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单元主题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王文静摘 要:在当今教育改革背景下,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任务。因此,本文探讨了基于单元主题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途径,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核心素养。首先分析了基于单元主题教学的优势,如系统呈现知识点和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然后强调整体、体验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此外,文章还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方法,包括围绕新《课标》和学情确定单元主题、统整阅读课内容、优化课型目标及活动流程、运用多元评价深化单元思想等。希望本文能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实践参考,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单元主题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3.005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基于单元主题的阅读教学,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和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因此,研究如何有效实施基于单元主题的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探讨这种教学方式,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基于单元主题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势
1.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通过单元主题的整合,能够系统地呈现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主题教学将零散的知识点有机联系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单元主题的设计不仅涵盖了多个知识点,还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主动参与、思考和探究,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整个过程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通过对单元主题的深入探讨,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系统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效率。
2.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基于单元主题的教学不仅关注知识传授,更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通过主题阅读,学生能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过程中形成多方面的能力,包括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主题阅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材料和多样的学习活动,使他们在分析和理解文本的同时,提升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不仅要记忆和理解知识,还要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能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能通过论证提高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在主题阅读中得到体现,学生在接触多样化的文本和情境时,能够自由地发挥想象力,进行创造性表达和探索。在讨论和合作学习中,他们要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增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使他们在自主学习中不断提高核心素养。
二、基于单元主题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原则
1.坚持全面系统的整体教学原则
全面系统的整体教学能够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逻辑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在设计单元主题时,要考虑整个学期或学年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通过整体规划,学生能够在不同阶段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知识积累。这种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充分考虑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顺序,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自然地回顾和巩固已有知识。全面系统的整体教学重视知识的前后衔接,使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中,能够感受到知识的连贯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把各个知识点有机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避免知识的零散和碎片化。全面系统的教学原则还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坚持以生为本的体验教学原则
坚持以生为本的体验教学原则,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自主探索。通过体验和实践,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并在互动中提升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注重多样化的活动安排,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例如,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和理解文本的内涵。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见解,创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学生能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形成深刻的学习印象。体验教学还强调反思和总结,学生在活动结束后,通过交流和分享,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根据他们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坚持循序渐进的深度教学原则
坚持循序渐进的深度教学原则,在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教学过程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需要精心安排教学步骤,从简单的字词解释到复杂的段落解析,再到全面的篇章理解,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在每一步的学习中积累知识,逐渐掌握理解和分析文本的方法。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理解困惑,及时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确保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都能获得足够的理解和掌握。循序渐进的教学不仅注重知识的积累,更强调思维的培养,通过不断深化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超越表层的文字理解,深入探究文本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复杂的文本时,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分析和理解。教师在开展深度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获得实质性的提高。
三、基于单元主题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1.围绕新《课标》和学情确定单元主题
围绕新《课标》和学情确定单元主题,需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单元主题。主题应具备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涵盖多个知识点,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精心选择和设计单元主题,教师能够更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在确定单元主题时,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发展水平以及已有的知识基础,确保主题既有挑战性,又不过于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这样的设计理念不仅有助于学生在知识积累上有所突破,还能使其在思维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该单元的课文包括《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和《不懂就要问》,根据这些课文内容,确定单元主题为“小学校园”。这个主题贴合三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引发他们的共鸣和兴趣。《大青树下的小学》通过描述一个自然环境中的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对不同学习环境的向往和好奇心,《花的学校》以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花朵在学校中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能力,《不懂就要问》则强调了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勇于提问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主动探索。通过“小学校园”这个主题,学生不仅能够在鲜活的故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这一主题既涵盖了语言表达、阅读理解等知识点,又在具体的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意义,最终实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多方面发展目标。
2.立足单元主题统整阅读课内容
立足单元主题统整阅读课内容,需要教师在确定单元主题后,系统整合阅读课的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整体上把握和理解主题,还能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材料,进行深入探讨和思考。教师应根据单元主题精选阅读材料,将课文内容、阅读活动、讨论环节等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在不同文本和情境中体验和理解主题的丰富内涵。通过这种统整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在多样化的阅读体验中,逐步掌握阅读策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对主题的理解和感悟。同时,教师在统整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文本间的联系,培养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他们的阅读素养和综合素质。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该单元的课文包括《大自然的声音》《读不完的大书》《父亲、树林和鸟》。确定“大自然”主题后,教师将围绕这一主题统整阅读课内容。通过《大自然的声音》,学生可以了解到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培养他们对自然的热爱;《父亲、树林和鸟》则通过描述父亲与大自然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和亲情观念。围绕“大自然”这一主题,教师可以设计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如带领学生完成自然观察笔记、组织与自然相关的讨论或辩论、开展自然主题的绘画或手工制作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在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索中,不仅加深了对大自然主题的认识,更提升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素养。通过这种统整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在充满趣味和挑战的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全面发展。
3.聚焦课型目标优化流程和活动
聚焦课型目标优化流程和活动,要求教师在明确课型目标的前提下,有效组织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以提升课堂的实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需要结合不同课型的特点,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在精读课上,教师应引导学生细读文本,通过深入分析文本内容和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核心思想,并通过讨论分享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在泛读课上,教师应注重阅读指导和自由阅读的结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优化教学流程和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教师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该单元的课文包括《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根据本单元精读与泛读课型的目标,教师应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和活动。在精读《守株待兔》时,教师可带领学生细读文本,深入理解寓言的深刻寓意,通过分析人物心理和故事情节,组织讨论分享活动,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在精读《陶罐和铁罐》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对比手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理解作者通过对比传达的思想。在泛读《鹿角和鹿腿》时,教师应安排自由阅读活动,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并记录阅读心得,组织分享会,让学生交流阅读体验和感受。通过这些优化的教学流程和活动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素养,逐步实现课型目标。
4.运用多元评价反馈学习状态
多元评价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全面反馈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进展,促使学生在各个方面得到均衡发展。评价不仅仅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估,更应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努力,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信心。过程性评价通过观察、记录和反思,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和进步,给予建设性的反馈和指导;终结性评价则通过对学习成果的系统性评估,检验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综合运用这些评价方法,教师能够更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和支持,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该单元的课文包括《我们奇妙的世界》《海底世界》《火烧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过程性评价,教师可以在教学《我们奇妙的世界》时,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记录他们在小组合作中的互动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升合作和表达能力。在教学《海底世界》时,可以通过学生的阅读笔记和课堂提问,了解他们对文本内容和语言的理解深度,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在教学《火烧云》时,教师可通过学生的课后作文和绘画作品,评估他们对课文描写手法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在终结性评价中,教师可以通过单元测试和综合评价活动,系统检验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全面了解他们的学习成果。
基于单元主题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核心素养。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手段,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在理解、表达和思维能力上的全面提升。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培养出具有良好阅读习惯和综合素养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麻彩霞《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开展途径研究》,《小学生》2022年第1期。
[2] 陈启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主题单元阅读教学策略》,《基础教育论坛》2022年第12期。
[3] 李健美《单元整合视角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亚太教育》2022年第10期。
[4] 徐琴《小学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措施研究》,《前卫》2023年第18期。
(王文静,一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