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
作者: 孙炜杰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培育学生优秀道德品质、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对策进行研究,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科学观和人生观,使其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特征,并且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优化途径,以期能够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 核心素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4.045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每一门学科都要将自己的育人职能充分地展现出来。所以,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要认真考虑怎样才能体现出育人价值,采取恰当的教学对策,使其在育人上充分地发挥作用,真正担负起立德树人的责任。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征
初中的道德与法治学科在课程内容上表现出了很高的实践性,强调要在理论培养的过程中强化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教师将全部注意力都放在理论教学上,忽视了实践教学,没有对相关实例进行融合运用,那么初中道法课堂教学效果就难以达到预期,也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通过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融入多样化的教学元素,基于生活引用相关案例,能够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道德与法治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在案例的融合中提升其思考能力,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案例进行改分析,从而为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提供助力。学生也能够在此过程中对已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强化自己的学科素养。除此之外,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会应用到生活中去,也与学生日常息息相关。通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指引学生思想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自觉践行科学价值理念,使其认识到法律法规的意义和价值,树立规则意识。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
1.教学模式单一
在传统教育模式之下,教师注重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课堂上往往采取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希望能够将知识一股脑儿地塞给学生,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没有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无法产生学习热情,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也难以提升。除此之外,教师过于依赖教材进行教学,课堂上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没有考虑学生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和接受,对教学案例的使用不多,此方面的资源也比较匮乏。与此同时,一些资深教师拥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因此不想对自己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导致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效果难以提升。
2.教学目标模糊不清
在新课改实施之后,教育教学更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大部分教师都能够明确这一点,但是却对其具体理论体系没有过多了解,也没有制定较为合理的教学目标。这也就使得在教学工作中缺乏教学目标的清晰指引。课堂仍是教师的一言堂,关注的也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为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逐渐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与此同时,教师还是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制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关注不够。
3.实践活动不足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样重要。但是实际情况下,理论教学往往要比实践教学占的比重高,课堂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活动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时间、安全等问题,难以顺利开展。为此,教师往往会用口述的方式来代替实践教学,致使实践教学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
1.掌握核心素养内容,保证教学的目的性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必须有灵活的课堂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一个重点的教育目标,密切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在此理念的指导下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确保能够进一步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同时,还需要优化课堂教学的流程和内容安排,不仅要保证理论部分的讲解达到要求,还需要强化对学生素养的培养,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更为合理的教学体系,从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要确保教学目标清晰,就必须正确地掌握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理念,从而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做指导。教师要肩负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责任,注重培养他们的优秀人格和全面素质,这关系到他们未来能否成功地适应外部社会。另外,还应该正确地掌握道德与法治学科本身的课程核心,将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建立一种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运用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让他们清楚自己的位置,具备规范化的学习能力,增强自己的政治信念,激发心中的爱国热情。
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进行训练,其目标就是要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本领,具有自己的想法,不会被外在的事物影响,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成熟,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要适时地融入国际时事,定期进行国际时事教育,将教科书中所包含的理念与时政结合起来,使学生们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有更深刻地了解,同时也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养成关注时事新闻的好习惯;通过了解我国的法治建设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变化,从而更好地认识到违背社会规则和国家法律所带来的危害,使他们树立起守法的主观认识。
以九年级上册第教材二单元《民主与法治》的教学为例,第四课时的主题是在生活中建立一个法治中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的刑事案件来引导学生对法律加以重视,同时也可以对各国的法律制度进行介绍,将社会实事讲述给学生,让他们知道法律是维护国家主权以及保护国家公民的重要武器;同时也要让他们认识到,在自己的正当权益遭到侵害的时候,要学会运用法律的手段来进行自我防卫,要在平时的生活中成为守法公民,为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进行课堂导入
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突出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人翁意识和主动性。所以教师应该将以上的教学方法主动地运用到教学中,给学生创造一个很好的协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使他们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沟通技能。同时也要注重创设一个宽松、快乐的课堂气氛,以保持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兴趣。另外,一个好的教室氛围还能让学生们的思想更加活跃。特别要指出的是,在开展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活动时,要重视营造民主的师生关系,以角色对调的方法,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创建一个好的师生交流体系,用积极的激励话语培养学生的自信,使他们能在一个宽松、快乐的班级氛围中,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比如,在讲解《创新改变生活》这一部分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协作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创新做法可以实现对废弃材料的二次利用。学生们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当他们回答完了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接着提问下一个相关问题,启发他们继续去思考,然后让他们互相讨论和交换意见。最终导入教科书知识。通过运用小组协作方式,学生们表现出了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并乐于主动地加入探究的活动中,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
3.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构建核心素养培养平台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教师需要对相关教学情境进行构建,以生活元素为基础,促使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
比如,在教学《中国人 中国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采取分组教学的方法,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每个组都设一个组长。各小组就某个主题进行探讨,题目可以是教师给的,也可以是学生根据所预习的内容自己设计的,比如让学生们就中国人和中国梦的想法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向学生展示多媒体视频资料,包括东方红400马力重型拖拉机、先进武器装备模型等,为学生们提供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通过这堂课,学生们可以对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价值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由此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并对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和挑战情况进行客观的分析,从而增强忧患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着的建设国家的责任。特别要指出的是,在鼓励学生们发言时,应该让他们自由地表达,没有什么约束,要让他们有勇气说出自己的意见,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课堂上充分地参与到话题讨论中来,从而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
4.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营造适宜的课堂情境
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多个领域提供了帮助,将其应用在教育领域中也能够充分发挥技术的作用,促进教育效果的提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同时,信息技术也能够将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内容以直观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信息技术的分类之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利用视频、音频等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在视觉、听觉的刺激下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够主动对知识内容进行深入探索。为此,教师需要充分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从而强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创新永无止境》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课堂引入,让学生利用多媒体“参观”中国3D打印的文化博物馆,然后让学生们考虑在现实生活中多媒体对人类生活方式的革新所带来的冲击,从而使其体会到社会的变革,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最后教师再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讲解。
5.研读教材,明确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在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剖析,明确教材的教学要求,同时了解学生的学情,以此为基础做好备课工作。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教师还需要明确培养目标,将其与教学内容相联系,明确要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这样,教师们就可以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更加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来实现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的培育。
以《共圆中国梦》的教学活动为例,在准备过程中,教师要将这一课程所涵盖的核心素养要素纳入其中,并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与学习状况,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即“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认识到只有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才能有希望”,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教学方法方面,可以选择情境教学法和案例研讨法,对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给予充分的重视,让他们的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6.加强个案教学,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效性
在讲解《民主与法治》一节内容的时候,为了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让他们对法律的权威有更好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案例的方式,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司法判例。例如“大学生掏鸟”案件中,某大学生因掏了十几只国家保护动物燕隼并出售而被判刑十年。本案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教师可以请学生们认真地分析和阐述自己对本案的观点,并就法庭裁决的合理性展开探讨。学生们在激烈的争论中各抒己见,有些学生觉得法庭判得太重了,大学生仅仅抓了一些小鸟而已,罪不至判刑。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意见和想法以后,对学生进行指导:“法庭上的决定,很多人都不理解,以为大学生抓的只是一些小鸟。但这是有法律规定的,非法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是要受到刑事处罚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对违法行为的危害性会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而加强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还需要关注对学生法治意识的激发。我国十分重视法律法规的应用,是一个法治国家,每一个公民都需要具备法治意识。为此,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关注到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和树立,使其能够在法律法规之下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教师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采取合理方法加深学生对法治的认识,挑选出与之紧密联系的有代表性的法律案件,并针对案件设置若干问题,引起学生们的反思与探讨,让他们对案件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使他们更好地了解法治的重要,进而增强法治意识,树立法治观念。
综上所述,本文着重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对策进行了剖析,以期更好地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发展,顺应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他们的思考,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并对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方式进行优化,既保证学生学会基本理论,又要提升他们的品德修养和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谢美华《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期。
[2] 王丽曼《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优化的思考和实践》,《教师教育论坛》2023年第8期。
[3] 武燕《补齐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育短板》,《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年第18期。
[4] 陈影《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情感渗透研究》,《亚太教育》2022年第11期。
[5] 石洪辉《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亚太教育》2022年第11期。
[6] 蔡云清《构建高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策略探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