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班级管理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作者: 赵钰摘 要:新一轮教育改革工作的纵向发展,对班级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理念,教师要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以此保障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与此同时,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家校共育体系的打造,以期形成教育合力,进一步提升教育效果。因此,如何以上述需求为导向,优化班级管理模式,提升班级管理实效,是现阶段小学班主任教师重点思考的问题。鉴于此,本文立足家校共育视角,阐述小学班级管理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基本原则,并对有效的融合方法进行探讨,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家校共育 小学班级管理 心理健康教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4.053
现代教育理念愈发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中的渗透。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学生因素、教育因素、家庭因素具有紧密的联系,想要更好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小学班主任教师有必要充分认识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基于家校共育的视角,深入探讨班级管理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以便从多个维度出发提升班级管理的实效性,使其更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一、小学班级管理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落实
“立德树人”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德育工作的开展,确保学生能够“德”“才”协同发展。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德育教学的重要路径,在班级管理中渗透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可立足学生身心成长状态,对其意志品质、行为素养进行科学引导。如定期开展“人际交往”“挫折教育”“生命教育”等不同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意志品质,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落实。
(二)有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有效的沟通交流是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可依托心理学知识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以便制定更科学的管理决策,进行更有效的沟通交流。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可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增强对教师的理解和信任,从而主动降低对教师的防备心理和抵触心理,以便师生之间建立更融洽、亲密的关系。
(三)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积极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情绪调节能力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必要基础。在班级管理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利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消除负面心理,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学习掌握调节情绪和心理的方法,使其具备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能力,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与此同时,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面临的成长问题,并指导学生有效应对成长烦恼,从而更有力地保障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班级管理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
家校共育视角下,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融合时,应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此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明确任何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成长需求为导向,这样才能保证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真正发挥出应有的育人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细心观察每位学生的状态,定期通过谈心、家访等形式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个人成长等方面的问题和需求,以便班级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更具目的性。
(二)因材施教
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家庭因素、个人因素、教育因素具有密切的联系,而不同学生在家庭环境、成长环境、个体发育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以至于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的原因和消除心理问题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因此,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班主任教师想要实现班级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就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在准确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成长经历、性格特征等信息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分析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和消除方法,并以此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和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以便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多元渗透
受心智发育水平的影响,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相对薄弱,对事物的感知和理解主要依赖于直观感受。因此,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教师进行班级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时,不宜采用单一化的教育模式,而应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个维度出发,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行为管理、习惯养成、班风打造、亲子活动等教育活动中,以此形成闭环式、全覆盖化的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影响,从而增强学生在班级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体验感,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班级管理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关注学生家庭状况,明确融合方向
大量教学管理经验表明,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学生的家庭状况和家庭教育情况有关。父母离异、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父母文化水平较低或存在错误教育观念等因素,都会导致学生出现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其在学校中的表现。“以人文本”理念下,班主任教师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应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掌握其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到家庭层面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以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提供方向,使其教育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促进班级管理质量的提升及学生的健康成长。
具体实践过程包含以下几个关键性工作:
1.为每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并定期采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以便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出现的心理问题。
2.定期对学生进行家访
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准确掌握每位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家庭教育情况。结合家访结果分析家庭层面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例如,根据教学观察和心理测评结果,教师发现小明、轩轩、小欣三名学生在最近一个学期表现出不愿与人交流、情绪波动大、逆反心理增强等心理问题。通过家访教师了解到,小明的父母在学期之初离婚了,其跟随父亲生活。婚姻生活的不顺使得小明父亲的情绪和性格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教育管理小明时容易出现言辞激烈、态度强硬的情况;轩轩和小欣的家庭并不富裕,为提高家庭收入,他们的父母在学期之初开始外出务工,使得轩轩和小欣成了留守儿童。在最近的一个学期内,他们与家长的联系少之又少。通过对家庭状况的了解和分析,教师认为父母关爱的缺失是导致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
3.确定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方向
在明确小明、轩轩、小欣三人心理问题诱发因素后,教师认为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加强对此类学生的关怀和关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融合点,能够有效帮助这三名学生消除心理问题。基于此,在进行班级管理时,教师一方面会经常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经常与他们交流谈心,尽可能解决其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其感受到关怀和温暖;另一方面会积极与家长联系,建议其提高对孩子的关注和关爱,通过转变交流方式、改善交往态度、定期视频等方式,使孩子感受到关爱和温暖,重新建立起开朗、阳光的心理状态。
(二)传授情绪宣泄方法,保持心理平衡
受心智发育、表达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很多小学生在遇到成长困扰时缺乏有效表达内心情感、合理宣泄负面情绪的方法,以至于负面情绪或心理持续积聚,长此以往产生心理问题。鉴于此,小学班主任教师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可将“传授情绪宣泄方法”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融合点,通过主题班会或主题教育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宣泄负面情绪的科学方法,以此增强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使其能够持续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保证身心的健康成长。
教师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可利用班会课组织开展“以画言心”主题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活动中,教师可先让学生想想最近遇到了哪些不开心的事情或让自己十分困扰的事情,以此激发出学生心中潜在的负面情绪或心理。随后,为每位学生发一支外形精美的笔,并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会围绕心中那些不开心的事情或困扰进行构思和绘画,以期通过“神奇的笔”将它们从心中赶出去,留在纸上。可以看到,有的学生会将美好的愿景画在纸上;有的学生则以绘画的方式“报复”惹他生气的事物;还有的学生会通过乱画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以此获得“舒爽”的心理感受。学生们在完成画作后会惊奇地发现,原本心中那些负面情绪和心理感受,在自己认真绘画或胡乱涂鸦的过程中真的“消失”了,自己能够感受到轻松、舒心、愉快,于是便掌握了利用“绘画”来宣泄情绪的方法。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当学生产生负面情绪或心理时,他们会自然地通过绘画来调节情绪和心理,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与此同时,家校共育理念下,教师也应将这种心理调节方法传授给学生家长,并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以“绘画”为载体,与孩子进行沟通、互动,这样既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又能够在家长与孩子之间搭建起有效的沟通桥梁,以此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更好地保障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善用积极心理效应,强化管理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融合,能够基于心理学专业知识为班级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提供有力支持。鉴于此,小学班主任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时,可灵活运用心理学中的积极心理效应,通过心理暗示的方式,强化对学生的管理效果,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例如,“自己人效应”是一种常见的心理效应,表现为:若双方关系较为亲密,一方就更容易接受另一方的某些观点、立场,甚至也不太容易拒绝对方提出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视阈下,教师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应善于运用这一心理效应,通过适宜的方式方法营造“自己人”氛围,使学生将自己视为“自己人”,让家长成为班级的“自己人”。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可用“我们”“我们班”“咱们”“大家”等称呼替代“你”“我”“你们”等称呼,将自己视作与学生平等的一员,以此消除师生间的隔阂,在学生心中建立“师生共同体”的观念。又如在与学生交流时,可运用“此处@全体同学”“此处敲黑板”“温馨小Tips”“同学们冲鸭”“给你比个心”等学生群体中的流行词或学生感兴趣的表达方式,以此建立亲切、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教师,能够向教师敞开心扉、吐露真情。借此为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促进管理效果的提升。
(四)打造家校共育平台,强化管理实效
班级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班主任教师的工作,想要获得良好的管理、教育效果,还需要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因此,小学班主任教师在开展班级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工作时,应整合利用各方资源,积极打造家校共育平台,增强家校教育合力,以此促进班级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强化管理实效。
1.利用通信软件强化家校沟通
一方面灵活运用微信、QQ等通信软件,沟通学生在校状态和居家状态,交流分析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协商可行的家校共育方案,形成教育闭环,切实做好学生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一方面,教师可利用通信软件为家长推送科学、先进的教育方法,以此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更好地支持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为教师班级管理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提供支持。
2.定期开展家校共育主题活动
定期开展家长会、校园亲子活动等线下主题活动,引导家长走进校园、走入课堂,观看、学习教师的管理方式和教育方法,在与教师充分交流的基础上,配合教师开展各项教育管理工作。教师也可依托线上教学平台,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指导、参与家长居家开展的亲子教育活动,通过线上交流互动的形式,落实家校共育工作,强化管理实效。
综上所述,家校共育视角下,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落实、班级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开展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更好地提升班级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小学班主任教师在实践工作中应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多元渗透”的基本原则,并注重关注学生家庭状况、传授情绪宣泄方法、善用积极心理效应、打造家校共育平台等策略的执行,确保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寇艳《浅析班主任视角下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试题与研究》2023年第30期。
[2] 张翠琴《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心理辅导实践的策略》,《知识文库》2023年第19期。
[3] 赵岚《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3年第9期。
[4] 周秋花《心理关怀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甘肃教育》2023年第15期。
[5] 李燕《小学班主任与学生构建和谐关系的策略初探》,《新课程导学》2023年第19期。
[6] 房静、徐继成《谈小学班级管理中如何运用激励策略》,《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年第7期。
[7] 牟永柱《德育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渗透》,《名师在线》2023年第19期。
[8] 齐建芳《深化中小学心理班会实践的路径探寻:问题、原因与建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年第19期。
[9] 李哲《农村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吉林教育》2023年第18期。
[10] 盛宣《巧用心理效应,助力班级管理》,《中小学班主任》2023年第11期。
[11] 李娟《聚焦心理健康教育提升班主任工作实效》,《中学课程辅导》2023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