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抒情类文言文美读教学探究

作者: 杨艳君

写景抒情类文言文美读教学探究0

摘 要:写景抒情类文言文是初中文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朱元思书》是其中的经典名篇。本文主要以《与朱元思书》课堂美读指导为切入点,在学生美读实践与体验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层次地探讨写景抒情类文言文美读教学策略,以期提升学生的文言文美读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写景抒情类文言文 美读教学 《与朱元思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3.030

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39篇文言文中,明确要求全文背诵的写景抒情类文言文有8篇之多,包括《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它们以写景为主,兼有抒情,文质兼美、文情并茂,是历久弥新的经典之作。美文之美,要品味方能领悟真切,这便需要下一番美读的功夫。本文所指的美读是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进入作者创造的艺术世界,调动声音、情感 、朗读技巧等读出对文篇的理解和领悟。可以说,美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

朗读之于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学界和一线教师的普遍认可,但朗读教学在课堂实践中依然存在着目标不明确、方法欠具体、评价较含糊等诸多问题。可以想见,要求更高的美读教学出现的问题可能会更多。本文以《与朱元思书》为例,通过多角度、有层次、能量化的美读教学,让学生在美读实践的基础上,深入领会文本深意,提高文言学习兴趣和语文核心素养。

一、明确目标,循序渐进

美读之要旨在情味的传达,但情味的传达不是简单多读就能实现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实现美读目标。

(一)初读目标:由默读到朗读,读准字音、停连、节奏

学生初读课文,首先要解决的是字音、节奏等基本问题。《与朱元思书》作为自读课,教师应放手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文言积累和经验来读懂课文,并提醒他们将美读训练贯穿在课堂各环节中。具体而言,教师可引导学生浏览课文及注释、关注生僻字词读音及含义来了解课文大意,再让他们将默读转化为出声朗读。在初读阶段,要提醒学生用符号或文字批注的方式体现初读中需要格外注意之处。如用“/”标划出需要注意的句中停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蝉/则千转不穷”等句的停顿;让学生用快、慢两种差异鲜明的节奏分别读课文,再引导其确定用舒缓的节奏来读优美的景物;用语音的连贯或延长来增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两句中极目远眺、天地一色的阔大之感。总之,在初读阶段,教师可只关注学生在朗读中暴露的字音、停连、节奏等较为基础的一些朗读问题并及时纠正。

(二)再读目标:由朗读到诵读,读出重音、语气、画面

随着课堂教学的推进,学生对课文内容、主题等有了一定的理解,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也逐渐亲近起来。在这一再读阶段,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通过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绘制出具体可感的画面,实现由出声朗读到较有情味的诵读的转变。《与朱元思书》一文中,千丈碧波、湍急白浪、高山绿树、鸟鸣猿叫。景物的远近、高低,色彩的浓淡、层次,声音的徐急、粗细都糅合在一起,刺激着学生去绘制自己头脑中的画面。这样的图画如何通过声音来显现呢?教师可引导学生用重音、语气来给景物增色添彩。例如: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夸张、惊叹的语气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赞叹的语气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激昂、澎湃的语气

作为构图主角的景物可用重音加以突显,阔大的“水”、迅疾的“急湍”“猛浪”;极度夸张的“千丈”一词是作者想要强调突显的,也要加重音;“游鱼细石”虽是景物,但它们的特点偏细小,就应读得轻柔婉转而不应读重音了。这样就读出了景物的大小、远近、错落等差别。在整体舒缓的节奏下,作者对水深而清澈的赞叹、对“急湍”“猛浪”的惊异还要分别通过赞叹、激昂的语气来显现。这样就读出了图画的基调和风格,读出了富春江清澈明净、奔流跌宕又动静皆宜的奇异江景。为了使学生读有所依,教师应指导其学会随文添加如上文例句中所示的常用朗读符号、脚本或提示语,给自己的诵读实践提供有力支架。

(三)美读目标:由诵读到美读,读出语调、情感、情境

在深入解读文本和多次诵读实践的基础上,学生较充分地理解了作者对美景的喜爱和归隐山林的志趣。此时,学生的诵读也应登堂入室,进入美读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语调、神情、情感的变化进行美读。“一切景语皆情语”,学生需要在不断的美读实践中进入到作者构筑的情境氛围和艺术世界中:读到“高山”“寒树”,应往远处、高处望去,仿佛目光停留之处就是山峰耸立之景;读到泉水、鸟鸣就要侧耳倾听,似乎耳畔正回响着这些清脆之声;读到“横柯”“疏条”可眼神流转,好似徜徉山林之间,感受光线明暗交织的变化。这些细腻的感觉和内心的体悟,再加之以高低起伏的语调和情感的细微变化,景物、情感之美和美读的声音、情态之美就自然而然地交融在一起了。例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语调渐高、语速渐快,激动、赞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轻柔、婉转,轻松、愉悦......横柯/上蔽,在昼/犹昏↗轻柔、神秘;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语调渐低、语速渐缓

此外,还要格外关注文篇中叙述、议论或抒情的语句。这些语句往往能更直接、鲜明地表露作者的情感志趣,教师应引导学生借助美读加深领悟。例如: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惬意从容、悠闲自得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语气激动,赞叹、喜爱

鸢飞戾天者,望峰延长/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延长/忘反。整句语速渐快、语气渐强,读出规劝之意、归隐之情

综合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目标、分阶段、有层次地进行美读训练,最终实现美读的目标。在美读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演绎,把富春江一带的动静景物、多样声响、变幻光影组合的“奇山异水”用声音的形式“描绘”出来,展现出作者对人生、世俗的态度,含蓄地表达对友人和世人的规劝。

二、方法多样,尊重个性

课堂美读训练不仅要循序渐进开展,还应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推进,做到方法多样、指导具体,并充分尊重学生的美读个性。

(一)多种形式,体悟美读

1.范读引领,熏陶感染

名家范读或优秀的教师范读,是最为清晰直观、可直接模仿的美读资源。课堂中的范读在给学生带来审美愉悦的同时,也起到示范引领、熏陶感染的作用。范读可安排在初读、再读、美读各个阶段。关键在于,要用范读调动学生的兴趣,加深他们对文篇的感触,引导其听后模仿或质疑思考。可以先让学生谈谈听后感受,说说最喜欢或最认同范读中的哪一句或哪几句的处理及理由;可以让学生模仿范读,加强实践与体悟;也可以让他们就自己的理解对范读进行修改、完善。简而言之,利用范读资源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欣赏感受,更重要的是指导模仿、引发讨论,要尽可能让学生由范读引发美读实践与思考。

2.分层展示,增强兴趣

学生读的实践要穿插在课堂的各个阶段,用美读来促进对课文的理解、思考,同时也用美读将所获得的理解、领悟传达出来。初读阶段的自由朗读是学生出声读的第一步,借由这种轻松的方式,教师要让每位同学都能大声读出来。这一环节,要多让美读基础较薄弱、平时不太敢开口的同学进行展示,增强他们的信心、兴趣。在学生理解了文篇的情感、志趣这一重难点后,教师指定或学生推荐美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来展示。接下来,个人、集体的美读展示就可以轮番上阵了:个别同学美读,个别男、女生交替美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美读;全班齐读,分小组或大组读,全体男声与全体女生交替美读,师生配合交替领读与美读,生生配合交替领读与美读。例如,在《与朱元思书》的教学中,安排男生读描写急湍、高山等富有气势、极具动态的语句,女生读描写碧水、鸟鸣等愉悦舒缓、轻柔沉静的语句,使两种不同的美感相映成趣,让学生在美读实践中感受这种反差、错落之美,从而更好地领悟文中的景、境和情。

(二)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1.创设丰富、生动的体验情境

为了促进学生美读水平的提高,加深学生对文篇的理解,教师要创设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以《与朱元思书》为例,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与文篇情志相近的背景音乐,如使用古典乐器演奏的舒缓、旷远风格的音乐;可以在学生诵读时展示符合文篇内容的山水画卷,如作为课文插图的《富春山居图》、播放富春江一带山水风光等。配乐美读、配画美读,让学生“走进”富春江奇异山水的情境中,带着直观感受美读课文,能更真实地感受诗人的情感与志趣。

此外,还可以尝试让学生给课文配插画、为课文写导游词或用自己的话再现文中美景等个性化的表现形式,传达对文篇的理解、感悟。学生对文本的感受被激活后,他们的美读表现欲也将一并被激发,从而投入到美读实践中。

2.营造活跃、激励的教学氛围

在美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呵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护其美读的自信,营造激励性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美读中的优点,并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肯定。也就是说,哪怕在《与朱元思书》一文中,学生只有“急湍”一词读得好,教师也应给予肯定并具体指出“急湍”怎么读得好,放大学生的优点,让他们品尝到美读的喜悦与自身的进步。至于其他不足之处,让学生再结合景物特点、情感主旨品读即可。另外,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美读水平,以便通过自己的示范、甚至夸张的表演来营造轻松活跃的美读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美读的积极性。美读是极富个性化的,除了影响句意理解的句中停顿外,重音、停连、语气的处理也跟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有关。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白美读尊重学生个体情感体验,很多时候不是非此即彼的确定读法,应大胆进行美读实践,展现自己的理解、感受,读出自己的体悟和个性。

三、注重过程,评价有法

美读训练必须抓好评价环节,充分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反馈、激励功能。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美读实践的过程,看到美读的优点与不足,明确改进方向,在评价中进一步明确美读目标。

(一)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如前所言,美读是极富个性的一种审美实践和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美读成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在兴趣、能力和学习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在自读课《与朱元思书》的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应得到充分体现,教师应采用以学生互评、自评为主,师评为辅的形式,让他们在对比中评价,在评价中深化对美读的实践和领悟。当然,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和组织者,当学生评价出现明显偏差时,也应适时提出自己的评价或指导意见。

(二)评价量表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要让学生的互评、自评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就应该让他们在评价时有“法”可依。在学习《与朱元思书》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等写景抒情类文言文,学生已经对这类古文的美读要求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制定一份“写景抒情类文言文美读评价量表”。该量表在基本的朗读要求之下,增设写景、抒情、议论等不同表达方式对应的美读要求,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容与美读表现的对应关系。在评价量表的指引下进行评价,能让学生在自评、互评过程中内化评价标准,使评价更具有针对性,为美读的不足之处找到改进的方向。以《与朱元思书》为例,可设计如下美读评价量表: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评价空间

互联网时代学生的学习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也带来了教学环境的变化,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的空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有鉴于此,美读评价也可以延伸到课堂之外。例如,教师可鼓励学生在班级中组织学习讨论群,学生可以在个人朋友圈、微博,音、视频网站等平台发布自己的美读视频或音频。通过在网络上公开展示美读的方式,学生可获取广大关注美读的网友对自己的点评,还可以与网友讨论互动,探讨美读的知识、经验等。

以《与朱元思书》为代表的写景抒情类文言文主要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体悟与思考,是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中开展美读教学,要注重带领学生在文本理解与美读实践中反复穿梭,让学生借助美读脚本这一可视化的形式传达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等资料,对课文的内容、情感进行深入开掘,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和深意。需要注意的是,在美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与思考,让学生在美读实践中积累自己的审美体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潘红英《经典古诗文诵读训练方法探索》,《语文建设》2018年第27期。