研究证明了感官协同效应,即参与协同的感官越多,越能提高感知记忆效果。人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25%,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15%,若把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能够记住65%,让视觉和听觉共同参与记忆,要比单用视觉和听觉,提高记忆效果30%—40%。学生在诵读时如果将对文中人物事件的充沛感情融入声音中,并配合一定的相关动作(最好是大幅度的动作),可以将自身和写作者做最亲密的情感接触,能够更好地促进记忆,也有助于以后词句的正确运用。如在诵读《屈原列传》时,将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之情和司马迁为之鸣不平的愤慨之情融入诵读之中。学生今后在遇到类似境遇时,这些语句会情景再现似的涌入脑海,实现学习迁移。
诵读时还应注意文章的类型。若为韵文,如《氓》《琵琶行》《滕王阁序》等,其中包含着起兴、对仗、比喻等手法的运用,我们可以利用它们在语音、节奏上的优势记忆,在记诵时体会汉语的语音之美。若为散文,比如故事性较强的《烛之武退秦师》,要首先能理解故事情节,理清文章的思路,以复述故事的策略进行理解诵读,体会文章之美与语言的艺术。
3.看图说话,顺序记忆
日本记忆心理学家高木重朗认为:一切记忆都始于形象。记忆方法的基本点就是通过形象记忆事物。借助于鲜明的图像可以轻松地记住复杂的内容,就像我们看一场电影,一个多小时,看完后,基本上所有情节都能轻松地回忆起来,不需要把一部电影连续看好多遍。我们诵读语文课文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对课文内容用图解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在诵读《归去来兮辞》时,“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教师选择几幅图或用简笔画出几幅画,先让学生复述图画的内容,然后看着图画用书中的原文描述出来。也可以采取让几位学生课堂表演,其他学生用书中的语言对号入座的方式,促进学生记忆。对于场景性强的文章可采用画图、想象场景等方式,而若为逻辑性强的篇目则可用思维导图、表格等图标记忆的组织策略。
4.化整为零,降低难度
高中语文的诵读内容大多为较长的篇目,若整体理解记忆,学生在未开始诵读之前就已产生过多的压力,效果可想而知。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文章划分段落层次,将大的片段分成多个逻辑上密切相关的小片段。每个片段用一个词语概括总结,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很多经验丰富的教师特别善于使用这种方法,帮助学生化繁为简,效果明显。此外,由于人在记忆时对开头结尾的内容记忆深刻,所以要更多地关注中间部分的记忆。
5.限时诵读,示范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在要求学生诵读之前,在学生面前熟练而有表情地诵读一遍,可以给学生形成一种文章不难的印象,对提升学生的诵读信心无疑有很大的作用。此外,在检查诵读时,利用检查时学生的紧张情绪,在了解学生诵读情况的基础之上,分批次检查学生诵读,增加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也提高了诵读效率。有一个真实的《陈情表》诵读教学案例:在第二次上课检查前半部分诵读情况时,教师先找诵读熟练的学生读一遍,然后再找一位同学来挑战背诵。教师刻意停留40秒左右,然后找一位事先已沟通好的学困生来背诵,当他把第一段背完之后,班里的同学都很惊讶,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第三次上课时,这个班的所有学生《陈情表》背得都很不错,熟练程度远远超过其他班级。
6.云上诵读,增强趣味
信息时代的经典学习,借助信息化优势,可以突破校园场景,实现真人实景化诵读。比如诵读《滕王阁序》,可以运用AI技术,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景中化身作者。这可以消除情景与学生之间的隔阂,再通过学生吟诵、唱诵、讲述,单人、亲子、学友等多样化的诵读方式,减轻心理压力,实现个性与经典的融合。
7.巩固复习,提取强化
诵读记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将其融入日常的学习之中,及时地巩固复习才能做到对知识烂熟于心,使用时信手拈来。一般而言,诵读的句子如果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三次,它就会成为学生语料库中的固定资源,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多使用所诵读内容。此外,高中生的自制能力还有待引导完善,教师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特别是在学生学习过后的两周之内及时地采用如文章抄写、组长检查、同位互查、抢答、名句默写、默契考验等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记忆,提高学生的诵读积极性,帮助学生巩固复习。而在师生共同研读文本的过程中,将新知与旧知关联,由此及彼,调动联想与想象,可以将所诵读的内容贯穿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反复提起记忆,不断强化巩固。
总之,高效诵读方法以实践为基础,应灵活多样地运用。而以诵读为基础,有序形成正确诵读、顺畅诵读、有感情地诵读、感情充沛地诵读五个层次。以诵读解精髓,以诵读展情感,以诵读促传承,能将以古诗文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化、深化,从而便于学生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理解古代中国,理解现代中国,创造未来中国。
参考文献:
[1] 江家华《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中背诵篇目的理性认识与实施策略》,《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第3期。
[2] 彭世铖《文言文诵读应循序渐进》,《中国教育学刊》2021年第3期。
[3] 姚荣《新时代背景下“云诵读”活动推进研究》,《语文建设》2023年第18期。
(付丽娟,1983年生,女,研究方向:语文教育,传统文化)
(本文为基金项目,课题名称“‘山东手造’中的当代文化价值体系建构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为 kyzd2023-03 ;课题名称“高职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与专业课融通实践路径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为2023JXYJ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