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评价路径探究

作者: 甘兰花

摘 要:在当前的教育大环境中,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已然处在从传统的知识灌输向能力培育转型的关口,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作为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助推学生思维能力提升、激发创新意识以及强化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鉴于此,本文致力于深度探究小学高年级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评价的可行路径,期望为教学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 评价路径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3.008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评价不但能够及时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他们独立思索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这样的评价方式也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具有针对性的反馈信息,助力教师调整教学策略,进而更好地契合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所以,开展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评价,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推进教育创新的重要环节。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评价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评价观念的束缚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通常聚焦于知识的记忆与重现。但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独立思考能力,这与传统的评价观念具有显著的冲突,即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学习风格,而传统的评价观念无法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进而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客观和准确。

(二)评价标准的模糊性

思辨性阅读要求学生具备对文本展开深入剖析、提出质疑以及进行评价的能力,而表达则需要学生能够明晰、确切地阐明自己的观点与理由。当前,在评估学生在特定能力领域的表现方面,存在显著的量化指标缺失问题。具体而言,针对如何界定学生的分析深度是否达标、其表达的清晰度与准确性等关键要素,现行教育体系中尚缺乏一套明确且可操作的评价标准作为指导。此外,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的培养涉及学生复杂的思维活动及其方法论,这些内在的心理过程本质上是难以直接观测和量化的。因此,教师在评价过程中面临挑战,难以精确判断学生是否运用了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高级认知策略于阅读理解和表达实践中。

(三)评价方式的单一性

当下,绝大多数学校依旧主要借助纸笔测试的形式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效,这种评价方式主要考量学生的知识记忆与理解能力,对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实际表达能力的评价并不够全面。举例来说,学生在纸笔测试中或许能够精准地回答问题,然而在实际的阅读和表达情境中,却无法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展开深入思考与表达。另外,纸笔测试通常是一次性的,难以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进展与问题,也无法给教师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引。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评价的必要性

(一)符合新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新课程教学改革强调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高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评价恰恰是顺应这一改革潮流的关键举措。其中,思辨性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进程之中,对文本展开深入剖析、提出质疑、进行评价以及进行创造,以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表达教学则着重于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逻辑的训练,让学生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与想法。经由对学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评价,能够及时知晓学生的学习状况与发展水平,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进而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二)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发多元化与综合化,期望学生形成优良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沟通能力。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筑牢坚实的基础。

(三)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

综合素养涵盖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诸多方面,是学生顺应社会发展以及实现个人价值的关键保障,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评价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另外,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评价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

三、小学高年级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评价路径的构建策略

(一)明确评价目标导向,聚焦思辨能力培养

思辨能力包含分析、推导、判定、评估等多个维度,其中,分析能力促使学生能够对文本进行深度剖析,将其结构、主题以及关键信息进行拆解;推理能力则促使学生依据文本线索进行合理推断,挖掘其中隐含的意义;判断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权衡,做出准确的价值评判;评价能力让学生对文本的质量、观点的合理性进行客观的评估。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在教学评价里,把思辨能力的培育当作核心目标,明确不同阶段学生应当形成的思辨能力,并制定具体可行的评价准则。

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的《父爱之舟》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评价中,将思辨能力的各个维度作为重点考查内容,比如,在分析能力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父亲为“我”所做的一系列事情,促使学生分析这些事情背后所彰显的父爱以及父亲的性格特质;在推理能力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课文中父亲的行为和言语,推断父亲在面对困境时的心理活动,以及他对“我”的期望和未来规划;在判断能力方面,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观点,如“父亲的爱太过沉重,给‘我’带来了压力”,让学生判断这种观点是否合理,并结合课文内容阐述自身的理由;在评价能力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评价课文的写作手法,比如作者通过回忆多个生活场景来展现父爱,这种写法的优势何在。通过这样的教学评价,教师能够明晰学生在思辨能力方面的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提升,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细化评价指标体系,精准衡量思辨水平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精准衡量学生思辨水平的核心要素,为此,教师必须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细化,把抽象的指标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要点;与此同时,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任务,灵活调整评价指标,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辨水平,为教学提供强有力的反馈。

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中的《祖父的园子》为例,教师可从多方面细化评价指标体系以精准衡量学生思辨水平:其中,在分析能力方面,教师可以设定具体指标,如学生能否准确找出描写园子景物及“我”与祖父活动的语句,并分析其特点与情感,像学生能否分析出“我家有一个大花园……”体现园子的生机勃勃,“祖父大笑起来……”表现祖父慈爱;在推理能力方面,教师可以关注学生能否依细节描写推理“我”的性格特点,如从“我”在园子里的行为推理出“我”对园子的喜爱;在判断能力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判断观点,如“祖父的园子是普通园子”,结合课文阐述看法;在评价能力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细化这些指标,教师能精准衡量学生的思辨水平,进行针对性教学指导,提升学生思辨能力。

(三)丰富评价活动形式,激发学生思辨热情

多元化的评价活动能够契合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兴趣偏好,提升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主动性,与此同时,形式各异的评价活动可以从多个层面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让评价变得更为全面且客观。鉴于此,教师可以运用多种评价活动形式,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进而提高教学成效。

以部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丁香结》为例,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评价活动形式:其一,举行主题演讲活动,让学生以“丁香结与人生”为主题展开演讲,阐述自己对于课文中丁香结象征意义的理解,以及对人生中“结”的看法,有效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思辨能力,并促使他们更为深入地领会课文的内涵。其二,进行作品展示活动,鼓励学生依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创作与丁香结相关的绘画、诗歌或者短文等作品,并在班级中进行展示。其三,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演绎的方式展现对课文的理解。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分析角色的性格、情感以及行为动机,这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对文本的解读能力。通过这些多样化的评价活动,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提高思辨能力,同时也能更好地感受《丁香结》这篇课文的魅力。

(四)强化教师评价素养,确保评价科学有效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进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参与专业培训及学习活动,深入钻研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评价理论与方法,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和评价理念;另外,教师还能够与同事展开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评价过程中遭遇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提升整体的评价水平。

以部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中的《桥》为例,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强化自身评价素养,以确保评价科学有效:

1.教师应当积极参与有关语文思辨性教学的专业培训,学习先进的评价方法与理念,例如,怎样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分析老汉的人物形象,如何评价学生对小说中象征意义的理解。在参加完培训后,教师要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不断反思并改进自己的评价方式。

2.教师要与同事们定期开展教学交流活动,针对《桥》这篇课文,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思索老汉在生死抉择面前的行为动机,以及环境描写对于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所起到的作用。通过交流,彼此互相借鉴有效的评价策略,比如,在学生小组讨论结束后,如何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思辨深度。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当学生发表对老汉“舍小家为大家”精神的理解时,教师不但要肯定其观点,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种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通过强化评价素养,教师能够为学生的思辨能力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让学生在阅读《桥》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五)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促进思辨能力的提升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借助示范与讲解的方式,使学生知悉自我评价的标准及流程,助力他们学会怎样客观且准确地评估自己的学习表现。与此同时,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自我评价的机会与平台,激励他们在学习进程中定期展开自我评价,并把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

以部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的《藏戏》为例,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详尽地向学生阐释自我评价的重要意义以及具体的方式,例如,教师可以以自身对《藏戏》的理解以及学习历程为范例,展示如何从对课文内容的识记、对藏戏特点的剖析、对作者情感表达的体悟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接着,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藏戏》相关的学习任务,诸如撰写一篇关于藏戏的读后感、分析藏戏与其他戏剧形式的差异等。随后,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后进行自我评价,当学生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后,教师能够依据学生的自我评价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与建议,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建立家校合作评价,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家校合作评价可以整合家庭与学校的教育资源,凝聚教育合力,为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开拓更宽广的空间并提供更强劲的支持。为此,学校和教师应当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与合作,构建有效的家校合作评价机制。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向家长介绍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的目标及要求,使家长知晓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状况以及进步表现;同时,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评价活动当中,例如阅读分享会、写作展示等,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思辨能力水平。通过建立家校合作评价机制,能够共同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的未来发展筑牢坚实的基础。

以部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的《匆匆》为例,教师可以先借助线上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详尽地介绍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在《匆匆》这篇课文里的目标与要求,阐释如何通过分析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来培育学生珍惜时间的观念以及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让家长明晰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方向。接着,组织一场阅读分享会,邀请家长参与其中,学生们在分享会上尽情发言,分享自己对于《匆匆》中时间匆匆如流水这一主题的理解与感悟。家长们在一旁观察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与思维深度,会后,家长与教师共同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指出优点与可提升的地方。教师还可以开展写作展示活动,让学生围绕“珍惜时间”进行写作,然后,家长和教师一同评判文章的立意、逻辑和文采,共同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小学高年级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评价路径的构建,不但与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紧密相关,更是对其全面发展有着深刻而长远的影响。借助明确评价目标、细化评价指标体系、丰富评价活动形式、强化教师评价素养、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以及建立家校合作评价等多方面策略的实施,教师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既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素养并进行精心指导,也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家长的全力支持,相信在各方齐心协力的努力之下,我们能够培育出更多拥有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筑牢坚实基础,同时也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饶学梅《小学语文高年级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路径》,《家长》2024年第17期。

[2] 张瑜《大单元视角下小学语文高年级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实践研究》,《炫动漫》2023年第20期。

[3] 袁爱国《“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中逻辑思维发展路径》,《语文教学通讯》2022年第47期。

[4] 石敏《基于思维三元理论的小学语文高段思辨性阅读教学研究》,集美大学2024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