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德育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渗透策略研究

作者: 王梅

摘 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最根本任务,关系着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也是教育工作理念得以推进的根本。小学班主任是德育的主要实施者,对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教育阶段,人们愈发重视学生的德育,教师要通过立德树人教育,努力提高小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人格修养,加强德育的渗透,让小学生成为独立、自主、具备核心素养的全面型人才。

关键词:立德树人 小学班主任 核心素养 德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4.052

“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树人”就是要造就高素质的人。在“立德树人”的大形势下,一些学校的班主任还存在着思想观念淡薄、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这已成为学校道德建设的一大障碍。要想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实际出发,对道德教育的内涵进行深刻的分析,将其有效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

立德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始终秉承“以德为先”的育人思想,用各种方法来引导、感染、激发学生:树人,就是要把“立德树人”这一宗旨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通过适当的教育方式培育出优秀的人格。在小学,教师所接触的学生主要是7—12岁的儿童,这一时期的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模仿,他们处在性格与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是自主学习劳动、节俭、感恩、帮助、恭谦、自省、自律的时期。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每个细节中,让立德树人的思想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一、“德育”的概念与意义

“道德教育”是一个民族品格的传承过程,“立德树人”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和“以德为本”的总结。小学是小学生心理发育的重要场所,有效的道德教育是其健康成长与发展的关键。学生在教师的熏陶下,形成健全的个性,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遵纪守法,有礼貌的公民。

小学教师主动参与道德教育意义重大,表现为:首先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不良的社会习俗也随之产生,给小学生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要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就必须加强对学生德育的指导,最大限度地减少甚至消除学生的不良行为。其次,小学生年纪小,生命价值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小学教育在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既要强调学习能力的培养,又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最后,教师进行道德教育,可以改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降低师生矛盾。

二、德育中小学班主任的价值体现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树立以德为先的思想,以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一门课的教师在担任班主任时,很容易犯下一种管理上的误区,那就是偏袒所教科目中的优秀学生,并以此为借口,对这类学生给予特殊照顾。作为班主任,我们首先要克服这一心理,由于自己有两种身份,所以要加强 “德育第一”的观念,不管学生在本专业的学习成绩好不好,都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立德,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品德,这样他们才能在新的时代中成为一名合格的,甚至是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而不是无德者。在这种引导下,学生道德教育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

三、小学德育的现状

1.家庭教育错位

由于小学生最初的教育来源于家庭,家庭教育是学生道德教育的基础。所以,如果家庭教育出现了偏差,就会造成学校生活中某些道德教育的来源缺失。在某些家庭里,孩子们长期接受父母与长辈的各种落后教育理念与方式,最终养成了“见风使舵、左右逢源”的双重性格,缺乏诚信与责任感。正是因为家庭教育的错位,才使得小学生在一开始就没有了良好的道德教育土壤,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生活中的道德教育资源的缺失。

2.正确教育观缺失

目前,许多父母都有一种“教育焦虑”,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太高,很少与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相结合,只是一味地跟着别人的教育规划走,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学习的机器;一心要让孩子考上名牌大学,然后走上社会,拿高薪,出人头地,却忽视了孩子的内在需要。这种片面的家庭教育导致了孩子们认为努力读书就是要考上名牌大学,考上名牌大学以后才能拿到高薪的工作。现在,儿童经常张嘴进食,久而久之,他们就可以尽情地享受自由时光,不用再去工作了。长期以来,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班主任道德教育的开展,也就导致教师道德教育的动力不足。

3.未能将德育系统化

当前,我们国家的小学班主任教师不能成为全日制的教师,他们同时还承担着主要课程的教学工作,工作内容五花八门。在德育方面,则是以学校自身的组织形式、长期的工作实践为基础,以班级情况为基础,不具前瞻性。

四、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1.推动学生实现学自主管理

“以人为本”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原则,它要求教育者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辅助”的教学模式,推动学生的自我发展。为此,在实施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小学班主任要主动回应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把学生当作课堂的管理者,班主任充当助手,促进学生自我管理的实现。比如:班主任可以按照学生的性格特征、思想理念、优秀程度和自身潜力等因素,进行合理的、科学的分组,确保每个组的成员都有自己的特点,优势和劣势可以互补,让同学们在集体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另外,教师也要尊重班级的民主,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内的选举,选出学习小组长、学习委员、纪律委员、生活委员等,这样可以让同学们互相监督,创造一个积极的班级氛围,让同学们在小组里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这种做法,既能让学生树立起团队荣誉感,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同时也能让学生们从自己的管理中得到启示,进行自我反思,认识到班主任在管理班级中的困难,从而能在以后更加主动地与班主任合作,推动班级的和谐发展。

2.提高小学教师对德育管理优势的认知

班主任是学校的骨干,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执行者,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学校应该更多地关注班主任的职业素质,增强其对德育观念的认识,提倡班主任经常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然后按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来设计德育工作的渗透方案,从而提高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3.利用互联网创新德育工作,拓宽德育空间

互联网作为一个信息丰富、交互性强的平台,为德育工作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在信息时代来临的今天,各行各业都在努力进行革新,并在经营、交通、生产等各个领域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为此,小学班主任也要与时俱进,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对德育工作进行创新,拓宽德育工作的空间。比如,班主任可以通过网络开设家长群聊账号,将教育资料进行实时发布,让家长们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让学校和家长一起推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另外,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班主任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有针对性地和家长进行交流,和父母一起讨论孩子的问题,为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意见,让家长能对孩子的道德素质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让孩子在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影响下得到全面提高,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目标。

4.开展有趣的德育活动

因为小学生的年龄普遍偏小,所以他们对新鲜事物仍然有着很强的求知欲,班主任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时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这个特点,引导他们开展一些趣味盎然的德育活动,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让他们在一个比较宽松的氛围中培养思想品德,提高道德素质。

5.注重班级德育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把道德教育内容融入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对教学进行优化。众所周知,环境的作用是无限的,一个好的人文环境能潜移默化地提升教育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德育行为。与此同时,在课堂上,教师也要主动地指导和激励同学们参加教室文化板和文化背景墙的建设,创造一种更好的课堂文化氛围,让道德知识有机渗透。教师可以在教室后面的墙壁上挂一块大幕,把道德教育故事、名言警句、道德模范人物等介绍给学生。把手工制作的海报、书法美术作品等,贴在展板上,供同学们观看。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还可以让他们在搜集材料的时候感受到道德教育的含义,从而扩展自己的思想。

正如上面所说,班主任可以利用德育环境的营造,让学生积极地参加到活动中,在一个好的环境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从而逐步地培养出好的道德品质。同时,学生通过自己的搜集和整理,也可以学习到各种各样的社会知识,从而对道德的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

6.联合各科任课教师,共同完善教育体系

各科任课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道德成长的引路人。德育工作并不是孤立的,教师要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科的目标、性质和特征进行研究,找出与课堂相结合的切入点,使道德教学与生活有机融合,从而帮助学生逐渐树立正确价值观。与此同时,各学科教师要研究道德教育的内容,把道德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道德教育的发展。

比如,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把一组“统计表”组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对家庭用水进行调查,并根据已有资料制作出相应的用水统计资料。在此基础上,将“节约用水”这一道德教育内容导入到课堂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做到勤俭节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透过对古典诗词的研究,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使学生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深邃,进而增强其民族文化自信。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中西两种文化的不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国家意识。

正如上面所说的,把道德教育和所有的学科结合起来,可以不断地提升道德教育的效果,既可以丰富教育内容,又可以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中健康地发展,从而更好地提升综合素质。

7.发挥主题班会优势,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主题班会是目前小学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具有不可忽视的优势。但是一些班主任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没有将主题班会具体落实到德育工作中去,严重阻碍了道德教育的发展。对此,教师要对德育工作给予更多的关注,结合班级的特点,定期召开主题不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班会,让同学们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地接受道德教育,以此来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在主题班会上,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认识层次、生理发展情况,把重点放在具体的道德教育内容上,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把这些内容延伸到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中去,从而深化对道德教育的认识。

比如,班主任可以利用《小学生日常行为标准》这一规范,通过与孩子们的交谈与沟通,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应该遵守的准则,并逐步进行自我反省。另外,为了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加深对《小学生行为守则》的了解,还可组织学生利用主题班会对《小学生日常行为准则》进行总结,让他们更好地认识到每个规则的制定初衷和宗旨,从而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成为一个有礼貌、有纪律的学生。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主题班会让学生在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中对道德的内涵有更深的认识,在思想上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立德树人”的思想指导下,小学阶段的班级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班主任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和管理者,班主任应充分认识到每一位同学的个性特征,用爱来增强他们的德育意识,增强他们的人格吸引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言传身教,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将德育理念融入班级管理之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推动他们的全面发展,为他们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俞景华《立德树人修君子品行——班主任班级管理德育渗透有效措施探究》,《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20年第11期。

[2] 谢树凤《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的策略》,《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年第10期。

[3] 吴丹《立德树人理念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渗透》,《黑龙江科学》2018年第11期。

[4] 邹霞《立德树人理念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渗透》,《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第37期。

[5] 朱军红《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路径研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5期。

[6] 金冶《“立德树人”背景下农村幼儿园德育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理论认识及实践对策研究》,《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年第5期。

[7] 汪丽萍《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体育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研究》西南大学2023年硕士论文。

[8] 曾美婷《提升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的创新策略研究》,《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年第11期。

[9] 曾柳娟《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探讨》,《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18年第3Z期。

[10] 赵艳丽《探究立德树人背景下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德育》,《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