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乡土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赵云峰摘 要:本文旨在研究乡土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影响。通过分析乡土史料的特点和价值,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乡土史料应用模式,包括课堂教学、户外实践和研究性学习。此外,我们还探讨了乡土史料对学生历史观念和历史研究能力的培养作用,并分析了其在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方面的策略。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乡土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关键词:乡土史料 高中历史 历史核心素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4.040
一、乡土史料的特点与价值
乡土史料作为历史研究和教学中的重要资源,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丰富的价值。
1.乡土史料的定义
乡土史料是指在乡村地区产生、保存和传承的各类历史文献、物证和口述资料,记录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信息。乡土史料可以是书信、档案、家谱、地方志、报纸杂志、民间传说、物品遗存等多种形式的材料。它们通常以地方为视角,与乡村地区的特定历史事件、人物和风土人情紧密相关。
乡土史料的定义涵盖了地域性、历史性和文化性三个重要特点。首先,乡土史料具有地域性,与特定地点和社区紧密相连,帮助我们了解特定地区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社会变迁。其次,乡土史料具有历史性,反映了过去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线索。最后,乡土史料具有文化性,记录了当地的习俗、宗教、民间传统等文化元素,为我们深入了解乡土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2.乡土史料的特点
乡土史料具有多个特点,这些特点使其在历史研究和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乡土史料具有时空限定特点。它们描述的是特定地区、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对于研究地方历史和地方特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其次,乡土史料具有具体性特点。它们反映的是具体地方的历史事实和社会生活,生动地展示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状况。最后,乡土史料具有个别性特点。它们记录了个人、家族和社区的历史经验和记忆,具有丰富的个体差异性,能够展示出多样化的历史现实。
3.乡土史料的价值
乡土史料在历史研究和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首先,乡土史料对于历史研究起到了重要的补充和支撑作用。它们提供了具体地区的历史数据和实证材料,帮助我们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解读。其次,乡土史料对于历史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它们能够丰富历史教材和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历史意识。此外,乡土史料还能够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参与度,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乡土史料作为历史研究和教学的重要资源,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丰富的价值。通过研究和应用乡土史料,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地方历史和地方文化,推动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面对乡土史料应用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不断探索适合高中历史教学的乡土史料应用模式和方法,实现乡土史料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
二、乡土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将乡土史料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1.乡土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乡土史料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特别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乡土史料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知当地的历史文化,增强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同时,乡土史料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历史概念和事件,促进对历史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乡土史料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分析乡土史料,学生可以学会观察和思考,培养历史分析和综合判断能力。此外,乡土史料还能够帮助学生发展启发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另外,乡土史料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历史记忆和身份认同。通过研究当地的乡土史料,学生可以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增强对自身身份的认知和认同。同时,乡土史料还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保护中。
因此,将乡土史料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2.乡土史料应用模式
为了更好地应用乡土史料于高中历史教学,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乡土史料应用模式,该模式包括课堂教学、户外实践和研究性学习三个环节。通过这一模式,可以更好地发挥乡土史料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效。
首先是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乡土史料进行讲解和分析。教师可以先引入一个乡土史料的案例,如即墨大夫、田横岛五百壮士、鳌山卫、雄崖所等史料,然后让学生对其进行观察和思考,在学生的参与和讨论中展开教学。通过乡土史料的具体案例,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元明时期的卫所制度等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乡土史料的原貌和特点,如展示田横岛、鳌山卫、雄崖所、即墨古县衙等的图片、录制的视频等,感受本土文化的真貌,增强学生直观的感知和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和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乡土史料的分析和解读中,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研究能力。
其次, 户外实践。户外实践是乡土史料应用模式中的重要环节。可以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个人或者结伴有组织地去田横岛、鳌山卫、雄崖所、即墨古县衙、金口凤凰村等地实地考察和调研,亲身感受和体验乡土史料所记载的历史遗迹,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在户外实践中,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即墨老酒博物馆等文化遗址场所,观摩和学习乡土史料的收集、保存和研究方法。
同时,户外实践中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采访和访问,了解当地的老一辈人的生活经历和历史记忆,将历史与个体经验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验和理解历史的真实性和生动性。通过户外实践,学生可以将抽象的历史知识与具体的地理环境相结合,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学习效果。
第三, 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乡土史料应用模式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乡土史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中,提高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和学习素养。在研究性学习中,可以设计一些小组研究课题,让学生自主选择乡土史料进行研究,搜集相关资料,展开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在研究性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工具,例如文献搜集、采访调查、地理测量等,对乡土史料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同时,学生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例如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等,进行乡土史料的数字化整理和展示,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3.乡土史料应用模式的评价
对于乡土史料应用模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我们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价和分析。首先,要考察乡土史料应用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和学习兴趣。
还需要考虑乡土史料应用模式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是否能够在各地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普遍应用,是否能够得到相关部门和学校的支持和认可,是否能够减轻教师的负担和提高教学效果等。
另外,还需要考虑乡土史料应用模式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面临乡土史料资源有限、乡土史料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对接不紧密等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乡土史料应用模式,提高其适用性和有效性。
通过评价和改进乡土史料应用模式,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乡土史料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和学习效果。乡土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认同。通过乡土史料的应用,可以达到历史教育的多维和多样化目标,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三、乡土史料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影响
下面主要研究乡土史料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影响。首先,介绍历史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内涵。然后,分析乡土史料对学生历史观念和历史研究能力的培养作用。最后,探讨乡土史料在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方面的局限性和应对策略。通过本部分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乡土史料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影响。
1.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内涵
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和素养。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以及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国家情怀。具体而言,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包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具体观念。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以历史纪年、历史时序、年代尺、阶段特征、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地图等形式呈现。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以史料分类、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史论结合、观点论证等形式进行呈现。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以材料整理、对史料的解读、追溯起源、探讨因果、分析趋向、说明影响、判定地位等形式进行考查,培养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包含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科学精神、世界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等。乡土史料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乡土史料对学生历史观念的培养
乡土史料对学生历史观念的培养有着深入而广泛的影响。首先,乡土史料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时空观。通过乡土史料的研究,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自己所处的地方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传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文化的自信心。其次,乡土史料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多样性。乡土史料反映了地方的多元文化,让学生了解到历史是多样的,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缔造者,帮助学生打破单一历史的固有思维模式。最后,乡土史料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历史情感。乡土史料通过让学生亲自接触和体验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情感和兴趣,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和敬重之情。综上所述,乡土史料在学生历史观念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乡土史料对学生历史研究能力的培养
乡土史料对学生历史研究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首先,乡土史料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历史调查研究的能力。通过对乡土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进行历史调查和研究,对史料进行整理、分类、辨析,提高历史调查研究的能力。其次,乡土史料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分析历史文献的能力。乡土史料作为历史研究的重要文献,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从中获取历史信息和解读历史现象,形成自己的观点,或者探讨认识历史观点,提高学生对历史文献的分析能力。
4.乡土史料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家国情怀
乡土史料反映了地方的历史文化,通过学习乡土史料,学生可以对本地历史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增强他们发展本地的责任,挖掘和保护、继承和传承本地文化的情怀,进而上升到对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激发爱国情怀。
5. 通过乡土史料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局限性和应对策略
乡土史料在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乡土史料的获取和整理并不容易。由于乡土史料的分散性和稀缺性,学生在进行乡土史料研究时面临信息获取和整理的困难。其次,乡土史料的消化和吸收需要较高的历史知识储备。乡土史料通常涉及复杂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背景,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才能对乡土史料进行正确的理解和应用。最后,乡土史料的应用需要与学校教材的内容结合。乡土史料通常与学校教材中的内容有所重叠,学生需要将乡土史料与学校教材进行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为了克服这些局限性,可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首先,加强乡土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建立乡土史料的数据库和档案系统。其次,加强教师对乡土史料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对乡土史料的认识和应用能力。最后,加强学校与社区、博物馆等资源单位的合作,共同开展乡土史料教育活动,提升学生对乡土史料的理解和认识。通过这些应对策略,可以克服乡土史料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提升的局限性。
根据以上研究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乡土史料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影响是积极的。乡土史料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历史研究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然而,在乡土史料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通过加强乡土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加强学校与社区、博物馆的合作来解决。总的来说,乡土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李万荣《基于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试研究》,《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2019年第3期。
(赵云峰,1976年生,男,汉族,山西大同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班级管理、历史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