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作业的创新策略

作者: 付小琴

摘 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人文学科。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教授学生基础的历史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历史的各种能力。在整个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作业的布置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对学生的作业检查,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完成作业的具体情况,进而知悉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但目前初中历史课布置的作业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单一,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设计出创新型作业进而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成为历史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历史 作业创新 学习兴趣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4.037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强调历史课程要培养学生的五大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学生应在历史课堂上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在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往往不能够做到面面俱到,而教师布置的历史作业中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则涉及更少,这就需要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们不断探索和创新,设计出与时俱进的创新作业,进而激发出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和各种学习潜能。

一、初中历史作业存在的问题

1.作业形式单调

现阶段初中历史作业大多由单向选择题、填空题和材料分析题三大类题型组成,而这些题型比较偏向于强调学生对基础历史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因此创新性不足。学生通过不断重复的手写训练,进入他们脑子的往往都是些碎片型的分散知识点,学生缺少了对各个知识点内在联系的深度理解,无法把“点”转化为“面”,也就容易让人产生历史课只需要死记硬背就能学好的错误印象。在依旧受应试影响的教育环境下,指向性明确的传统初中历史作业变得越来越机械和僵化,作业形式的单调不仅禁锢了学生的探究潜能,同样也降低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2.学生完成度低

在初中众多考试科目中,历史这门科目的地位相对来说较低,五十分的分值决定了它不能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大科目相比,因此也就造成了学生容易从态度上忽视历史这门课程。学生不仅从学习态度上认为历史是一门副课,而且这种轻视的态度也会从学生的作业中体现出来。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交上来的历史作业质量不高,做选择题的时候往往随意写个选项答案应付交差,做填空题的时候学生不愿意翻开书本细看内容再找到正确的答案答题,而做材料分析题时学生看到大段的文字材料就产生了厌烦心理,然后挑选出几道简单的题目书写一下来应付教师,这样的应付态度写出来的作业质量可想而知。

二、初中历史作业创新的必要性

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的需要

教师以教材为依托,设计的初中历史作业必须要遵循统筹兼顾的原则,既要保证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掌握和巩固,同时也要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兴趣。新课程改革中所涉及的五大核心要素要求学生在对基础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理解的基础上,还要具备较强的书面和口头表达、合作探究等能力。彰显历史学科素养的养成,牢记立德树人的初心,这是历史作业设计的目标。而在目前的初中历史作业中这些目标和要求却并不容易体现出来,因此作业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2.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

十四五岁的初中生正处在一个微妙的身心发育阶段,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更要关注他们丰富多彩的心理世界。初中生对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式的历史作业是提不起兴趣的,他们想要的应该是充满趣味性和形式多样化的历史作业。丰富多彩的作业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进而展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和能力。以兴趣带动学生学习,要求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布置的作业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让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达到身心健康的平衡发展。

三、初中历史作业的优化创新策略

1.辩论观点,明确唯物史观

初中历史教学要求学生能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全面、客观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就需要学生充分掌握一分为二全面评判历史问题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这一核心素养,教师可在初中历史作业中多布置些辩论型作业,可以在课堂上布置与书本知识点相关的辩论型作业,给学生们提供展示的舞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充分展现出学生们独有的语言表达魅力。

比如在讲授到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这一历史内容时,教师可围绕澶渊之盟订立后产生的利弊影响设置一道辩论题。公元1005年,北宋与辽订立了澶渊之盟,约定为兄弟之国,北宋每一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以白沟河为界划分领土范围。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澶渊之盟的盟约内容简化了,只涉及辽退兵和北宋给辽岁币这些内容,其余内容书本上未见,盟约产生的利弊影响以及如何评价澶渊之盟就成了一个延伸出去的知识点。把这道辩论题设置为课后作业,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查找到更多的相关内容,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去讨论盟约所产生的利与弊。这场辩论可围绕两种观点展开讨论,一种观点是宋真宗签订澶渊之盟是丧权辱国的行为,其影响本质上是弊大于利,另一种观点则是澶渊之盟结束了北宋和辽之间长期的战争,其影响是利远大于害的。在课堂上学生们踊跃发言,选择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展开讨论,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自己所认同的观点。认同澶渊之盟弊大于利的学生,是站在北宋的角度去思考这一问题的:北宋与辽约为兄弟之国实际上是北宋的地位下降了,北宋给辽岁币和绢加重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重新划定边界也损害了北宋的利益,说到底盟约的本质是北宋通过“花钱”这一方式买到了暂时的和平,所以站在北宋的角度去分析这一问题的话,澶渊之盟是带有明显屈辱性质的。而认同澶渊之盟结束了长期的战争、百利而无一害的学生,主要是站在民族融合这一大局观的角度去思考这一问题的:战争结束会给两个民族的人民带来期盼已久的和平,从此北宋与辽边界贸易兴盛,从长远的角度看有利于两族人民的交流和交往。学生们不管持哪一方观点都具有合理性,通过辩论型作业的设置使得一分为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得到了充分实践。在最后总结部分,教师还要强调一下澶渊之盟的订立其实是北宋与辽民族关系中一种和平交往的表现,中国古代民族间的战争关系是短暂的,而和平交往才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北宋由汉族人建立,辽由契丹人建立,少数民族与汉族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从长远看,这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都是极其有利的。

2.绘制地图,增强时空观念

时空核心素养要求初中学生具备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进而更好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点,而初中生对于时间和空间感知能力是非常薄弱的。在平时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掌握重点历史事件的时间和地点,学生往往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大致可以记住,但是一旦需要记忆的内容增多,学生就会产生记忆的混乱。兼顾时间感和空间感,最适合的作业非学生自行绘制地图莫属。

比如在讲授到新航路开辟过程这一内容时,教师会带领学生一起观看《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来了解四位航海家的航行路线,但教师的口头语言无法直接转化成具体的空间感,学生无法把抽象的空间感完全消化。为了巩固这一基础历史知识点,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份绘画作业,对照书本自行绘制一幅《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用绘画的方式来一次跨学科小尝试。学生画出了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等几大洲的正确位置,还正确标出了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等几大洋的相对应的位置。然后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描绘出了四位航海家各自的航行路线,在每条航行路线上还标注了具体航行时间,空间感和时间感都在一幅小小的画作中详细体现了出来。从空间角度出发,学生会发现四位航海家的航行路线可以分为两条:迪亚士和达·伽马都是往东进行航行,而哥伦布和麦哲伦则是往西进行航行;而从时间角度出发,四位航海家的航行是有明确的先后顺序的,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三位航海家航行时间都在15世纪,麦哲伦的航行时间稍微晚些,在16世纪。布置这项绘制地图作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历史,提升空间感知能力和时间感知能力,让学生亲自参与进来记忆才能更加深刻。除了人人参与绘制地图,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选择几位学生的画作进行投影,让绘制者上台给大家进行讲解,如此还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历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除了绘制地图,教师还可以布置手抄报作业,主题可以涉及书本里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学生可以运用书本上的知识,也可以运用课外知识甚至是网络上查询到的知识,加以丰富自己的手抄报作品,让文字与图片相结合,让学生在绘制过程中领略跨学科的趣味性。收集完学生的绘制作品后,教师还可以在班级里组织一次小型的展览活动,学生间互相欣赏,最后评选出最佳作品。

3.欣赏佳作,培养家国情怀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元素,对初中生进行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讲解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英雄的爱国事迹,这是最容易在课堂上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教师除了要在历史教学中不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更要增强初中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如何在初中历史作业布置中体现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比较困难的,除了充分利用教材里的内容元素,还可以延伸至课外的一些佳作赏析。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或文学作品,能给学生带来最直观的感受,会让他们对“家”与“国”有更深层次的领悟。

比如在讲授到抗美援朝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布置观看以抗美援朝战争为主题的电影赏析作业。赏析作业最终成果展现既可以是口头的表达,也可以是书面的表达,其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样才能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和感悟历史,而学生们都是乐于完成这一作业的。中朝人民于1953年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队,中国人民实现了保家卫国的目的。近年来以抗美援朝战争为主题的电影不断增多,这就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延伸提供了许多新的素材。在这次电影赏析作业中,学生们的选题是多样性的,有同学选择了《长津湖》《金刚川》和《狙击手》这类大热电影进行讲解,也有同学选择了经典黑白老电影《上甘岭》进行讲解,甚至有同学另辟蹊径选择了动画电影《最可爱的人》进行讲解。虽然学生们的赏析选题不同,但最终感悟却是一致的:没有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英勇作战保家卫国,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就无法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学生真正领悟到了有国才有家的道理。在影视和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创作手法就是以小见大,通过一位小人物的故事去展示一段历史、国家的发展变化。除了布置电影赏析作业,教师也可以尝试在暑假期间布置文学赏析作业,读一部文学佳作,感悟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的生活变迁,让教材上生硬的文字变成活泼灵动的切身感受。余华的作品《许三观卖血记》既讲述了一个感人的父爱故事,同时也在故事发展的不同阶段,展示出了新中国的时代变迁,故事从新中国成立讲起,中间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最后以改革开放人民过上好日子为结尾,以许三观这一小人物的视角反映出了时代的变化——中国人民的日子变得越来越好了。

4.走访古迹,领略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指的是特定地域内发展而成,并经过长时间发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把历史教学和乡土文化相结合,可以拉近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在增强文化底蕴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历史素养。苏州拥有近两千五百年历史,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苏州元素多次出现在初中历史课本中:春秋末期吴国与越国先后北上争霸,明代时丝织业中心即为苏州,清朝乾隆时苏州已有“十万烟火”和财富“甲于天下”的记载……身处苏州的教师不妨布置一些接地气的古迹打卡摄影作业,让学生走出课本,切身感受历史遗迹,在玩乐中增长历史知识,进而更好地领略家乡的美。

比如在讲授到唐朝诗人白居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把白居易这一历史人物和苏州乡土文化相结合,向学生讲解一下山塘街的由来。唐朝时,白居易曾担任过苏州刺史,他在任期间对苏州城外西北的河道进行疏浚,挖出来的淤泥堆成的长堤即为“白公堤”,而沿河而建的古街即为“山塘街”。而在讲到清朝前期商业经济发展这一内容时,书本配有清朝画家徐扬所绘《盛世滋生图》,图中就描绘了苏州山塘街的繁荣景象。为了领略历史并感受山塘街的繁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摄影打卡作业,以“山塘街”为主题拍摄苏州水乡美景。比起单调枯燥的文字作业,学生对拍照打卡的作业更感兴趣,学生上交的以“山塘街”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内容丰富多彩。水多桥多是江南水乡最突出的特点,因此学生上交的摄影作品里以绿水和石桥居多,当然也有一些学生选择了去山塘街附近的古戏楼和各种博物馆打卡留念。苏州这座城市历史悠久,名人古迹也很丰富,教师可充分挖掘苏州乡土文化元素并融入历史作业布置中,让学生走出枯燥的课本,走进真实的生活。

总之,传统的初中历史书面作业着重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而形式多样的创新性作业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发挥出更多的自主性,方便他们获得更多的历史营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通过作业的创新来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刘凯,张皖宿《“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作业创新设计》,《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年第1期。

[2] 朱英《乡土文化:让历史课堂“生动”起来》,《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