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问题驱动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探究

作者: 拉毛草

摘 要: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应深入探究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问题驱动教学法在新型教学方法中受到了教师的高度关注。问题驱动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拓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深入研究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应用,能促进初中历史课堂的改革,推进新《课标》的落实。本文具体分析了当前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现状,阐述了问题驱动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应用的积极意义及具体策略,旨在为推进初中历史教学的转型提供一些经验。

关键词:新《课标》 问题驱动 初中历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4.038

问题驱动教学法是以问题为核心,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为目的的新型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及探究实现历史的深度学习。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应深度认识到问题驱动教学法的重要意义,探索设计问题的科学方式,发挥问题的导向作用,致力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本着不同的教学目的,设计不同的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实现历史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当前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现状

1.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相对较低

新《课标》背景下,主动学习意识成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重点提升的思想意识。然而当前初中生的主动学习意识相对较低,他们大多是在应试教学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在长久的应试学习中养成了被动的学习习惯。课前预习中,学生大多通过浏览教材简单了解课堂内容,课堂上则主要通过倾听获取新的知识。对于教师所设计的教学互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不高,课后预习中,学生也主要围绕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展开预习。除此之外,学生极少有主动学习历史的意识。学生主动学习意识较低的现状使得整个课堂处比较沉闷的气氛,整个历史教学效果并理想。学生在这样的心态意识下很难实现深度学习。

2.教师课堂教学模式亟待转变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初中历史课堂正面临着教学模式的全面改革。一方面,教师受应试教学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一时间很难树立扭转当前的思想意识,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整体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经验主要来源于应试教学实践。讲述式教学法是初中历史教师所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新《课标》所提倡的多元化新型教学方法显然不符。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经验支持,教师在应用新型教学方法时往往很难得其要领。

3.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提升缓慢

新《课标》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历史课堂的主要教学任务。然而当前初中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提升效果比较缓慢,其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在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过于重视对历史教材内容的硬性记忆,因此对历史的本质及规律挖掘的不够深刻,很难树立深刻的唯物史观;第二,历史课堂上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吸收是以零碎式、片面化的形式,因此很难建构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自然也很难树立时空观念;第三,学生的学习行为大多局限在历史课堂上,缺乏搜集整理拓展性历史资料的意识。学生对历史资料缺乏敏感度,对历史现象的解释缺乏足够的材料支持,因此学生的史料实证及历史解释素养难以得到提升;第四,学生对历史课堂缺乏多角度的体验,学习行为难以触及学生的内心的情感,因此学生的家国情怀难以强化。

二、在初中历史课堂应用问题驱动教学法的积极意义

1.激发学生主动研究历史的兴趣

问题驱动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研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历史学习的意识。初中生本身具有“刨根问底”的认知特点。他们对于某些难题往往具有强烈的征服欲。问题驱动教学法将与课堂相关的历史现象、历史规律及历史本质融合到特定的问题中,通过赋予问题某种必要的研究价值,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意识。问题驱动法中的问题是教师在具体分析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特意设置的。它能激发初中生的好胜心,指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2.推进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型

问题驱动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方法。问题驱动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能转变教师的应试教学思想,帮助教师树立生本主义教学理念,引导教师从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课堂问题。问题驱动法中教师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研究历史课堂的问题呈现形式,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习行为的目的。不仅如此,在问题驱动教学法中教师还会转变角色,退居指导者的角色,支持学生对问题的研究思考。教师在问题驱动法的应用中会不断研究如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进行指导以及以何种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对问题展开研究。

3.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

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应用能为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在问题驱动法中学生需要主动对历史问题展开思考分析,通过搜集、筛选、整合、分析相关的历史资料,对历史问题展开深入的分析,以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中学生以主动思考的形式完成了历史现象到历史规律及本质的抽象过程,从时空差异的角度正确分析了历史的意义。学生能掌握搜集、筛选与分析历史资料的具体方法,同时也能从专业的角度对历史现象及事件进行解释。问题驱动中学生深入参与历史事件的解释,触动了内心的情感体验,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念,进而促进了历史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问题驱动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1.以问题设情境,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程度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兴趣发展,通过优化课堂情境达到激趣的目的。可以通过多种有趣的问题形式创造良好的课堂情境,通过问题情境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升学生参与历史课堂学习的程度。教师应认真分析课堂内容,围绕历史课堂的主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知识的探究中。

以《秦统一中国》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开始环节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秦始皇生平事迹介绍的短视频。通过声情并茂的视频介绍,学生的注意力能集中到课堂上。这时教师提出问题:“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他的一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怎样的贡献呢?”初中生大多具有英雄情结,对于秦始皇这位能够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英雄人物初中生大多会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会结合现有的知识对课堂内容展开深入思考,同时也对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因此,以问题创设课堂情境,能抓住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趋势下参与到历史知识的深入研究中,奠定良好的历史课堂氛围,推进历史教学效果的提升。

2.以问题为核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新《课标》提倡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研究,主动解决相关的问题。问题驱动教学方法便是借助问题驱动学生主动思考的学习方式,其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能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展开深入的思考,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在教学的关键节点以问题的形式引入所要研究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对问题展开思考,发挥问题的核心功能,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

以《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教学为例,为了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秦朝的灭亡与秦二世胡亥的暴政有很大的关系,如果秦始皇去世后继位的是扶苏,秦朝还会灭亡吗?”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引导学生对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围绕这个问题学生可以结合课堂所学内容对其展开深入思考,从多个角度探究问题的答案。比如有的学生认为秦朝的暴政是其灭亡的根本原因,扶苏为人宽厚,若他继位肯定不会实行暴政,秦朝就不会灭亡;有的学生认为秦朝灭亡与其制度有关,即便扶苏继位,如果不改变制度秦朝也会灭亡。因此,这种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历史

新《课标》倡导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使学生在符合自身认知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的认知体系。传统历史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比较薄弱,若教师将历史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则会使学生手足无措。问题驱动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能有序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逐步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可以围绕每个知识点布置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以问题的破解作为驱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动力。

以《三国鼎立》的教学为例,赤壁之战是本堂课程的教学重点,为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教师便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赤壁之战对当时的社会局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为什么赤壁之战会至今被人津津乐道?”围绕这个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点展开自主探究学习。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首先需要对赤壁之战之前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的状况进行整体性的分析。之后学生需要对赤壁之战这场战役发生的背景、过程及结果进行全面的学习。最后,学生要结合赤壁之战后的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的变化情况进行具体分析。通过自主探究,学生能对赤壁之战有更深入的分析,从而强化自身的探究能力。

4.以问题为焦点,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要认识到合作探究的重要性,给学生创造更多共同合作、交流探究的机会。在合作探究中,初中生可以交换不同的思维成果,共同对课堂内容展开合作分析,在集思广益中推进学生对历史的深度学习。问题驱动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能集中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将学生的力量凝聚在一起,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共同研究机会,推进学生的共同合作。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以问题为焦点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探究。

以《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教学为例,为了拓展学生的眼界,帮助学生站在更高的角度具体了解盛唐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是我国封建王朝鼎盛时期的代表,那么处于两个盛世时期的中国在世界上又处于怎样的地位呢?”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组织学生以分工合作的形式探究这个问题。合作过程中各小组可以通过分工搜集唐朝时期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发展状况,然后综合所搜集的信息与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进行综合性的对比。各小组以合作探究的形式具体研究当时中国的社会地位,从而实现对历史的深度学习。

5.以问题为依据,落实历史课堂分层教学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应关注到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初中生在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学习积累后会形成个人学习能力、知识储备、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这就意味着统一的教学方式很难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问题驱动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能助力分层教学模式的开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应用中,教师可以布置不同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逐层突破不同难度历史知识的学习,也推进分层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落实。

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教学为例,教师便可以将课堂内容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设计成不同的课堂问题,如“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整个过程是怎样的”“英法等国家在第二鸦片战争中又收获了哪些利益”“中国的社会状况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又发生了哪些变化”“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等等。课堂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闯关的形式层层破解问题,每完成一个问题的研究学生便能掌握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这样的分层问题设计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相应能力的提升。

6.以问题为纽带,建构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标》指出要建构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历史是对人类智慧的总结,在历史课堂中学生能跟随先人的足迹探寻生活的真谛。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应用既能将生活元素引入到课堂中,也能将历史知识引入到现实生活中,推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创新应用。教师应以问题为纽带建构历史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生对历史的应用能力。

以《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的教学为例,这堂课程是对封建社会文化研究的最后一个章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封建社会的文化应用进行深入探究:“当今社会大力提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完整个封建社会的文化体系后,你认为有哪些文化应该得到复苏,我们应该为这些文化复苏做些什么?”这个问题将课堂所学与当今社会的流行趋势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探究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这样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本着应用的原则深入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逐渐提升对文化的应用意识。

总而言之,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及自主学习意识。教师要认识到问题驱动教学法的重要价值,深入探究问题的设计方式、问题教学法的应用方式,使学生能在问题的驱动下全身心投入到历史探究中,实现历史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郑小素《应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实施初中历史教学》,《名师在线》2023年第24期。

[2] 于硕、李丹阳《基于问题驱动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探析——以“袁世凯”的系列疑点问题为例》,《中学历史教学》2022年第6期。

[3] 刘甜甜《问题驱动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聊城大学2022年硕士论文。

[4] 王煜昊《问题驱动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新智慧》2021年第36期。

[5] 陈会朋《基于最近发展区的初中历史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中学历史教学》202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