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应用路径探究

作者: 张立

摘 要:赏识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基本特征一种教育模式,在促进和谐融洽师生关系构建上起着积极的作用。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过程中,应该积极贯彻赏识教育,建立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让学生获得较强的内驱动力,自觉接受德育,整体提升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效度与质量。文章基于此点,首先阐述了赏识教育的基本内涵,随即分析了赏识教育在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开展价值,最后论述了赏识教育在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开展路径。旨在以积极科学的教育模式实施高质量的德育教学,增强德育管理的实效性。

关键词:赏识教育 小学班主任 德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4.054

维果茨基说过:“我们不能盯着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该盯着儿童发展的明天。”班主任在德育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积极性与能动性的调动,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积极心理的激发,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以赏识教育让学生感受自己被尊重、被重视、被关爱,从而积极主动地接受德育教育。由此,班主任的德育效果才能得到切实提升。

一、赏识教育概述

赏识教育是尊重生命规律的教育。具体而言,它指的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其特点是教育者注重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让学生在“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觉醒。这种教育模式遵循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在内心深处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的,而赏识教育恰恰是从这种需求出发,对学生进行关爱教育,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及时给予表扬,让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充满自信,并且能够坚信自己是优秀的,进而奋发图强,扭转以往不良的行为。

(一)赏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

教育者要关注学生身上的优点,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夸奖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做学生的赏识者、欣赏者。以这种宽容的心态去解读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而后循循善诱,顺利实施个性化教育。

(二)赏识教育是一种爱的教育

在教学中,班主任以赏识的眼光关注班上的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将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被肯定、被表扬,赏识教育便能够很好驱散每一个学生内心的阴霾,指引他们重新出发,找到自己发展的希望及方向。这样一个过程需要班主任用爱去感化每一个学生,而学生也能够切实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教会学生学会爱。

(三)赏识教育是一种觉醒教育

赏识教育的奥秘便在于让学生觉醒,促使他们由内而外地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在德育过程中,班主任抓住学生的优点,不断放大,小中见大,将能层层递进,使得学生得以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当他们的心灵真正觉醒之后,会为了获得更多的赏识而不断努力,不断觉醒更为积极正向的潜能和意识。这更有助于班主任高效、高质地开展德育教育。

二、赏识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价值

赏识教育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开展,将让班主任从全新的角度出发推进德育工作,让德育教育的过程充满活力,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形成一种以学生为本、具有激励性的教育模式。

(一)有利于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赏识教育真正做到了从学生角度出发,立足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班主任发自内心地关注并关爱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准了解,施以理解、关心、包容等情绪。而学生也能够得到来自班主任的激励、鼓励和关爱,使得整个班级的德育教育处处体现爱与包容。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管理中,将更加彰显自身的个性与特色。班主任以尊重学生个体为前提实施教育,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独立而完整的个体,尽最大可能引领他们彰显自身的价值,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二)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代化教育理念更加强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团结互助的。赏识教育能有效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健康的,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来自班主任的教育,能够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小学生想要得到师长的欣赏与尊重。所以班主任展开赏识教育,将能形成一种平等、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将由内而外地尊重班主任,自觉接受班主任的教育与指导,借此便能助推德育教育高效开展。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

自信是自己相信自己,是对自己的肯定。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差等生,都需要具备较强的自信心,才能有较强的内驱动力,不断优化并完善自我。班主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最多的人,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班主任通过赏识教育将能让学生得到一种被“官方”肯定的信号,对自己也更加自信,并在这种自信心的驱动下奋发图强,体会成功的喜悦。他们将看到自己的优势与特长,从而改变自己的心理,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

三、赏识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德育中的开展路径

(一)理念为先导:树立赏识教育理念

班主任在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树立赏识教育的理念,将赏识学生作为一项本职工作,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对学生予以表扬和赞美,以此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希望之火,充分激发内在潜能,找到班级归属感。学生个体具有主体意识,就能够进行自我管理与自主学习,切实提升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1.以赏识教育组建班干部队伍

班干部是班级建设的核心力量,也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得力助手。如果班上的班干部队伍有着极为浓厚的工作热情,那么他们势必将带动整个班集体不断发展,构建良好的班风学风。所以班主任应该通过赏识教育的方式组建优质的班干部队伍,以班干部队伍凝聚班级向心力,从而让整个班级的学生在班干部的带领下接受德育的熏陶。

比如,在推选班干部的过程中,班主任应该结合学生的意见,综合考量班干部候选人的个人特征及所选岗位的特点,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班干部成员。对于体育能力较为出众的学生,班主任应当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这类学生担任劳动委员,劳动委员可以带领学生们在日常校园生活中开展劳动活动,积极维护班级与校园的环境卫生,养成学生们爱护公共环境的意识。

对于学习能力较强、思维活跃的学生,班主任可以让他们担任学习委员,学习委员就负责课余时间对同学们不懂的问题进行解答,在培养学生们班级凝聚力与互助意识的同时,也巩固了学习委员对知识点的掌握。

2.以赏识教育构建良性互动模式

班主任应该了解一种“赞赏效应”,即当自己对一个人的价值进行肯定时,对方同样怀着一种潜在的心情满足自己对他的期待。因而班主任可以借助赏识教育与学生构建一种良性的互动模式,这种模式能够有效扭转传统被动式的师生关系。这种模式下,学生不但可以得到班主任的尊重,同样也可以得到班主任的赞扬,整个班级中有一种浓厚的宽容与爱的氛围。班主任与学生在这种良好的互动频率下将能朝着理想的方向前行,调整自己的步伐,使得班主任的德育效果更佳,学生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以此实现更为有效的德育。

例如,班主任可以赞扬当天打扫卫生的同学,对同学们的劳动成果给予肯定,同学们在受到肯定后会感受到这次劳动的价值,就会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学生们的学习也是如此,虽然每个学生的考试成绩都会有所不同,对于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同学,班主任不用刻意责罚,可以对做对题目的学生进行表扬,然后告诉这些同学:“部分考试成绩好的同学,这道题做错了,而你做对了。”然后让两位同学进行交流,互相交流是如何做对这些题的,让同学们养成团结互助的意识,同时也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个道理。

3.把握赏识教育的合理限度

班主任在使用赏识教育展开德育的过程中,应该把握赏识教育的合理限度。赏识教育要依据真实的情况进行,结合学生的心理状态科学开展,不能毫无头绪、没有根据地进行赏识教育,这样只会降低班主任的权威性。久而久之,也将影响德育工作。所以班主任一定要抓住赏识的度,聚焦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学生鼓舞。如果学生存在不足,班主任也要以恰到好处的批评艺术指出学生的不足。在实践过程中,班主任要巧妙把握赏识教育的维度与契机,以合理、恰当的赏识教育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抓住时机、准确定位、因人而异、入情入理,方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赏识教育的功能。

(二)以手段为载体,高效实施赏识教育

1.挖掘优点,激发潜能

班主任在开展德育的过程中,应该明确自己不仅是一个组织者、管理者,更是学生潜能激发与调动的引导者与开发者。小学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尚未觉醒,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均处于“朦胧”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就要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特长。

比如,班主任在面对班上的“问题学生”时,首先就要秉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原则,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挖掘问题学生的闪光点,促进其转化。

班主任在面对聪明好动、学习习惯差、扰乱他人学习、胡乱打闹的“混世魔王”时,就要以敏锐的眼光发现这一学生身上的闪光处。这一学生聪明好动、喜欢打闹,说明他很可能爱好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班主任确定这一学生喜爱运动,便可以将其推荐给体育教师,让其参与校篮球队,帮助这一学生找到目标。在运动会来临之际,班主任可以鼓励学生报各种比赛项目,并表示自己十分期待他在运动场上的表现,在运动会上班主任对学生的表现需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名次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让学生们通过运动会养成良好的班级凝聚力,让身强体壮的同学不再欺负弱小的同学,让同学们养成团结友爱的精神。同时在运动员身上,同学们也可以看到坚持不懈、不轻易放弃的品格。

2.倾听意见,尊重个体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根据学生给出的意见做出准确且合理的判断。班主任基于这一点,将能全面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能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看待并审视班级工作。基于这一基础展开的工作,将能充分驱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班主任对自己的关注,是认真考量了自己的需求设计的教学活动,这也不失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手段。因而班主任就要秉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和理念,整体提高学生的“小主人翁”意识,驱动他们主动投身于德育活动中。

比如,班主任可以在班级内部准备一本班级日志,鼓励学生记录自己针对各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班级建设的想法。班主任需要定期查阅班级日志的内容,认真阅读,结合内容与班干部交流,进一步了解学生群体的想法。

随后班主任可以开展“我为班级建言献策”的主题班会,让学生针对班级日志中的共性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当学生提出有利的、可实行的意见时,班主任要给予他们奖励。

即使学生提出的意见并没有什么建设性,班主任也不要直接否定学生,而是要以适度的语言肯定学生,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班级建设,这样更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与能动性。

最后,班主任可以根据交流的结果,逐渐优化班级工作,更加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学生看到班主任的变化,同样也能随之变化,朝着更为良好的方向前行,持续提升他们的责任感,将更加有助于班级建设。从班级建设的过程中,学生们会养成一种对班级的归属感。在校园中,班级也可以看成一个小的“家庭”,班级归属感可以上升到对国家的归属感,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们的家国情怀。

(三)以家庭为支撑,持续延伸赏识教育

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家长力量的发挥,将赏识教育迁移应用于家庭教育层面,持续延伸赏识教育的效力,让家长也能够在家庭教育中运用赏识教育的方法,正面评价并鼓励孩子,实现家校之间的通力合作,达成教育共识,共同助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比如,班主任在学校通过赏识教育转化“问题学生”时,可以借助家长的力量。首先,班主任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帮助家长提高思想认知,转变观念,让家长能够以赏识教育的方式教育孩子,使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能够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共同助力孩子的有效转化。其次,班主任要走进家庭,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要求家长每天都与孩子交流,陪伴孩子做作业,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当孩子有了一丁点变化时,家长也要鼓励、赞扬孩子,尽可能为孩子营造的良好氛围。班主任在与家长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尽可能以良性、积极、正向的语言评价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即使学生的进步点不是很明显,且存在的问题比较多,班主任也不要一一点明,尽可能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优势与特长,让学生看到自己有无限发展的可能。家长也能够通过班主任的语言,掌握赏识教育的要诀,进一步提高教育实效。

综上所述,赏识教育在班主任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所以班主任要看到赏识教育的价值,在意识理念层面明确赏识教育开展的必要性,掌握其基本方法,而后将其应用于自身的德育工作中。要以理念为先导,树立赏识教育理念;手段为载体,高效实施赏识教育;以家庭为支撑,持续延伸赏识教育,以此助力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

参考文献:

[1] 张娴《赏识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策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年第25期。

[2] 姜海霞《小学班主任工作中赏识教育的实施策略》,《天津教育》2022年第35期。

[3] 于娟、王腾飞《学会“赏识”,深化教育——初中班主任赏识教育的运用分析》,《中国教师》2019年第S2期。

[4] 叶倩雯《以欣赏的眼光管理——浅谈赏识教育在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才智》2019年第16期。

[5] 周红英《成功教育  从赏识开始——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策略的探究》,《新课程》2019年第5期。

[6] 张小祥《学会“赏识”,深化教育——试论初中班主任赏识教育的运用》,《散文百家》201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