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覃妙青

摘 要: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理论性较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因为其不太好懂而丧失兴趣。但这些内容都可以体现在具体的案例中,教师可以将知识与生活有机结合,使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有效学习和理解。基于此,本文探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生活化教学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生活化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4.043

初中阶段的学生可以对新鲜事物产生一定的兴趣,但是并没有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有效观察,所以生活化经验相对较少,而且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时存在一些问题。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学习时采用的学习方法进行了解,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需要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起来。所以,教师不妨将生活化教学法应用其中,通过实际案例的应用使学生发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学以致用的意识及能力,从而推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基本原则

1.生活化原则

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需要将生活经验当作基础,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巧妙的教学活动设计,使学生能够强化对知识的认知,并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因此,在实施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教学活动中产生一定的真情实感,并根据自己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有效学习。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知识时产生陌生感,可以使学生能够对相关知识进行有效建构,并发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2.情感性原则

在实施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将学生的思想情感充分调动起来,确保学生能够带着较高的热情投入到相关知识的学习中,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体验上升一个境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相关内容进行有效感知,所以学生的整体学习效率能够得到提升。

3.生动性原则

增强教学活动的生动性,可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探究探索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成长与发展,所以在实施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以生动性为根本原则。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进行情景教学法的应用,使原本晦涩难懂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能够在丰富生动的、活跃的情景中强化对知识的认知,可以快速有效地把握相关知识。

4.真实性原则

生活化教学法需要与学生的生活有关,而且要蕴含着丰富的教学内容。所以在进行课堂情景的创设时,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需要确保学生能够对情景中的信息产生共鸣。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从而使学生受到特定的启发,做到真正的内化知识,实现教学整体质量的有效提升。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兴趣培养

在长时间的实践中发现,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想要确保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就需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及研究,并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进行教学活动的巧妙设计,以确保学生能够产生一定的学习热情,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然而就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而言,教师将重点放在了学生的成绩及分数提升上,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道德与法治学习其实是一项任务,从而不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同时学生也不会对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内容进行分析、找寻,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了影响。

2.脱离学生实际

所有的知识都是与生活有关的,只有将生活与知识的联系充分体现出来,并带领学生从多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及研究,才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学以致用的意识与能力。但是多数教师在实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存在照本宣科的问题,对相关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却忽视了生活实际与知识的联系,导致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不够,无法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

3.课堂单调乏味

部分教师的教学思想仍旧存在问题。以口头方式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并没有为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体验知识、进行思考及探究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觉得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相对枯燥、无趣,从而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导致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并不是很理想,而且学生的核心素养及道德品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1.优化教学关系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教师需要在设计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通过优化教学关系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由于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师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将情感体验放在首位。

首先,教师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有效互动,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之后对教学关系进行优化,可以使学生有效克服自己身上的一些不足,从而得到全面的成长与发展。此外,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明确,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与学生一同参与到学习及探究的过程中,并通过调整自己的角色与学生打成一片,从而确保学生愿意参与互动,并且为互动效果的发挥提供保障。其次,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使学生明确人和人之间并没有什么差异,所以需要在学习过程中给予他人一定的尊重与理解,要学会包容。比如在课堂伊始,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些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深入思考,并且拥有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机会。在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的过程中,教师要说出这样的话语:“在一个人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其他人即便有着不同的想法,也需要认真地倾听,以便从中找到逻辑漏洞,并证明自己的推论。同时在陈述的观点的时候不能全盘否定他人。”长此以往,学生就可以养成正确的学习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这种方式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可以为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打下坚实基础。

由此可见,通过对教学关系进行有效优化,可以使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有效分析、研究,可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从而为生活化教学的效率及质量提供保障。

2.创设生活化场景

良好场景的创设可以使学生走进课堂,可以提高生活化教学的效率及质量。所以,在实施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进行生活化情景的创设。但是为了确保生活化场景的创设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并推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教师需要基于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案例。

例如在教学“诚实守信”时,教师就可以提前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及研究,了解教材中呈现的案例有哪些,然后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进行实际案例的挑选,确保学生能够在实际案例的创设中感受到生活与知识的联系,从而强化对知识的认知,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比如教师可以呈现这样的案例:“张芳和小红一同相约去看展览。但是张芳前一天太兴奋了,到了两点才睡着,闹铃虽然定好了,但是到点得响的时候,她仍然起不来。由于闹铃是提前订了五分钟,所以他想着自己再睡五分钟,也还能赶得上就没有起床。结果再次醒来的时候已经是开场10分钟以后了,小红也在不停地给张芳打电话。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呢?如果你是小红,你会怎么看待张芳这个朋友?”这样一来,生活就与所学知识进行了有机结合,学生也可以回想起一些生活经验,从而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相关活动中,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及看法。在学完本课的知识后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意识,成为诚实守信的人。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情景演示,在为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的同时带给学生深刻的体验,进而为提升教学活动的效率及质量提供保障。

由此可见,通过在教学活动进行生活化情景的创设,能够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并推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3.关注生活细节

从生活中的细节入手,可以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挖掘,并使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从而形成生活与知识有关的意识,主动积极的对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挖掘。因此,在实施生活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从生活细节入手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从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推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例如在教学“亲情之爱”时,教师就需要明确,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了父母的关爱,但是最容易得到的也是最容易不重视的、不珍惜的。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到父母之爱,教师可以从生活细节入手设计相应的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观察生活的同时感受到父母之爱,并主动地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从而构建良好的家庭关系。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设计调查课题,让学生提前一周便进行记录,对父母、自己之间的事情进行分析、整理。通过观看这些内容可以发现,父母和学生之间是缺乏沟通的,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父母将自己的想法阐述出来,学生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而给予好、不行、行等简单的回答。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爱,甚至觉得父母给予自己的关爱是一种累赘。基于此,教师可以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通过扮演爸爸妈妈的角色感受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有怎样的问题,从而站在父母的角度上看待问题,改变自己,进而学会与父母进行有效沟通。

由此可见,从细节入手开展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对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有效挖掘,能够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知,从而与父母构建良好的关系。

4.精心设计问题

通过问题的巧妙设计,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可以帮助学生对相关内容产生一定的兴趣,从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在问题的指导下,学生能够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能够获得一定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教学“网上交友新时空”这一主题时,教师需要深度理解一点:良好设计的问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充满热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而推动学习效果的提升。问题的设计着眼于强化对知识的认知和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它不单单是对学生知识的考察,更是一种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方式。问题的启发性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在学习过程中收获独特体验。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学生的实际环境和需求是复杂且多样的。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研究。例如,一个良好的问题设计可以是:“互联网将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极大地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那么,网上交友有什么特点?我们在网上交友需要注意什么?”由此出发,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理解进行讨论。教师可以在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后,引入一些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验证自己的观点。这种方案不仅有助于深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同时也能够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在教学活动中巧妙的设计问题,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并使学生在强化对知识的认知的同时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从而树立正确观念,辩证地看待网络聊天,分析网络交友。

5.联系生活实际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生活中的案例,并使学生基于此说出自己的感悟、体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能够强化对知识的认知,课堂教学也会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实用性。

首先,教师可以将生活案例应用于课堂导入环节,对新知识进行有效导入。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案例,以此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对相关内容进行有效学习。例如在教学“善用法律”时,教师就可以引入这样的案例:“王某是一名高三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很好,但在高考前夕,其弟被李某打伤。王某纠集几个人将李某打成重伤。结果,王某因故意伤害罪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其读大学的愿望也化为泡影。”在这样的案例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发现相关知识的魅力、价值,可以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成长与发展。其次,教师可以将生活实例当作重点进行情景创设。生活情景的有效创设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一定的体验、感悟,从而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一定的兴趣、动力。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选择与课堂内容有关的素材。可以引入一定的案例,并鼓励学生基于案例说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理解。

由此可见,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有效学习,并形成一定的观念、意识,逐渐成长为国家所需要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其能够加强学生对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感知、体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学以致用的意识,从而强化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认知,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效率及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雨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分析》,《华夏教师》2019年第36期。

[2] 高琳《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生活化教学的探索和实践研究》,《新课程(中学)》2019年第12期。

[3] 李海亮《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初探》,《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年第23期。

[4] 刘渠蓉《生活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读写算》2019年第34期。

[5] 潘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及应用体会》,《求知导刊》2019年第47期。

(覃妙青,1984年生,女,广西河池人,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