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养理念下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 姚美纬摘 要:核心素养是初中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教师需要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目标层面渗透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渗透核心素养,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重点关注学生在道德、法治、责任感等层面上的发展,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差异等特征。本文探析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核心素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4.044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核心素养息息相关,教师在观察学生课堂行为表现的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情境导入方法,将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特征体现在课堂中。初中生正处于关键的生长发育时期,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以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课堂中参与互动讨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政治认同素养能够集中体现在情感共鸣、归属感等层面上,因此需要以公民意识为基础,对国家颁布的方针政策等内容进行全面认知和深入理解。政治认同素养主要涵盖政治方向、价值取向以及家国情怀等维度,因此需要对初中生的身份认同意识进行重点关注,并在坚定其理想信念的过程中,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入手,从认识自我层面拓展到集体社会和国家认知层面上。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政治认同会集中体现在理论学习、实践应用等教学活动中,在引导学生形成政治认知学习思维的过程中,对未来发展道路进行判断分析;在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过程中,突出初中生核心价值观的政治导向特征。政治认同素养能够将抽象理论知识融入课堂教学环节中,引领学生坚定政治立场。
2.法治观念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法治观念会影响初中生对法律法规的实际解读能力,因此需要从法治社会、秩序的维持方法等层面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正确的法律观念和法治素养,是初中生的立身之本,能够协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在巩固与强化初中生法治观念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公民参与意识,并在鼓励学生参与社会事务并关心公共利益的过程中,能够对各类社会事件和秩序维持方法进行清晰认知。遵守社会规则是法治观念的重要体现形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和法律法规认知学习态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讲解抽象化的法律法规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深入理解法治社会中的秩序维持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辨识善恶。初中生正处于关键的生长发育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法治观念是否存在偏差,并及时采取情境导入等教学手段,协助学生理解法律法规的应用价值。
3.道德修养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道德修养是体现初中生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载体,需要从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两个层面进行素养建构,并集中表现在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以及职业道德等层面上,协助初中生健全人格并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在培养初中生道德修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学生在行为习惯层面上的道德规范认知意识,并将以身作则等教育原则体现在课堂和日常生活中。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能够客观表征初中生对个人、家庭、社会、班集体的整体道德认知水平。在培养初中生的道德修养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具体事例为导入内容,并在课堂中客观阐述诚实守信等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还可以在课堂上链接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协助学生形成合理的道德判断能力。道德修养是立身之本,教师则需要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渗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并在教学环节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将德育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
4.责任意识和健全人格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责任意识和健全人格能够直接影响学生在面临选择过程中的主观判断能力,其中责任意识能够体现在社会事务的处理层面上,健全人格则侧重于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自我认知能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从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以及友爱互助的角度,引导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并理性客观地判断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挫折和困难,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责任意识能够体现在责任认知、态度和情感层面上,并需要激励学生将思维转换到实际行动之中。初中道法教师需要从主人翁意识、担当精神、有序参与等多个角度,创新引领学生理解责任意识与价值导向之间的关系。责任意识与健全人格是相辅相成的,教师要从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过程中,挖掘思想品质等层面上的发展潜力,与学生们共同探讨社会事务和日常小事的内在关联,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过程中,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认知和践行思维。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1.教学观念不够先进
在素质教育改革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中表现的教学观念不够先进,普遍局限于教材和教学大纲层面上,并未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优势,对学生本位思想的渗透不足,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普遍受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对班级授课制下的学生认知学习特点并不了解,难以从学情信息中挖掘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对初中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并不关注,因此课堂中的理论知识和学生实际掌握的课程知识并不完全一致。在贯彻素质教育政策的过程中,教师并未围绕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创新教学设计,对知识技能目标过于偏重,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学观念不够先进,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并不适配,因此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在实际生活中迁移应用知识技能。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与教学观念有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教学内容深度不足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在对比新旧教材的过程中,对部分教学内容的思想深度并不了解,因此并未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堂延伸和拓展,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等环节的连贯性造成了负面影响。教学内容的深度不足,会集中体现在教材内容的讲授层面上,在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并未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核心内容的解读并不全面,会直接影响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果和质量。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新版大纲之间的有效衔接,是影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解读法治观念和政治立场的过程中,并未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场景进行补充完善,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比较低。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普遍反映教学内容抽象刻板,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解读深度不足等因素有关,因此难以激发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更会影响学生的生活态度和思维发展。
3.实践性不够突出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从学生的人身安全考虑,并未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比例,因此普遍存在实践性不够突出等问题,很多初中生普遍停留在课本知识层面,对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普遍存在逃避心理,难以提高思想认知水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渗透德育理念和课程思政元素的过程中,普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对课后作业的布置和设计环节不重视,因此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运用结构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时,对学生的实践探究成果并不重视,因此长此以往学生的积极性会被削弱,对课本知识和考点的理解过于片面。教师普遍选用传统的考核手段和评价标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认知学习目标的理解并不深入。实践性不够突出的教学活动,并未发挥出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价值,初中生的认知发展和思维观念均会受到负面影响。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学生的立身之本为导向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普遍会忽略学生的实践探究成果。
三、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优化策略
1.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创新设计和组织课堂中的教学环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部编版教材为例,在《师长情谊》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以新时期的师生关系为议题,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举例,在与教师和同学的相处过程中,是否能够发现一系列规律。教师在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初中生在认知学习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思维发展特征,并从教育心理学等角度,客观评估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实施效果。教师在理论和实践教学活动中,需要关注学生的思维特点,并在课堂中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发表言论和想法,构建平等的师生沟通关系。教师在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过程中,还需要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导向,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育人价值和功能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从校园和家庭中感知爱和温暖。
2.优化教学内容和组织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真实学情信息,围绕教学目标逐步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以及组织形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做情绪情感的主人》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实际感知和接触的情绪情感入手,引导学生在小组内部讨论负面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及其对身体健康等层面造成的影响。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情绪表达、情绪管理意识。优化教学内容和课堂组织形式,需要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载体,运用实际生活案例,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和经验总结意识。在深化课堂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需要以学生的实际兴趣偏好为导向,从健全人格等角度引领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其理性面对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3.提高课程的实践性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实践活动,会对学生的认知学习积极性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初中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验证理论学习成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初中生的法治观念会集中体现在社会秩序和规则的认知和践行层面上,在《遵守社会规则》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通过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从提高教学活动实践性特征等角度,引领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中发现一系列细节问题,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分享和探讨交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们需要分组完成社会规则秩序、社会道德、法治社会等专题项目的探究学习任务,并将资料收集、社会访谈等实践活动形式融入其中。鼓励学生深入体会社会生活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将《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所规定的权利义务与实际案例相融合,体现出遵守社会规则和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4.突出学生主体并丰富教学形式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角色,并结合学生情况丰富教学形式,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创设教学情境。在《崇尚法治精神》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社会规则、法律法规等知识点,引导学生自行分组收集资料和案例,在课堂中创新组织设计小型辩论赛,将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核心内涵、发展趋势等内容作为辩论主题。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让学生们自主参与到教学情境创设、问题探讨、辩论总结等教学环节中,才能激发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兴趣,并关注学生在理性思维和思辨意识层面上的发展潜力。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角色,并将法治观念等核心素养渗透在各项教学环节中,才能有效引导学生从法治社会、公平正义、社会秩序维持方法等层面理解和应用知识技能,并坚定自我成长和思维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5.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会直接影响学生在课堂中认知学习的积极性和态度,因此教师需要以形成性评价等方法为基础,激励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自评和互评。在《文明与家园》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精神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中国梦等多个专题入手,在全面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为国家的成就和辉煌感到骄傲,并在坚定政治认同和立场的基础之上,树立起理想信念和学习成长目标。在逐步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正向的信息反馈机制为导向,在构建平等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激励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并在实施分层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全面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关注初中生的认知发展潜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完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将不同层次学生适用的评价指标和标准进行动态化调整,在运用形成性评价手段的过程中,逐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教学活动,均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等核心素养目标融入教学情境,激励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和目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创新设计实践教学活动,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叶梅婷《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议题式教学实践与探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2期。
[2] 任长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实践路径探索》,《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年第46期。
[3] 李斌《浅议多元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甘肃教育研究》2022年第11期。
[4] 王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整合案例教学的实践分析》,《华夏教师》2022年第33期。
[5] 李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2年第11期。
(姚美纬,1989年生,女,汉族,江苏扬州人,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