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政教育一体化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探索
作者: 韩明兰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全面落实,道德与法治教育广受重视。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学生养成健康人格、培养健全品格、树立正确“三观”不可或缺的环节。在网络社会不断构建发展、各种信息交错综合的前提下,如何培养良好的思辨能力,使其趋利避害,择善而从,形成健康人格,同时广泛开展利于小学生接受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成为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围绕思政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探索论述。
关键词:思政教育一体化 小学道德与法治 教学路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4.042
小学阶段往往是学生形成思想观念的决定性时期,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对于基本观点的认知、对于善恶的辨析以及对自身未来发展的想法。因此,处于新的教育背景下,小学思政教育的与时俱进刻不容缓。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对于基本社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关乎学生品德素质的提升与正确“三观”的养成。因此,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新时代新要求背景下的教学研究,有利于深化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面对的现实问题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与社会观念的不断变化,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让学生更多地体会和理解一些重要思想的实质性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素养。而部分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能够及时转变观念、改革教学方式,使得部分小学的思政课开展效果大打折扣。
1.教材选择和课程研发略显落后
现有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相对缺乏,教材内容不够丰富和系统,课程需要进一步研发和完善。随着思政一体化教学观念的贯彻落实,当今时代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本内容应当补充现实案例,适应社会需求,才能够实现课堂与社会的有机结合,使得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在现实中进行尝试与探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探索理论与现实的融合,为学生带来更加具象的学习内容。
2.教师队伍建设不够完善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专业化且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但目前存在教师专业知识不足、教学经验不丰富的问题,需要通过培训和专业化发展计划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思政一体化教学背景下,如何实现对于低年级学生的政治引领以及对高年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发掘,是当代教师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基于此,年轻教师要发挥青春活力,助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发展,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课程;老教师要传授教学的经验与方法,助力思政一体化体系的融合完善。因此,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是当今背景下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完善的必要步骤。
3.教学方法和手段仍需改进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有限,教师要采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但目前教学方法相对单一,缺乏有效的互动和实践环节,需要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如游戏化教学、案例教学等。随着思政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是十分必要的。教师群体应当在探索与尝试中努力寻找提升教学效果的最佳路径,促进思政一体化的进程。
4.评估机制有待完善
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近年来才被广泛关注,同时该课程又不同于主科,可以通过卷面测试的方式完成对于学生的考核,因此在评估机制方面仍有诸多不足之处。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要义是帮助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对于知识的理解性内容要求较少,而对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表现与个人素养要求较多。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缺乏科学完善的评估体系,无法客观评价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包括定期的测评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5.家校合作机制有待建立
家庭教育对于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家庭才是学生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最初始阶段。家庭氛围不仅对于学生性格的养成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更可以通过家庭成员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判。然而,如今家校合作机制相对薄弱,需要加强家长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视和参与,与学校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
二、思政一体化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路径
1.整合课程内容,提升教学整体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学科课程之间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融合趋势。当今时代也迫切需求具有采集式学习能力、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实现融会贯通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因此,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语文、数学等学科,形成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探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新路径。通过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对于道德和法治的整体性认知,增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
例如在开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方面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政府机构,了解公民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学生可以观察并记录政府公务员的工作内容和服务态度,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反思,讨论如何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公民。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教学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如在校园或社区中开展垃圾分类、节约用水和节约能源的活动。同时,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和角色扮演,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在尊重他人的道德观养成时,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游戏或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分发不同的角色卡片,让他们在模拟的场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学会如何互相尊重、合作和解决冲突。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如贫富差距、身份歧视等。通过研究和讨论相关案例,学生可以了解不平等现象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并提出公正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教师整合各种学习资源,有利于整合式养成学生的思政素养与道德观念,为其发展主推动力。整合式学习可以将道德与法治的概念落到实处,让学生在实际经验中感受到道德价值观和法治原则的重要性,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2.开展德育活动,贯彻落实思政一体化观念
玩乐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仍旧处于接受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对于新鲜的事物以及能够释放天性的活动充满了兴趣。而单纯的思政教育内容对于他们来说不仅枯燥无味,更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的探索与实践,将其转化为小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开展教学。教师可以选择在校园内开展一系列的德育活动,包括班级道德评比、法治知识竞赛、规则制定等,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在学生中进行实验,例如游戏“道德决策”。在这个游戏中,学生面临一系列的道德决策情境,并需要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例如,面对偷窃、说谎等行为,学生需要思考并选择正确的行为方法。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正确的行为选择和道德价值观。再如“道法飞行棋”,学生参与一个迷宫探险游戏,在迷宫中需要回答与法律有关的问题以寻找正确的出口。这个游戏将教授学生基本的法律常识,例如交通法规、知识产权等。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可以理解法律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再比如“谁是小小管理家”,学生分组,每个小组扮演公园管理者,负责保护公园中的自然资源。学生需要合作共享资源,并制定规则和制裁措施以维护公园秩序和环境的良好。这个游戏可以教育学生关于公共资源保护和合作的重要性。学生还可以参与模拟法庭活动,在法庭上扮演法官、辩护律师、证人等角色。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了解法庭程序和法律运作的基本原则,培养他们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
这些游戏通过实际的参与和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相关知识。同时,这些游戏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运用这些活动,能够大幅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效果,为思政一体化教学内容的落实提供条件。
3.引入案例教学,培养爱国意识
思政一体化在小学阶段落实的重难点,就是如何将复杂多元的理论性知识转变为小学生易于接受的内容从而讲解传授。要通过引入道德与法治案例,将抽象的法律原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具体事例中学习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传统意义上,小学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往往偏向于品德养成与素质提升。而对于文化内涵的内容,大部分学生都处于虽有耳闻但从未接触且不能理解的状态。学生对于其中的许多问题存在经验不足、认识不清、观点有误等问题。此时就需要教师通过举行多种多样的活动,逐步推进,从零开始指引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广泛性与优越性,继而再联系到与思政课关系密切的红色文化上,让学生逐渐了解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最终实现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初步理解与实际应用。例如,教师可以首先提出“文化”一词,让学生畅言其对于文化的认识。随后教师将范围进行缩小,让学生浅谈对于“中华文化”的认识。最后,教师提出“红色文化”的概念,大多数学生对此并没有理解,而此时就需要教师开展讲述。对于红色文化,教师要先为学生讲解,这是由老一辈革命先烈在构建如今这个繁荣富强的中国时所秉持的精神与经验,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时至如今仍有极高的参考价值与学习意义。在明确了红色文化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加深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感受和认知。例如,通过研学、红歌比赛、红军故事分享会等活动,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红色文化的深刻意义与丰富内涵,对于其精神的滋养和洗礼大有裨益。同时,这也是体现小学思政教师讲好大思政课、积极构建红色思政大课堂决心的举措。
以上这种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贯彻,不仅易于学生产生共鸣,促进其完整道德观的发育健全,更有助于落实思政一体化教学目标中,实现民族精神与道德培养的有机结合。
4.构建开放式课堂,注重教学实用性
近年来,诸多小学生由于思政课理论性较强、缺少趣味性与自由讨论度、理论与现实脱节等原因不重视思政课的学习。尤其是对于与现实联系较远的名词与话题,如若教师一味注重名词解释,学生便不能感受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因此,作为小学生思想培养的重要平台之一,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师应致力于构建师生共同讨论的开放性课堂,立足于现实生活,解决学生在理解与运用中感到困惑的思想问题,充分吸引学生投入课堂的热情与兴趣。例如在进行以“童心向党,筑梦成长”为主题的教学时,教师应首先让学生自由讨论有关其对于“伟业”的理解,之后让学生代表进行发言,对其刚才的讨论结果进行综述。然后,教师在进行主体课程内容的讲述时,应当注意与实际结合,多进行举例,让学生有例可循。国家领导人对于青年学生的寄语,神舟十二号、北斗三号、嫦娥五号自主创新不断突破的历程等,都是红色文化在当代的体现与应用。以上的教学内容中也蕴含了众多创新的精神和元素,是推动思政课程与红色文化精神相融合的具体实例。小学生在学习时便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现对于红色文化现实意义的充分理解。教师采取如上的教学方法,构建开放式课堂并注重教学的实用性,思政课的效果就能大大提升。实现中小学思政课堂的一体化,就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发掘中华文化内涵,弘扬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
5.充分利用广阔资源平台,加强课后巩固
作业作为学生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在教学的整体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提升作业的质量,就要做到减少重复无意义的作业内容,同时将作业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贴合,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传播,现代社会的信息资源处于前所未有的丰富状态。而教师对作业进行优化和设计,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资源,能够将更加丰富的资源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接触到的信息更加全面。
例如,对《宪法是根本法》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微课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看介绍宪法地位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在进入正式学习前充分激发兴趣,同时更加直观地理解宪法的权威地位、重要意义。在相关作业布置时,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的趣味化和提质增效。教师要根据所教内容,合理、适量、种类多样布置电脑端作业。教师合理利用现代化信息资源,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行为认知更加快速、有效地实现改善,更有利于思政教育一体化的践行完善。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重在培养学生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与基本法治观念,为其日后成长成人奠定基调。而在思政一体化教学策略的引导下,当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当加强对于基础内容的巩固,提升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从教学手段、教学策略、教学参考等方面积极寻求改善,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唐云红、侯志中《课程统整视域下推进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思考》,《中小学教师培训》2023年第11期。
[2] 李林霞《共画大思政课“同心圆”》,《山西日报》2023年第11期。
[3] 陈志远、张玺、王敏超《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器械健身课的教学实践研究》,《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年第10期。
[4] 严仍昱、徐嘉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现状及对策——基于A市调研数据分析》,《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
[5] 翁飞潇《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3年第5期。
[6] 沈胜刚《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的路径研究》,《教育科学论坛》2023年第31期。
(韩明兰,1981年生,女,汉族,山东东营人,大学本科,副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