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养导向下提升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探究
作者: 刘花玉摘 要:在当前教育领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上升为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随着这一理念的持续深化与推广,各学科领域均掀起了一股致力于学生核心能力发展的热潮。在这一背景下,语文教育作为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石,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尤为突出,尤其是阅读教学,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基于此,本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就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低年级 阅读能力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3.004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教师需指导学生深入阅读,让学生在认真阅读过程中,充分了解事物的本质,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目前,我国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仍有待提高。为改变这一局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挖掘阅读在日常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对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显得至关重要。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1.情境性
语文教科书通过文字形式将知识、语文技能及主旨情感融为一体。鉴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和认知尚在发展阶段,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时,常常依托教材内容创设情境,以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吸引力。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还能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阅读,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感官和思考能力,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在学生与课文主题及作者之间建立起情感联系。此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性特点有助于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增强阅读课程的趣味性,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2.文本性
语文以其文本多样化而闻名,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任务,编制教材时往往依据各阶段学生的成长需求,精心挑选涵盖了诗歌、童谣、小说、随笔等丰富多样的文本。各类课文在阅读感受和阅读技能的要求上均有所不同。鉴于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巧妙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保障学生能够在课堂互动中有效提升阅读能力。
3.阶段性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将其划分为低年级、中年级以及高年级。这三个阶段的学生由于个人思考能力、掌握知识结构和学习历程的差异,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各阶段学生特点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更习惯于借助具体形象和直接感知进行思考。鉴于此,教师应利用形象、生动的教学工具来帮助学生学习。同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领其逐步提升阅读理解的水平,从而为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当代教育的新焦点,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能得到提升。全面审视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大致可划分为四个方面:
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化阅读能力是基本诉求。从宏观角度来看,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对课文的认知能力、对课文结构与思想的理解能力、对课文的鉴赏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等。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吸收语文知识,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是塑造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
语言能力。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衡量其语文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对其进行核心素养培养时,可以利用阅读教学来提升其语言能力,包含学生的语言习惯、语言内容和情绪态度等多方面内容。
思维发展能力。思维发展能力能够衡量学生在沟通、探索和表达等领域中的智力成长。在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常常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相辅相成。
文化感知能力。文化感知能力的核心在于挖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教师巧妙运用文学作品中的鲜活意象和文字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感知体验,提升学生对文化的认识程度,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价值观,塑造学生人格,同时强化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意义
首先,对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当前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指导下,增强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显得尤为关键。小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关键学科。因此,教育工作者需深刻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其语言运用及展现能力之间的紧密联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提升阅读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增强其理解力,同时,在阅读理解和展示阅读成果的过程中,也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学语文教学环境为培育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供了丰富的土壤。无论是课堂上的阅读练习,还是课后的自我阅读时光,都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从而为增强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课程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为日后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学生阅读量的逐渐增加,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洞察历史的脉络,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从而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丰富人生阅历,实现全面的成长。
四、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缺乏习惯意识
低年级小学生对故事和童话是十分热爱的,其阅读方式往往停留在单纯的欣赏阶段,很少会主动摘录或记忆书中的优美语句和词汇。部分学生仅为了完成教师设定的任务而阅读,碰到自己不懂的词汇,也不会借助参考书自行解答。在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长期记忆构成了教育的核心挑战。知识积累不仅仅是信息的简单堆砌,而是一个涉及理解、鉴赏和批判性思考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绝不应简化为形式化的例行公事或沉重的负担。鉴于此年龄段学生天性活泼好动,缺乏足够的阅读动力,并且易受外界干扰,意志力相对薄弱,他们往往难以持之以恒地培养阅读习惯,导致这一目标变得遥不可及。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然而,不幸的是,有些学生在中途放弃了。因此,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毅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2.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阅读是个体性活动,需要在宁静的环境中,使自己静下心来,将思维融入阅读中。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数字媒体如网络、电子游戏及电视等不断渗透至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改变了他们的阅读习惯。传统的深度阅读逐渐让位于更为轻松休闲的阅读形式,导致学生投入阅读的时间持续缩减。这一趋势不仅减少了学生在阅读中的深度思考机会,还削弱了他们沉浸于文字世界、领悟其深层文化含义的能力。家庭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遗憾的是,部分家长未能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阅读榜样,这使得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成为一项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教育工作者需要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策略,引导学生回归深度阅读,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缺乏阅读方法指导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阅读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目前,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以低年级学生不具备足够的理解能力为借口,其阅读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主导为主。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尤其对于低年级小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具备高度的可塑性。如果教师秉持此种观念,不仅可能影响学生的阅读效果,也难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4.阅读氛围欠佳
当前,很多小学低年级学生尚未形成明确的阅读认知,阅读兴趣有待提高。在实际开展阅读教学时,部分教师并未重视营造和谐的阅读氛围,这就导致学生在实际阅读时,很难体会到阅读所带来的美好、快乐,久而久之,学生便会表现出抵触或逃避的心理状态,这对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极为不利。
五、核心素养导向下提升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培养对阅读的热爱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基石。因此,首要的教学任务是如何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普遍存在散漫、好动、爱玩等特点,因此,若是让学生直接进入沉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难以在短时间接受。因此,教师需运用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阅读兴趣,以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氛围。
为此,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阅读时间,创造出充满趣味的阅读环境。为了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相互交流与深入理解,教师通过互动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素养。例如,在教授《影子》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追逐影子”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在游戏中直观地感知影子的概念。这种游戏化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增加课程的吸引力,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游戏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归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思考。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互相学习和启发,从而更好地掌握课文的核心要点。
2.教会学生科学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小学阶段,部分学生在发音清晰度和口语表达上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教师首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大声模仿朗读的方式,来增强他们的阅读精确度,确保在阅读过程中不出现错读或漏读的情况,进而获得流畅且准确的阅读体验。此外,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同样拥有丰富的情感世界,教师还可以鼓励他们进行富有感情色彩的朗读练习,通过反复实践帮助他们提升良好的语感。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在促进学生阅读技能发展的同时,还需注重激发他们对文本内容的兴趣与理解力。例如,在教授《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们展示多种类型的动物头饰,并请每位同学挑选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随后,基于所选角色,组织大家围绕故事主题展开对话交流。这种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情节,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进一步安排小组合作项目,让孩子们共同完成任务并分享成果,从而营造出一种既轻松又充满乐趣的学习氛围。
3.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阶段,指导学生建立有效的阅读习惯,对提升阅读速度和增强阅读能力至关重要。在学生阅读时,教师可对课文进行适当注释,将自己不认识的汉字圈出来,引导学生查词典,提高学生的认字量,还要引导学生将不理解的语句标注出来,避免盲目阅读,而是要明确学习目标。此外,许多学生在读书时容易走神,教师还需引导学生专心读书,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与此同时,教师也需推动阅读方式的变革,积极开展阅读活动,如组织学生分角色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开展阅读活动前,教师需引导学生认真听他人阅读,懂得如何尊敬别人。在阅读前,教师能够针对阅读材料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如此才能提升阅读能力,渐渐形成稳定的阅读习惯。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教师可组织角色扮演活动,通过体验“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对课文内容形成更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逐步引导学生建立阅读习惯。
4.利用教学情境拓展学生的想象力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所选用的课文通常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精致的篇章结构。每篇文章都蕴含着一个生动的情境,通过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更加轻松地融入这些情境之中。此外,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在充分理解情境的基础上掌握语言文字的应用技巧,教师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并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至关重要,这不仅能增强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效果,还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以《小公鸡和小鸭子》一课为例,在讲述故事之前,可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了小鸭子因无法捕捉到食物而焦急哭泣的画面开始;接着再呈现另一幅图景——当看到这一幕后,善良的小公鸡主动分享了自己的收获给朋友。这种结合视觉元素与听觉信息的教学方式使得整个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有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们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5.阅读中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教师还停留在以考试为主的理念上,教学目标主要以提高学习成绩目标,因此,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教授新词汇和理解文意,还包含引导学生背诵指定的段落,然而这并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在当前核心素养的教育框架下,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语言知识积累,还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如何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同时学习、理解和传承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一课时,学生学习到了小雨来的聪慧、坚韧、机敏、不被诱惑、顽强、爱国、牺牲精神等优良品质,对雨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在课后自主查阅小英雄雨来的相关故事。从长远来看,这在塑造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课堂上,培养阅读能力是个渐进的过程。阅读教学作为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能够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故此,教师应积极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以此拓宽学生的视野,全面提高其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魏丽明《核心素养下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培养》,《中国新通信》2020年第16期。
[2] 马俊菁《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策略》,《小学生作文辅导》2020年第2期。
[3] 熊芮《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索》,《求知导刊》2019年第29期。
[4] 谢娟萍《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策略分析》,《基础教育论坛》201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